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同时张扬个性;要求更加重视实践能力、自能发展能力的培养,关注实现师生共同合作,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学校管理者的教育评价更重视师生双方心灵过程的获得和评价,肯定他们生命深处的影响。
(2)教师与学生是影响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主体因素。
本课题更为关注教师的因素。自能发展同构共生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理念与行为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平时注意通过报刊、互联网、电视媒体、集中进修和培训、参加研讨会等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作为学生自能发展的传道者、引路人、合作伙伴,努力创设一种为学生所接纳的、合作的、开放的师生氛围。
(3)家庭与社会是影响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重要因素。
作为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管理机制的重要因素,家庭与社会是不可或缺的。家庭既是教育列车的始发站,也是停靠站,家庭环境、家长素质及家长的教育观念等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在校学习和今后的发展,家校的相互配合,有利于提高对学生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健康发展。而社会的影响则是全方位的无处不在的,大到国家社会制度,小到电线杆上的“牛皮癣”,无不昭示着它的强力影响。因此,作为管理,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等是显现这一因素的重要方式。
11、“预学、探究、提升”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重要“载体”。 “预学、探究、提升”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和谐的课堂系统内,在教师的科学引领下,学生进行自主性、创造性学习。师生、生生交流合作,同质互激,异质互补,各尽其能,共同发展,是这一模式的要义和旨归。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是
学案预学→预学展示→情景探究→反馈提升→训练拓展 “预学、探究、提升”的课堂模式是新课程改革下理解师生关系的新视角,它一方面诠释了课堂教学过程的阶段特征,同时,“预学、探究、提升”又是和谐统一,互相渗透的。有利于转变教师观念。该模式就是要让教师站在对学生未来负责的角度,凸显学生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必然将自我教学诊断作为教学行为的存在方式,积极寻求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的完善,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有利于确立学生主体。 “预学、探究、提升”强调“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学生的“学”是核心。“预学”“探究”“反思”将学生真正放到主体位置,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出了时间和空间,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个体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自我反思提升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
16
实际感受的尊重,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提升教育品位。这一模式下的课堂作为实现我校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可以在有效的教学时空里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实现更好的发展。既关注教师的“教”,也关注学生的“学”,既重视教师自我发展,也强调学生能动发展,致力于实现“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这一理念有助于新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四、课题的实践研究
在理性探索的基础上,我们根据研究方案着手从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现状调查入手,具体研究促进中学师生自能发展的操作策略和保障机制。以下阐述也是我们整个实践研究的具体行为和思维过程。
1、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现状调查 (1)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现状教师调查表 1、当上课铃响起时,你感到: A担心、害怕、有压力感 B兴奋 C无所谓 2、你是否害怕在课堂被学生问倒: A十分害怕 B不害怕 C无所谓 3、你目前的师生关系是: A民主、平等相处的朋友关系 B学生听从老师的教导 4、在教学中,你常常感到: A不知所措 B游刃有余 C基本胜任 5、在教学的过程中,你会出现: A成功感 B挫败感 C无所谓 倒 A是 B不是 3、你是否向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A是 B不是 4、 你是否希望自己在课堂中游刃有余: A是 B不是 5、 你是否希望在教学中获得教学的成功感: A是 B不是 1、 当上课铃响起时,你是否希望有动力感: A是 B不是 2、你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希望被学生问
17
我们发放了100份教师调查表,选择了不同类型、不同学科教师进行了实际调查,根据统计如下所示:
项目(现实指标) 课堂让我感到压力 害怕被问倒 建立在学生中的权威 常常感到不知所措 课堂让自己有挫败感 占调查人数比例 项目(期望指标) 希望课堂让我感到动力 希望被问倒 希望与学生民主平等相处 希望自己游刃有余 希望获得教学成功感 100% 占调查人数比例 100% 10% 80% 89% 90% 74.3% 5.5% 20.5% 100% 如上表所示,一方面,从现实状态看相当一部分教师会感到压力同时害怕学生发现自己的弱点,希望建立绝对权威但又常常感到课堂上不知所措,课堂常常给自己挫败感也不能与学生成为朋友。另一方面,从期望效应看,所有的教师都希望自己在课堂上能表现出与学生相互尊重、合作的关系,采用的教学方式能富于变化和创造力从而吸引学生的关注。这一调查说明教师对自身的现实教学状态不满意,也不满足,同时对完美的课堂教学拥有自己积极的期待。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感到自卑、恐惧和无奈的时候,常常启动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弗洛伊德称其为“自我防御机制”,其中“反向作用”的表现占据了一定地比例,即用相反的形式表达感情。实质上,课堂中教师的权威、压制状态正是教师在课堂交往过程中一种自卑恐慌心理的表象。他们只想展现自己的完美,不能面对自己权威地位地打破,在行为上把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强加给学生,其结果是造成了学生的被动接受,影响双方自能发展,更别提同构与共生。因此,只有彻底改变教师观念,才能真正促进双方自能发展同构共生。
