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右盘的砝码是100 g、20 g、5 g,游码所对的刻度是0.8 g,烧杯内盐水的质量是__ __. 8.一本书的页码是180,用天平测量其质量是270 g,则每张纸的质量是_ _ kg. 9.量筒中有50 ml的水,把质量为565 g的某种金属块全部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水面处刻度恰好是100 ml,那么金属块的体积是__ __cm3,此金属的密度是__ __g/ cm3. 10.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物体体积之比是2∶5,则密度之比是__ _. 11.若把打气筒的出气口封住,在将活塞向下压的过程中,被封在气筒内的空气的质量、体积、密度三个物理量中,变小的是_ ,变大的是_ . 12.若天平的砝码被磨损了,用这天平称物体的质量,则测量值偏______. 13.体积相同的实心铁球和铝球,___ _球的质量大;质量相同的铁球和铝球,___ _球的体积大. 14.完全相同的三个瓶子,分别装满水、酒精、硫酸,甲瓶装水,乙瓶装酒精,丙瓶装硫酸,他们的总质量,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是__ __、__ __、__ __. 二、单选题 15.登月宇航员从月球带回一块矿石,这块矿石不变的是 A.质量 B.重力 C.温度 D.位置 16.农村常用盐水选种,它的依据是下列物理量中的哪一个 A.重力 B. 密度 C.体积 D.质量 17.一块金属的密度为ρ,质量为m,把它分割成三等份,那么每一块的密度和质量分别是 A. ρ/3, m B. ρ/3, m/3 C. ρ, m D. ρ, m/3 18.一只能装2 kg汽油的瓶子(ρ汽油=0.71×103 kg/m3),如果用来装水,则瓶子内水的质量为 A.小于2 kg B.大于2 kg C.等于2 kg D.无法确定 19.要测金属块的密度需要以下步骤,其中排列顺序科学合理的是 ①把金属块放在天平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称质量. ②观察记录放入金属块后量筒液面的刻度值. ③观测砝码和游码值并记录. ④观测记录未放入金属块时量筒液面的刻度值. ⑤计算密度. ⑥调节天平. A.①②③④⑤⑥ B.④②①③⑤⑥ C.⑥①③④②⑤ D.⑥⑤④③②① 20.甲、乙两立方体的边长之比是2∶1,质量之比是4∶3,那么甲、乙两物体的密度之比是 A.3∶8 B.4∶6 C.1∶6 D.2∶3 21. 1 m3的冰和1 m3的水相比较 A.冰和水的体积相同,水比冰的质量大 B.冰的体积跟它全部溶化成水后的体积相同 C.水全部结成冰后,与1 m3冰的质量相同 D.冰的密度比水小,冰的质量比水大 22 .A、B两种液体的质量之比为1∶2,密度之比为5∶4,则它们的体积之比为
A.5∶2 B.2∶5 C.1∶2 D.2∶1 23.关于物体的质量和物质的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块冰全部溶化成水后,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B.把铜块碾成铜片,质量和密度均不变 C.宇航员在太空处于失重状态,故质量和密度均为零 D.把铁球加热,质量变大,密度变小 24.有一位同学用天平称一块矿石的质量,把天平调好后错把矿石放在右盘,在左盘放50 g、20 g砝码各一个,又把游码拨至标尺4 g处,达到平衡,这块矿石的质量应该是 A.74 g B.70 g C.66 g D.78 g 25.100 g水全部变成水蒸气后,则 A.质量变小,密度也变小 B.质量不变,密度也不变 C.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D.质量不变,密度变小 26、在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步骤中,下列步骤中错误的一步是( ) A.用天平测出玻璃杯的质量m B.往玻璃杯内倒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测出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 C.用量筒测出玻璃杯中液体的体积V D.用公式ρ=m/V求出盐水的密度 27、在只有量筒的情况下,要取出21g汽油(汽油的密度为0.7×103kg/m3),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在量筒中量出体积7cm3的汽油 B、在量筒中量出体积21cm3 C、在量筒中量出体积30cm3的汽油 D、单用量筒是做不到的,必须有天平 28、下列现象中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 A、铁人凝固成铁块 B、机器从北京运到海南 C、把菜刀表面磨光 D、将铁丝通过拉伸机拉长 2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铝块的质量在月球上和在地球上一样大 B.大铝锅的密度比小铝勺的密度大 C.铝锅受热膨胀时,质量也变大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0、把边长为3dm的正方体的铁块,在相同的温度下压成长2m、宽0.2m的均匀铁皮,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块的形状、质量和体积都变了 B.铁块的形状、体积变,质量不变 C.铁块的形状变,体积和质量不变 D.铁块的质量变,体积和形状不变 31、有甲、乙两金属,甲的密度与乙的密度之比为2:5,甲的质量与乙的质量之比为1:2,那么甲的体积是乙的体积的( ) A、0.2倍 B、5倍 C、0.8倍 D、1.25倍 32、有四个容积都为500mL的瓶子,分别装满海水、纯水、酒精和汽油,那么装的质量最多的是( )( ρ海水>ρ纯水>ρ酒精>ρ汽油) A、海水 B、纯水 C、酒精 D、汽油 33、对于密度公式ρ=m/V,理解正确的是( ) A、对于不同的物质,m越大,ρ越大 B、对于同一种物质,ρ与V成反比 C、对于同一种物质,ρ与m成正比 D、以上说法均不对 34、刚好能装1kg水的瓶子,不能装1kg的( ) A、酒精 B、硫酸 C、水银 D、盐水
