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完善对离退休人员、外来暂住人口的服务。推动驻区单位服务设施对社区开放。完善社区家政、医疗、保安、文化、体育、托幼养老、食品配送、修理服务和废旧物品回收等服务项目,引导社区服务业社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开发网上服务项目,逐步实行社区管理智能化。
第五篇 优化空间布局和载体功能
按照以人为本,民生优先,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加强城市载体功能建设。统筹开发、切实保护国土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调整空间布局,优化空间秩序,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空间有效载荷和利用效率,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适宜的空间载体和功能支撑。
第二十四章 空间结构和布局
——空间结构调整
打破城乡隔绝、行政区划分割、自成体系的空间形态,以主城区为核心,交通干线为纽带,城镇体系为各级网络节点,形成城乡一体、区域协同的市域空间格局。适时推进区、县行政区划调整,实施撤县(市)建区,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
按照空间利用集约化和要素配置集群化的方向,调整空间结构,优化空间秩序,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作物带和基地集中,服务业向各级网络节点适度集中。
对市域空间按自然基质和开发利用状况,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对城镇建成区、成规模的独立工矿区、高产稳产的优质粮食作物区等功能完善区,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适时进行必要的空间整备和更新改造。在自然基质和交通区位等条件适宜的功能发展区,规划开发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城市新区、产业园区等规模建设用地,为加快发展、创新提供增量空间。对自然基质条件差或过度开发的功能脆弱区,实行限制开发。对原始森林、草原湿地、旅游风景区、生态养涵区、饮用水源地、特殊地质和生物多样性区域等功能保护区,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严禁进行任何影响、破坏自然生态的开发建设。 ——产业布局
工业布局。按照集约化组团布局,专业化集群发展,打造核心集聚板块和适度均衡分布相结合的方向,结合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积极推进市域工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江北工业新区、开发区工业新区、群力新区、太平空港经济区和新香坊工业新区等五片35平方公里的哈大齐工业走廊哈尔滨段启动区开发建设,与平房、动力等老工业区以及开发区哈平路集中区、利民开发区相互衔接呼应,打造哈南、江北两个大规模的先进制造业集聚核心板块。继续实施以“退城进郊”为重点的中心城区工业布局调整,基本完成二环路以内的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推进二环路以外重点污染企业搬迁改造,逐步实现建成区无污染企业。优化产业集聚区布局,完善中心区周边的优势产业集聚区,电站成套设备制造业主要向动力工业集中
区集聚,汽车、飞机制造业主要向平房工业园区集聚,医药工业主要向开发区医药工业园和利民医药工业园集聚,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向开发区迎宾路集中区和南岗集中区集聚,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主要向哈工大、工程大学、东北农大等大专院校科技园区集聚。发挥双城、宾县、阿城等近郊县(市)区位优势,完善规模化工业集聚区,承接市区及域外工业的转移。中远郊县(市)因地制宜,依托重点城镇规划建设一批中小型工业区,吸引乡村工业向城镇适度集中。
农业布局。推进优质粮食基地建设,形成双城、阿城、呼兰、巴彦优质玉米作物带,五常、尚志、延寿、方正、木兰、通河优质水稻作物带,巴彦、宾县、延寿、依兰优质大豆作物带。2010年,优质粮食基地面积达到1000万亩。加快畜牧养殖基地建设,形成双城、尚志、阿城、五常及市郊优质奶牛基地,木兰、阿城、宾县、通河、尚志、五常优质肉牛基地,巴彦、双城、五常、阿城优质生猪基地。在丘陵浅山区开发建设刺五加、五味子等北药种植基地,2010年北药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 商业布局。按照强化中心,突出特色,服务生产,便利民生的原则,以市区为重点调整优化商业布局,依托南岗、道里两个传统的商业中心区,结合道外“三马”地区改造和爱建新城建设,建设新型市级商业中心区。建设完善靖宇大街、太平桥、红旗大街等八个区级商业中心。规划建设万宝等八个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新发镇、平房镇、民主乡、幸福镇形成四个畜产品批发市场;在市区南部对外交通线上布局形成三个水产品批发市场。
物流业布局。加快市区物流中心建设,依托铁路、公路、航空、航运交通枢纽站点和仓储作业区,在哈南、哈东、江北三个方位上,规划建设大型物流节点。重点发展龙运、哈东、新香坊、江北等4处综合物流园区。各县(市)根据全市物流组织需要及自身特点,加强物流设施和园区建设。
第二十五章 都市圈建设
实施市域城镇化战略,打造都市圈,加快主城区新区、中等卫星城市和重点小城镇建设,逐步形成规模序列完备、功能结构合理、布局空间有序,适宜创业、适宜人居的城镇体系。 ——主城区建设
按照“北跃西扩、南延东优、中兴外联”的城市发展方略,推进主城区的功能化开发和现代化建设,提升城市素质和品位,扩展城市空间和功能,逐步形成开放型、组团式、多功能、现代化城市发展格局。 实现城市建设以新区开发为主的战略转移。重点加快松北新区开发建设,坚持基础设施先行、产业优化选择、注重生态保护的原则,建设低密度、花园式、智能化的行政、金融商贸、科研教育文化中心;整合太阳岛、雪博会、冰雪大世界等旅游资源,建设东北民俗风情园、体育娱乐休闲广场及服务区等项目,形成四季皆宜的旅游休闲集中区。
加快启动群力新区开发区建设,形成以金融商贸、科技研发、办公商住为主导功能的主城区重要副中心,打造寒温带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示范
区。
推进哈西地区综合开发改造,加快北部核心区的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形成集教育科研、体育文化、金融商贸、新型住区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城市组团;在南部拓展区建设哈西工业新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和现代物流。
哈东地区以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和打造国际生态环境论坛为长远目标,高起点规划和开发建设现代化、生态型城市功能新区。“十一五”时期,推进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天恒湖、卧龙寺、滑雪场等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山水冰雪风景旅游、体育科教研发、国际工贸、都市生态农业等新型功能区。
继续实施老城区更新改造。有序推进功能陈旧区域更新,基本完成危房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控制中心区的高层建筑建造,疏解建筑和人口密度,增加开敞空间和生态用地,改善城市景观和人居环境。推进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重点实施“三沟”整治、铁路沿线改造、绿地绿廊和园林景观建设工程。注重城市建筑风格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搞好城市设计,保持城市特色,发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存,重点保护恢复花园街、中央大街、红军街、道外传统商市、文庙、极乐寺等历史文化风貌街区。 ——卫星城建设
发挥主城区的辐射、带动功能,在都市圈范围内加快实现产业优化配置和功能系统整合。加快培育阿城、双城、尚志、宾县、五常等卫星城市,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哈尔滨市十一五规划纲要(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