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左傳隱公元年) 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學而) 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論語·先進) 為長者折枝。(孟子·梁惠王上)
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孟子·梁惠王上)
介詞“為”字後面的賓語可以省略。例如:
君子不能為謀也。(禮記·檀弓下)
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莊子·養生主)
(4)之
介詞“之”字的用法是放在定語和名詞之間,把定語介紹給名詞,有的略等於現代漢語的“的”。例如:
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孟子·梁惠王上)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莊子·養生主) 其翼若垂天之雲。(莊子·逍遙遊)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荀子·勸學)
“之”字還有一種用法最值得注意,那就是把它用在主語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所謂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片語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賴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獨立存在。細分起來,有兩種情況:
第一,在一個分句的主語謂語之間用“之”字,表示語意未完,讓聽者或讀者等待下文。例如:
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戰國策·趙策) 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論語·顏淵)
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僖公十四年) (“傅”同附。)
單說“父母愛子”,是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句子,現在在主語“父母”和謂語“愛子”之間用一個“之”字,說成“父母之愛子”,這就在形式上片語化了,不能認為有獨立性了;在意思上也顯得話還沒有說完,聽者或讀者必然等待下文--“則為之計深遠”。其餘兩個例子,也可以作同樣的分析。 在表示時間修飾的分句裏,最容易見到這種“之”字。例如: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左傳僖公三十年)
- 26 -
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戰國策·趙策) 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論語·八佾)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莊子·逍遙遊)
可以說這是上古漢語表示時間修飾經常用的一種句法。《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既在主語謂語之間用“之”字,又說“之時”,倒反而少見。
第二,這種“之”字又常常用在充當主語或賓語的主謂結構之間。先看做是主語的主謂結構之間用“之”字的例子:
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佐傳僖公四年) 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禮記·檀弓下) 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禮記·檀弓下) 湯之問棘也是已。(莊子·逍遙遊)
有時候,不是在主語謂語之間用“之”字,而是在主語和“於”字介賓片語之間用“之”字,這樣形成的結構再做句子的主語。例如:
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孟子·梁惠王上)
再看做賓語的主謂結構之間用“之”字的例子: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傳宣公二年)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論語·子罕) 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也。(莊子·胠篋) 又況聞樊將軍之在乎!(戰國策·燕策) 無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上面所討論的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之”字的句法,其主語都是名詞。假如這個名詞已經在上文出現,就常常用一個“其”字來代替它,因為“其”字所代替的正是名詞加介詞“之”字。例如:
宋人有曹商者,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車數乘。(莊子·列禦寇) 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陽貨矙孔子之亡也,而饋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孟子·滕文公下) (“矙”kàn,視,瞧。)
第一個例子裏的“其往也”,等於說“曹商之往也”;第二個例子裏的“其入也”,等於說“師之入也”;第三個例子裏的“其亡也”,等於說“陽貨之亡也”。再舉兩個例子:
- 27 -
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莊子·逍遙遊) 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莊子·逍遙遊)
(二)連詞
古代漢語常用的連詞有“與”“及”“且”“而”“以”“則”“於”“是”“故”“是故”“然”“況”“而況”“雖”“若”“如”“苟”等等。例如: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論語·季氏) 生莊公及共叔段。(左傳隱公元年) 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左傳隱公元年)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莊子·養生主) 焉用亡鄭以陪鄰?(左傳僖公三十年) 屨大小同,則賈相若。(孟子·滕文公上)
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諼不復歌。(戰國策·齊策四)(注:“於是”用在句首,本來是“在這時候”的意思,例
如《左傳成公三年》:“於是荀首佐中軍矣,故楚人許之。”由於用於句首,所以發展為只音的連詞,略等於現代的“於是”。《左傳襄公三年》:“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稱解狐--其讎也。將立之而卒。又問焉。對曰:’午也可。’於是羊舌職死矣。晉侯曰:’孰可以代之?’對曰:’赤也可。’於是使祁午為中軍尉,羊舌赤佐之。”前一個“於是”當“在這時候”講,後一個“於是”是連詞。這是要依據上下文,細玩文意,來加以區别的。)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季氏)
