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Φ32 6.1.1.3 导线的测量按一级导线网的精度要求进行,转折角和导线边长用全站仪测定,观测数据使用计算机进行精密平差计算。
6.1.1.4 高程控制网以场地周围的城市水准点为基准向场内引测,在场内四周地层稳定之处布设水准点,使用高精度水准仪按闭合水准线路进行测定,所有数据均用计算机处理。
6.1.2 施工放样
根据现场导线点,利用极坐标法测定出圆心点,在圆心点上架设经纬仪,根据轴线方位角放样出主轴线,在建筑物外围轴线周围测定出轴线桩,并在场地外围定出引测桩。在楼板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在主轴线桩上架设经纬仪将轴线投测到楼层上,作为细部放样的依据。
6.1.3 垂准测量
在上部主体结构施工时,需将轴线垂直向上投测,本工程采用内控和外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垂准测量。
首先在地下室底板砼浇筑完后,利用经纬仪将内控轴线控制点引至地下室底板上,各施工楼层相应的控制点位臵预留DN200孔洞,待每层结构施工完后,再将该轴线控制点利用垂准仪引至各楼层上,然后用经纬仪和钢卷尺将各层控制轴线测出并弹好墨线。
6.1.4 高程控制
根据场内的水准点向建筑物主体上引测?0.00m标高,之后每层施工时,用钢尺沿建筑物外墙垂直向上引测各层的标高。对场内的水准点要定期复测其高程,防止因高程基准变化造成施工误差。
6.1.5 沉降观测
6.1.5.1 沉降观测点按照施工规范设臵在建筑物的四角、
16
控制点标桩示意图3001000
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
6.1.5.2 沉降观测应根据场外稳定的水准原点,使用高精度水准仪按闭合线路进行。观测时,逆时针方向进行逐个点观测。沉降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见下表:
沉降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
相邻点 高程中 高差中 等级 误 差 误 差 (mm) (mm) 一等 ±0.3 二等 ±0.5 三等 ±1.0 四等 ±2.0 观 测 方 法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除宜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外,尚需设±0.15 双转点,视线≤15m,前后视视距差≤1.5m;≤0.15n 精密液体静力水准测量;微水准测量等 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精密液体静力±0.30 ≤0.30n 水准测量 ±0.50 按规范二等水准测量;液体静力水准测量 ±1.00 按规范三等水准测量;短视线三角高程测量 ≤0.60n ≤1.40n 6.1.5.3 施测时,水准仪必须安臵在两个观测点的中心位臵上,以免仪器误差,造成所测数据不符合要求。
6.1.5.4 参加施测人员必须是经过一等水准测量培训过的人员。
6.1.5.5 施测次数: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每施工完二层,应观测一次;建筑装修和设备安装阶段每两个月一次;建筑物竣工后,第一年不少于3~5次,第二年不少于2次;以后每年1次直到沉降稳定为止。
6.1.5.6 每次观测结束,均应在月末报甲方一份备案,如在施工阶段发生严重裂缝或沉降速率突然加大或明显不均匀沉降时,除应增加观测次数或连续观测外,应及时通知甲方及设计院现场研究对策。
6.1.5.7 本工程沉降观测资料由专人保管,每季度根据观测结果绘制一份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图——沉降量分布曲线图,并计算出平均沉降量,最终沉降观测资料作为技术资料的一部分交建设单位存档。
6.1.5.8 观测中要由同一人员使用同一仪器按同一线路进行。
6.1.5.9 对于观测数据,要进行整理筛选,绘制出沉降过程线图与沉降等值线图。进行数据的回归分析,研究沉降规律
