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认为由供给方面因素引起成本上升进而导致物价总体上涨。引起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工会力量对于提高工资的要求,二是垄断行业为追求利润制定的垄断价格。
(1)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工资提高使生产成本增加而导致物价上涨。治理对策是紧缩性的收入政策,一般包括,以物价指导线来确定控制各部门工资增长率,管制或冻结工资。
(2)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生产投入品或要素的价格因市场垄断力量的存在而提高,从而导致物价上涨。治理对策包括制定反托拉斯法以限制垄断高价等。
3.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是指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共同起作用而引发通货膨胀。治理对策是需求拉动治理与成本推进治理双管齐下。 4.结构失调性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结构失调性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国民经济部门结构或比例结构失调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其中,结构性因素包括: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差异、“瓶颈”制约和需求转移。对结构失调性通货膨胀的治理,应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改善资源配置。
第十八章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措施的总和。 狭义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货币均衡,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货币政策操作指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操作指标有直接性、灵敏性两个特点,一般来说,操作指标是在中央银行体系之内的可控性指标。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公开买卖有价证券来调节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进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
所作的政策性规定。其一般包括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和申请再贴现资格的规定与调整两方面的内容。
选择性货币性政策工具:是指有针对性地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加以调节和影响,以调节货币供应量。
消费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和信用交易的保证金比率进行限制,并随时根据证券市场的状况加以调整,目的在于控制金融市场的交易总量,抑制过度投机。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最终目标都是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实现的。
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经过的时间,即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以中央银行为界限,分为外部时滞和内部时滞。
什么是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选定这些指标有何标准?
1.货币政策操作指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
2.标准:操作指标有直接性、灵敏性两个特点,一般来说,操作指标是在中央银行体系之内的可控性指标。
3.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变量。
4.标准:通常认为货币政策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选取要兼备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和抗扰性四个基本要求。
我国目前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有哪些?
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基础货币、银行的超额储备金率和货币市场基准利率。 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贷款规模、现金发行、指令性的贷款规模管理、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同业拆借利率、银行超额储备金率和社会融资规模。 传统的货币政策三大工具及其作用原理是什么?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原理:是通过决定和改变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供给,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中最猛烈的工具。
再贴现政策的作用原理: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其一般包括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和申请再贴现资格的规定与调整两方面的内容。
(1)通过调整再贴现率,从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商业银行对社会提供的信用量进而货币供给总量;
(2)通过改变再贴现资格的条件,改变资金流向进而抑制或扶持部门经济; 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原理: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公开买卖有价证券来调节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进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主要环节是什么?
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货币政策的传导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 (1)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2)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
(3)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
狭义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政策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
政策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 中介指标:货币供应量、市场利率、信用总量和其它指标 操作指标:准备金、基础货币、中央银行利率和其它指标
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政策、法定准备金政策和其它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作用机理为?
1、通过调控货币供求追求货币均衡,保持币值稳定
2、通过调控货币供求追求社会总供求的内外均衡,促进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3、通过利率和汇率调节消费、储蓄与投资,影响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
如何认识中国货币政策目标选择?
自1984年到1995年3月,我国一直奉行的是双重货币政策目标,即发展经济和稳定货币。1995年3月颁布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对货币政策目标进行了修正,确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目标体现了两个要求:
1、不能把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放在相同的位置
2、即使在短期内兼顾经济增长的要求,仍必须坚持稳定币值的基本立足点 常见货币政策操作指标与中介指标变量是什么?各有何优缺点? 操作指标主要是:准备金、基础货币 中介指标主要是:利率、货币供应量 优缺点:
准备金:法定准备金的多少完全取决于中央银行自行决定的法定准备金率,具有较强的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和抗扰性。由于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震动太大,各国中央银行一般不经常性调整,因此,中央银行可直接操作的经常性指标是超额准备金。
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可测性好,在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的过程中,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都可以作用于基础货币,可控性和抗干扰性较强。但离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较远,只有在经济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和货币乘数稳定的情况下,调控基础货币才能实现对货币总供求的调节,相关性较弱。
利率:优点是可测性和相关性都较强,能有效地作用于货币和金融变量,调节市场总供求。不足之处在于作为中介指标的必须是市场利率,其本身是由经济体系内部因素决定的内生变量,中央银行难以进行有效控制;并且在经济周期波动中,利率的变动趋势主要受非政策因素支配,抗干扰性较差。
货币供应量:优点在于该指标与经济发展状况联系密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失衡不管由何种因素引起,都会通过货币供给量的过多或过少反映出来;并且这一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比较接近,相关性较好,中央银行比较容易判断其政策效果。在金融发展稳定的阶段,货币供给量的可测性、可控性和抗干扰性较强。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金融创新的活跃,货币供给量本身包含的范围或统
计口径越来越难以清晰界定,可测性在减弱;由于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增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难度也在增大;同时,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很不稳定,降低了该指标的抗干扰性。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操作指标,进而影响中介指标,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和作用机理。
(一)金融价格传导论,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通过金融资产的价格来进行 (二)货币传导论,认为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货币量的变化来传导 (三)信贷传导论,认为货币政策主要通过银行信贷渠道进行传导 影响货币政策效果因素? 1、货币政策时滞 2、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3、非金融部门微观主体的预期 4、外来因素、体制因素和政治因素 5、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货币政策有哪几类工具?
1.一般性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2.选择性政策工具:消费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
3.其它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货币银行学(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