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荀子·勸學) (“是故”,本義是“這個緣故”,可以看作雙音詞,等於單說“故”。)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左傳僖公三十年) (“然”,然而,但是。)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隱公元年) (“況”,何況。) 技經肯 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莊子·養生主)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孟子·公孫丑上) (“雖”,雖然,即使。) 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左傳僖公三十年)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孟子·梁惠王上) 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矣,罪益厚。(墨子·非攻上)
古代漢語的連詞很多,現在只提出“而”“以”“則”三個連詞來加以討論,並附帶說明古書上常見的“然而”“雖然”“然則”的用法。
- 28 -
(1)而
連詞“而”字的作用是連接形容詞、動詞或動詞性的片語,表示兩種性質或兩種行為的聯繫。例如:
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論語·述而) (以上是兩種性質的聯繫。) 朝濟而夕設版焉。(左傳僖公三十年)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莊子·養生主) (以上是兩種行為的聯繫。)
“而”字還可以連接兩個句子,表示兩件事情的聯繫。例如: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莊子·養生主)
故令尹誅而楚奸不上聞,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韓非子·五蠹)
在古代漢語裏,“而”字一般不連接名詞或名詞性的片語,連接名詞或名詞性片語的,是連詞“與”字和“及”字(例見上文)(注:這是就一般情況說,或許有個别例外。)。《荀子·勸學》:“蟹六跪而二螯”,“而”字所以能連接“六跪”和“二螯”,是因為它們在這里用作謂語而帶有描述的性質,這是應該注意的。 “而”字可以用於順接,也可以用於逆接。所謂順接,是說相連接的兩項在意思上有某種類似,或者有密切的關係,中間沒有轉折。例如:
美而豔。(左傳桓公元年) 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衆鳥息焉;醯酸而蜹聚焉。(荀子·勸學)
順接的“而”字有時可以譯為“而且”,有時可以譯為“就”“便”(注意位置不同),這要看具體的上下文。但是更多的情況是現代口語不用與“而”字相當的連詞,現代書面語言仍舊沿用“而”字。 所謂逆接,是說相連接的兩項在意思上相反,或者不相諧調;不是事理相因,語意連貫,而是有個轉折。例如: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呂氏春秋·察傳)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勸學)
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論語·季氏)
逆接的“而”字可以譯為“卻”“可是”“但是”。 有時候,“而”字用在一句話的主語和謂語之間,細玩文意,實際上也是一種逆接。例如:
先生獨未見夫僕乎?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畏之也。(戰國策·趙策) (這意味着十人不應該從一人,而從一人。)
- 29 -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論語·憲問) (這意味着君子應該仁,而不仁。)
有時候,“而”字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含有假設的意思,可以譯為“如果”。例如: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論語·子路) 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憲問)
其實這種用法仍然是和逆接的用法相通的。《詩經·鄘風·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可以證明這一點。 有一點值得注意:所謂順接和逆接,只是從具體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並不是說“而”字有兩種性質。順接和逆接也不是截然分開的。例如《論語·公冶長》:“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第一個“而”字似乎是順接,第二個“而”字似乎是逆接,其實這兩個“而”字的作用都是表示兩種行為的聯繫,在性質上是毫無分别的。 “而”字還可以用在狀語和動詞之間。例如:
太后盛氣而揖之。(戰國策·趙策)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勸學) 子路率爾而對。(論語·先進)
(2)以
連詞“以”字也是用來連接兩個動詞或動詞性的片語的,它表示在時間上一先一後的兩種行為的聯繫。《左傳成公二年》:“餘折以禦”,就是一個例子。“而”字也有這種用法,例如《左傳隱公元年》:“公入而賦”。這在古漢語通論(十一)裏已經說過了。 用“以”字連接動詞或動詞性片語的時候,後一行為往往是前一行為的目的,或者是前一行為所產生的結果。例如: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左傳僖公五年) (“假道於虞”的目的是“伐虢”。) 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勞師”的目的是“襲遠”。) 焉用亡鄭以陪鄰?(左傳僖公三十年) (“亡鄭”的結果是“陪鄰”。)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求生”的結果是“害仁”;“殺身”的目的是“成仁”。)
但是“以”字本身並不表示目的或結果。後一行為是前一行為的目的還是結果,這是從具體的上下文的意思來看的。 和“而”字一樣,“以”字也可以用在狀語和動詞之間,但是不如“而”字常見。例如:
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3)則
連詞“則”字一般用來連接條件複句中的分句,表示條件的分句在前,表示結果的分句在後。這種用法的“則”字可以譯為“就”或“便”。例如:
- 30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二十八讲[4课时]通论:副词+ 介词、连词+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