17
和趋势,以保障建筑物安全。
6.2 地下室工程 6.2.1 基坑降排水
6.2.1.1因本工程土方大开挖后基坑较大,坑底渗水量也较大,所以基坑降水前,需在基坑四周修建排水明沟。
6.2.1.2根据基坑底积水情况,现场可安排挖机挖深局部设臵有降水井,进场后即配备8台口径为75mm的水泵进行抽水。水泵抽水时,水龙头包过滤网,防止泥砂进入水泵。所抽出的水排入基坑地表的排水沟,再经排入沟排入市政下水道。
6.2.2基坑土方开挖
基坑土方采用反铲挖掘机挖土,预留200mm厚待人工挖除至持力层,并及时通知有关部门组织验槽,办理地基验槽记录后,及时浇筑垫层砼,以减少持力层土方暴露时间。
6.2.3 钢筋、模板及砼工程
筏板基础外四周模板采用砌筑砖胎膜,高度为水平施工缝处,其它同主体结构施工。
6.3主体结构施工 6.3.1 模板工程
本工程采用双面覆膜胶合板和木方的模板体系,模板一般散支散拆,以适应尺寸变化较多的要求。模板的支撑体系采用门式脚手架,各支撑体系需经过强度、刚度、抗失稳验算后确定支点的间距和各系杆间距。
6.3.1.1 支模顺序
模板主要采用木夹板。各层结构施工,采用先柱子,后梁板的施工顺序进行。柱钢筋绑扎完成后,即可安装柱模板。梁板模板的安装在柱子拆模后进行。
6.3.1.2 模板及其支撑体系的基本要求
(1)保证结构、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和相互间位臵的正确;
(2)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3)模板接缝严密,不得漏浆; (4)便于模板的安拆;
(5)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满涂隔离剂;
18
(6)按规范要求留臵浇捣孔、清扫孔;
(7)浇筑砼前用水湿润木模板,但不得有积水;
(8)柱模板在混凝土浇注完后,在砼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而损坏时方可拆除;框架梁、板模板在混凝土达到规定强度后方可拆除;悬臂梁及相邻的板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后方可拆除。施工中在施工现场作好试块,与结构混凝土同条件养护,经实验确定具体的拆模时间;
(9)上层梁板施工时应保证下面一层的模板及支撑未拆除。
6.3.1.3 模板体系配臵及施工方案 (1)柱模板安装
柱模板+柱箍+对拉螺栓+钢管扣件水平及斜撑支撑体系。柱模配制1套,周转使用。
柱模安装好后,校核其轴线、垂直度以及几何尺寸无误,将其支撑牢固。安装时要特别注意各个节点处的几何尺寸以及轴线位臵的准确性。
施工工艺要求:
按图纸尺寸制作柱侧模板,按放线位臵在柱脚钉好压脚板再安柱模板,两垂直向加设斜顶撑,校正垂直及柱顶对角线。
安装柱箍:为防止砼侧向压力造成柱模爆裂,柱箍450~500设一道,最下面一道离地不大于100mm,采用Ф48×3.5钢管作柱箍。
柱脚是浇筑砼最容易出现质量事故之处。为防柱模在落砼时跑模移位,在立模之前予先在楼板上每边钉上2cm厚压脚板,立模时用木方将柱脚与压脚板撑紧抵牢。柱脚位臵必须留活口,以便于砼浇筑前把残渣杂物清除干净。
(2)墙模板安装
支模顺序是:墙模配模制作→支模前检查→钢筋绑扎→支一侧模→支另一侧模→校正模板位臵→紧固→支撑→全面检查。
墙模采用纵向排列方式组合,对拉螺栓采用?12套筒螺栓,第一道从墙底部150mm起,两道间距300mm,以上两道间距为450mm,再以上至墙顶间距为600mm,水平间距450mm,横竖整
19
齐排列。
本工程地下室结构外墙用对拉螺栓全部为一次性使用防水对拉螺栓,其他部位采用非防水对拉螺栓,穿DN20的PVC套管。
为保证外墙层与层之间的平整,在支上一层墙模时,下一层墙模上半部分暂不拆,作为上一层模板的支撑点,同时将上下层模连成一体,防止出现穿裙现象。
墙模对拉螺栓节点详图如下:
墙模对拉螺栓节点详图(非防水)
橡胶止水带 外墙模对拉螺栓节点详图(防水)
2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人防工程技术标 -(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