(2)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现状学生调查表 1、当上课铃响起时,你感到: A担心、害怕、有压力感 2、 当上课铃响起时,你是否有上课的渴望:
18
B兴奋 C无所谓 2、你是否喜欢在课堂被老师提问: A十分喜欢 B不喜欢 C无所谓 3、你目前的师生关系是: A民主、平等相处的朋友关系 B学生听从老师的教导 4、在学习中,你常常感到: A B有创新欲望 C被老师推着走 5、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会出现: A成功感 B挫败感 C无所谓 2、学校文化建设孵育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 (1)、研修文化促进教师自能发展
① 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构建学习型教研组形成机制
教研制度是教研常规化、制度化的保障,没有制度的保障和监督就不会有教研组常态的教学研究,更不会有教师追求成长的自发学习。因此,我们课题组在研究初期和研究过程中在教研组层面上相继建立了一系列适宜学习、鼓励学习和促进学习的制度和规范,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学习型教研组的形成机制。如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特点制定了《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制度》、《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集体备课制度》、《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验方案》、《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优秀教研组评选条例》、《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青年教师科研沙龙条例》、《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打造高效优质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行动方案》、《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关于进一步规范教学“六认真”的要求》等等。
A是 B不是 2、你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希望有学生充分的自主讨论与研究 A是 B不是 3、你是否向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A是 B不是 6、 你是否希望自己在学习中积极主动: A是 B不是 7、 你是否希望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 A是 B不是
19
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表面上看只是建立了某几项制度,实际上,我们期望通过研究,能构建一种学习型教研组的形成机制或制度体系,甚至是构建一种制度文化,一种有利于培养教师学习能力、发展能力、研究能力,有利于构建学习共同体、合作共同体、研究共同体的制度体系和文化。在构建制度体系的过程中,我们的体会是:第一,明确目的。不能为建制度而定制度,而应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结合研究工作开展的需要和学校实际,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效的制度。第二,逐步构建。在科研小组的基础上,结合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并制定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体系。第三,逐步完善。在开展研究过程中,逐步探索能使制度产生效用的制度保障机制,最后实现构建校本教研制度文化。
②制定教研组组风、组训,构建教研组文化
近年来,文化建设已成为许多学校管理与发展的积极追求,“文化的力量”正成为推动教育进步、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巨大动力,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教研组文化在教师的发展和专业成长中已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同事的态度以及种种教育教学策略,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教研组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教研组文化是教师成长的文化土壤,它在深层次上对教师产生影响,有什么样的教研组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师,积极、合作、竞争的教研组文化必将促进教师的发展,消极、惰性、没有协作的教研组文化必将制约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教研组文化具有很强的吞噬性,这种吞噬性表现在正反两个方面,即教师要么被积极的要么被消极的教研组文化同化。
如何构建积极的教研组文化,使之成为教研组全体教师共同追求的文化愿景,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我们课题组首先组织教研组进行集体讨论,制定本组的组风、组训,形成教研组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集体讨论的过程就是一次教研组文化熏陶的过程。现在,各教研组组风、组训已经制定完成,正成为我校各教研组教师教研行动价值追求。
③构建教师发展促进网络
我校成立了教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是第一责任人,由校长担任;副校长为副组长;组员由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等人员组成。领导小组本学年多次组织召开工作例会,具体讨论、研究、制订或修改了教师发展的工作计划,反馈了教师发展的相关信息,并对教师发展的阶段性工作进行了客观的评估。
构建了各种教师团队
2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师生发展结题报告(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