三、实验题 35.如图10—5所示,是一次实验情况的记录,请根据图示填写下表: 玻璃杯玻璃杯和剩被测液体被测液体液体密度 和液总余液体的质的质量/g 的体积 g/cm3 质量/g 量/g /cm3 图10—5 36.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一位同学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实验时,他用量筒和天平分别测出甲(或乙)液体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下表记录的是实验测得的数据及求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1)分析表中的实验次数1与2(2与3,1与3)或4与5(5与6,4与6)的体积及质量的倍数关系,可归纳得出结论_______. (2)分析表中实验次数_______可归纳得出结论是:相同体积的甲、乙两种液体,他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 (3)分析表中甲、乙两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由以上分析可初步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了物质的特性。 物质 实验次数 体积/cm3 质量/g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g/cm3 1 10 18 1.8 甲 2 20 36 1.8 3 30 54 1.8 4 10 8 0.80 乙 5 20 16 0.80 6 30 24 0.80 37. 完成实验报告 目的:测量矿石的密度。 器材:一小块矿石、天平和砝码、盛满水的溢水杯、细线 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公式表示) 步骤:A.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 B.用天平称出待测矿石的质量m石 C.用天平称出矿石、溢水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M D.用天平称出盛满水的溢水杯的总质量m
E.把矿石用细线系好轻轻地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溢出部分水 上述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只填操作步骤的序号) 由以上测量结果得出: (1) 矿石排开水的质量=m石+m-M (2) 矿石的体积=(m石+m-M)/ρ水 (3) 矿石的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公式表示) 六、计算题 38一空瓶的质量为0.2 kg,装满水后总质量是0.6 kg.求: (1)此瓶容积是多少? (2)若用此瓶装满油后总质量是0.5 kg,那么这种油的密度是多少? 39、如果砖的的密度是2×103kg/m3,一块砖的体积是1.4×103cm3,那么一辆能装载4t的汽车最多能运多少块砖? 40 .小明同学在课外活动课中,想测出一个油罐内油的质量,已经知道这个油罐的容积是50 m3,他取出一些样品,测出20 cm3这种油的质量是16 g,请你帮他计算出这罐油的质量. 教 学 反 思 领 导 意 见 (签名) 年 月 日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计划
一、 主要内容。
本章介绍运动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牛顿第一定律和相关的内容,教学内容是要是一些基本概念、运动规律和方法,力学的概念规律,特别是它的研究方法和物理思想对于其他运动形式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具体内容:第一节运动的描述。第二节运动的快慢、第三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四节力的作用效果、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第六节二力平衡。 二、教学目标。
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相对性。
2、能根据自然规律活日常生活经验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3、能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活物品粗略的估测长度,会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4、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并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5、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会用力的图示描述力。
6、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7、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
教学难点:参照物的选定与判定;惯性、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二力平衡的条件。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引导、讲解相结合,主要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再有就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理解运动学。 五、课时安排。
第1、2、3、4、6节各一课时,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两课时,单元复习一课时,共7课时完成本章教学。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初三物理全册教案1 - 图文(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