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课程与教学论》串讲讲义(5)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4-1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四、中国课程教材改革的未来走向

1.义务教育制度确立后中国课程教材改革的成就与问题

成就:(1)在课程行政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的绝对支配地位,力求把“集权制”与“分权制”两种体制的优势整合起来(2)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大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敢于突破以往课程教材改革中的禁区。

问题:(1)理论基础薄弱;(2)课程改革的价值观念有待于与国际接轨;(3)把课程改革局限于改教材;(4)课程行政管理上对“校本课程开发”重视不够。 2.中国课程教材改革的未来方向

(1)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要逐步与国际接轨。 (2)课程改革要有充分的理论上和组织上准备。

(3)课程改革要充分调动中央,地方,学校的积极性,谋求“国家课程开发”,“地方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

(4)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应参与课程改革的每一过程。

(5)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既体现我国特色,又尽可能与国际接轨。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

(一)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 1.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及其局限性

客观主义认为,“客观实在”是外在于人的心灵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知识即是对“客观实在”的摹写或反映,知识的真理性是由其与“客观实在”符合的程度决定的,知识因而是客观的。教学过程即是传递客观知识的过程。

受客观主义认识论所支配的教学必然具有控制性质。教学是传递固定的、程式化的“客观”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心灵是被教学过程塑造的对象,它需要忠实地接受以分门别类的学科形式体现出“客观真理”。这样,学生必然是被动的,教学即是对学生施加控制的过程。 2.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内涵(内容)★

(1)就“实在”的性质而言,人的心理表征与外部世界一样拥有“真实”的存在状态。 (2)就“知识”的性质而言,知识是个体建构的,它内在于人的心灵之中,而不是外在于世界之中。

(3)就人际互动的性质而言,我们依赖于共享的或协商的意义,这些意义在本质上是合作产生的,而不是依靠权威或经过操纵而产生。

(4)就科学的性质而言,科学是一个创造意义的活动,这种活动像人类的其他活动一样也是带有偏见并经过人的价值观念的过滤的。 3.建构主义的基本类型★

(1)激进建构主义(范·格拉瑟斯费尔德):认为人的心灵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而外部世界则没有任何独立性。

(2)温和建构主义:主张人的心灵的建构作用的同时,也承认知识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的一面。

(3)个人建构主义:强调认识活动的个体性质,认为各个主体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经验基础和认知结构,因而知识建构具有个体性,只有个体与其环境交互作用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知识。

(4)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建构的社会性质,强调合作,交往和共享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

(二)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 1.“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CMC)内涵及其对教学领域影响

内涵:这种交往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不同地域,甚至不同时代的人展开便捷的交往,使人们很容易与世界上著名的信息资料建立联系。

对教学影响:(1)教学成为“网络化交往”;(2)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3)课程囊括了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4)为远距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 2.“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技术观

其发展趋势非但不会降低未来教学设计中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反而会为日益进步的教学技术找到意义之源。

(三)在基础层面,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之上。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及相应的教学模式★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

1.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

心理表征即认识世界、反映世界的规则和形式。 心理表征的建构包括两层涵义:(1)新信息的学习和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信息进行重新建构而达成的;(2)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记忆中的提取过程,同时就是一个重新建构过程。

结构性知识:指规范的、拥有内在的逻辑系统的、从多种情境中抽象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指在具体情境中所形成、与具体情境直接关联的不规范的、非正式的知识和经验。

2.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人、社会、自然、文化)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1.情境教学

(1)内涵: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有时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2)基本要素: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3)基本特征: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 2.随机访问教学

(1)理论基础:随机访问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个新兴分支“认知弹性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斯皮罗)。

认知弹性理论:人的认知随情境的不同而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复杂性、差异性。 (2)内涵:是指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习者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

(3)基本要素:呈现情境;随机访问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4)基本特征: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3.支架式教学

(1)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是在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 (2)内涵: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的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于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

(3)基本要素:进入情境;搭建支架,引导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4)基本特征: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课程与教学论》串讲讲义(5)在线全文阅读。

《课程与教学论》串讲讲义(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98634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