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对执行交易媒介和资产职能的货币产生的总需求。 交易性货币需求:社会公众出于交易的目的形成的货币需求。
资产性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是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对发挥交易媒介职能和资产职能的货币产生的总需求,因此,货币需求总量包括两部分:执行交易媒介职能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和执行资产职能的资产性货币需求。
投机动机:即人们为了保存价值或财富而产生的持币动机。投机动机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最具创新的部分。
流动性陷阱:即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从而债券价格下跌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都会被人们以货币形式储存起来。
永恒收入:它是弗里德曼提出的一个概念,表示一个人所拥有的各种财富在相当长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流量,相当于观察到的过去若干年收入的加权平均数。 交易方程式:MV=PT,其含义是流通中的通货存量(M)乘以流通速度(V)等于物价水平(P)乘以交易总量(T)。
剑桥方程式:又称“现金余额说”,用数学方程式表示如下,Md=kPY 式中,Y代表总收入,P代表价格水平,k代表以货币形式保有的收入占名义总收入的比率,Md为名义货币需求。
1.交易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区别 从表面上看,二者的区别在于两点: (1)收入Y代替了交易量T;
(2)个人持有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比率k代替了货币流通速度V; 深层次看,二者表明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是不同的。
(1)交易方程式从宏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它表明要维持价格水平的稳定,在短期内将由制度因素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视为常数,则商品交易量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2)剑桥方程式从微观角度分析,出于种种考虑,人们对持有货币有一个满足程度的问题,即持有货币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对货币数量的制约。剑桥方程式从人们的持币动机入手,包含了更多的因素; 2.凯恩斯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区别
(1)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利率仅限于债券利率,收入为即期的实际收入水平。而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利率则包括各种财富的收益率,收入则是具有高度稳定性的恒久收入,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是以利率的流动性偏好为基础的,认为利率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而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低,则对利率不敏感。
(3)凯恩斯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而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函数高度稳定。
(4)凯恩斯认为,国民收入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货币供给量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一个间接作用的过程,即经由利率、投资及投资乘数作用而作用于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弗里德曼则认为,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则直接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的变动,所以货币是决定总支出的主要因素。
3.请你叙述一下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是一种权衡性的货币需求理论即流动性偏好说。 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突出贡献:三种动机
(1)交易动机:即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交易而产生了持币动机。 (2)预防动机:即人们为了应付不测之需而持有货币的动机。
以上两种动机可以一同归入交易性货币需求的范畴。它们所引起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用函数式表示为: M1= L1(Y)。这里, M1代表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需要的货币量,Y代表收入。
(3)投机动机:即人们为了保存价值或财富而产生的持币动机。投机动机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最具创新的部分。原理用函数式可表示为:M2= L2(i)其中,M2代表投机性货币需求量,i代表利率。
货币总需求等于货币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之和,所以货币总需求的函数式是:M= M1+ M2= L1(Y)+ L2(i)=L(Y,i) 4.货币需求理论的核心思想有哪些?货币需求如何演化?
货币需求理论历来为经济学家所重视,对货币需求的理论探讨,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宏观视角向微观视角的转变。
(1)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集中反映在其货币必要量公式中。这一公式可以表示为:
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商品价格总额
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2)古典学派货币需求理论:两个著名的方程式
交易方程式:MV=PT,其含义是流通中的通货存量(M)乘以流通速度(V)等于物价水平(P)乘以交易总量(T)。
剑桥方程式:又称“现金余额说”,用数学方程式表示如下,Md=kPY 式中,Y代表总收入,P代表价格水平,k代表以货币形式保有的收入占名义总收入的比率,Md为名义货币需求。
(3)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总需求等于货币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之和,所以货币总需求的函数式是:M= M1+ M2= L1(Y)+ L2(i)=L(Y,i) (4)现代凯恩斯学派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平方根定律、立方根定律、资产组合理论 (5)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M?f(Y,W;rm,rb,re,货币需求函数:P比。
(6)货币需求理论的继续发展
1dppdt;U)
货币需求与Y成正比,与W成反比,与机会成本变量成反比,与效用(U)成正
20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学者对货币需求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实证检验:一是利率与货币需求的关系;二是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
第十六章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或抽离货币的行为过程。
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指一国各经济主体(包括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
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债务总量。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法律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存在中央银行里的,这部分资金叫做
法定存款准备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和存款金融机构必须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
货币供给公式(货币供给模型)Ms=Bm其中Ms为货币供给量,B为基础货币,m为货币乘数。
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由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和银行体系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 超额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例。超额准备金即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
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指货币供给可以由中央银行进行有效的控制,货币供给量具有外生变量的性质。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指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绝对控制,而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投资、收入、储蓄、消费等各因素内在地决定,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变量的性质。
1.现代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是如何表达的?货币供给的过程有哪些特点? 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 Ms= B*m.式中,Ms为货币供给量,B为基础货币,m为货币乘数。其中货币供给量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
货币供给过程涉及的四个行为主体: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存款人、借款人。 货币供给过程的三个特点(1)货币供给的主体是央行和存款货币银行(2)“源与
流”的双层货币供给机制(3)非银行金融机构对货币供给有重要影响 2.影响货币乘数的主要因素(简答)
(1)通货—存款比率: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 这一比率的高低反映了居民和企业的持币行为。一般来说,通货——存款比率的变化反向作用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比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该比率难于有效被中央银行控制。
(2)准备—存款比率:指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占全部存款的比重,大小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该比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 3.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基础货币是如何决定的?
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负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负债业务控制基础货币。但由于中央银行的特点是资产业务决定负债,因此,分析中央银行怎样发放基础货币,主要从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入手。 (一)国外资产业务与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的国外资产由外汇、黄金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资产构成。当中央银行用基础货币买入外汇和黄金,就是向经济体系投放了基础货币;如果卖出外汇和黄金,就是从经济体系中收回了相应的基础货币。 (二)对政府债权与基础货币
对政府债权表现为中央银行持有政府债券和向财政透支或直接贷款。中央银行如果增加持有对政府的债权,就意味着投放了相应的基础货币;中央银行若减少对政府债权,则意味着其收回了相应的基础货币。 (三)对金融机构债权与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化时通过办理再贴现或再贷款等资产业务来操作的。当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或发放再贷款时,直接增加了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负债方的基础货币就会相应增加。 (四)负债业务与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有货币发行、金融机构存款、政府存款、发行债券等项目,其中,发行货币和金融机构存款构成了基础货币。 4.中央银行如何通过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给量的?
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负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负债业务控制基础货币。但由于中央银行的特点是资产业务决定负债,因此,分析中央银行怎样发放基础货币,主要从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入手。
(1)国外资产业务:中央银行的国外资产由外汇、黄金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资产构成。当中央银行用基础货币买入外汇和黄金,就是向经济体系投放了基础货币;如果卖出外汇和黄金,就是从经济体系中收回了相应的基础货币。 (2)对政府债权:对政府债权表现为中央银行持有政府债券和向财政透支或直接贷款。中央银行如果增加持有对政府的债权,就意味着投放了相应的基础货币;中央银行若减少对政府债权,则意味着其收回了相应的基础货币。
(3)对金融机构债权: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化时通过办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货币银行学(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