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主編《古代漢語》 教案(講義)Word版
第九講 通論:副詞 + 代詞 + 介詞、連詞 + 語氣詞和詞頭、詞尾
【教學目標】
1、把握各詞類的詞類特徵 2、理解各詞類的功能類屬 3、驗證各詞類的語境用例 【課時安排】 4或8課時
副 詞
古代漢語的副詞數量很多,類別也很複雜,是學習的難點之一。古代漢語的副詞有否定副詞、時間副詞、範圍副詞、程度副詞、表數副詞、情狀副詞、語氣副詞、謙敬副詞等八類。
一、否定副詞
古代漢語的否定副詞比較多,用法也複雜,有些問題現在還沒有搞清楚。古代漢語的否定副詞可以分爲五類:(1)一般否定;(2)祈使否定;(3)已然否定;(4)存在否定;(5)判斷否定。
(一)一般否定
一般否定主要有“不”和“弗”。這兩個詞的區別在於,“不”與謂語動詞(形容詞)在搭配上不受限制,謂語動詞可以是及物動詞,也可以是不及物動詞或形容詞。“弗”一般只否定及物動詞,而且受其否定的及物動詞一般不再帶賓語。例如:
(1)蔡小而不順,楚大而不德。(《左傳?昭公十一年》) (2)君子謀道不謀食。(《論語?衛靈公》)
(3)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孟子?告子上》) (4)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左傳?隱公元年》)
受“弗”否定的及物動詞帶賓語的情況偶爾也有。例如:
(5)伯廖告人曰:(公子曼滿)無德而貪,其在《周易》“《豐》之《離》,弗過之矣。(”《左傳?宣公六年》)
(二)祈使否定
表示祈使否定的副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別”“不要”,主要是“毋”和“勿”,“毋”有時也寫作“無”。在僞古文《尚書》裏“罔”也可以表示祈使否定。此外,“莫”“不”有時也可以用於祈使否定。漢代以後出現“曼(漫、謾)”,也表示祈使否定。“毋”和“勿”的區別與“不”與“弗”的區別基本相同,受“毋”否定的及物動詞可以帶賓語,受“勿”否定的及物動詞一般不帶賓語。例如:
(6)益曰:“吁,戒哉!儆戒無虞,罔失法度,罔遊於逸,罔淫于樂。(僞古文《尚書?大禹謨》”) (7)將軍毋失時,時間不容息。(《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 1 -
(8)子四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 (9)爾無不信,朕不食言。(《尚書?湯誓》)
(10)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毋憚改。(”《論語?子罕》) (1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12)願先生勿泄!(《史記?刺客列傳》)
(13)曰:“莫爲盜,莫爲殺人!(”《莊子?則陽》)——莫爲盜,不要爲盜。莫爲殺人,不要做殺人的事。 (14)今吾尚病,病癒,我將往見,夷子不來!(《孟子?滕文公上》)——不來,不要來。
(15)或曰:“譊譊者天下皆說也。奚其存?”曰:“曼是爲也!天下之亡聖也久矣。(揚雄《法言?寡見》”)
受“勿”否定的及物動詞有時也帶賓語。例如:
(16)(匠石)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莊子?人間世》)
(三)已然否定
表示已然否定的是“未”,即否定某種情況已經發生,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沒”。例如:
(17)蓋有之矣,吾未之見也。(《論語?里仁》) (18)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未”與“嘗”“曾”組合構成“未嘗”“未曾”,表示對過去發生的事件的周遍性否定,意思是“從來沒有”。“未嘗”是先秦、兩漢時用,“未曾”是魏晉以後出現的。例如:
(19)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 (20)人見其濯濯也,以爲未嘗有材焉。(《孟子?告子上》)
(21)(羅)友聞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喫,故冒求前耳。(《世說新語?任誕》)
(四)存在否定
表示存在否定的主要有“無”“罔”“亡(wú)”“靡”“蔑”,其中“罔”主要見於《尚書》。這類否定副詞是否定某種情況或事件的存在,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沒”或“沒有”。例如:
(22)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尚書?湯誓》) (23)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無有一。(《韓非子?顯學》) (24)常苦枯旱,亡有平歲,榖賈翔貴。(《漢書?食貨志》) (25)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詩經?衛風?氓》) (26)封疆之削,何國蔑有?(《左傳?昭公元年》)
- 2 -
此外,“不”有時也表示存在否定。例如:
(27)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論語?雍也》)按:祝鮀(tuó),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宋朝,春秋時期衛國的公子朝,以美貌著稱。
(28)不有廢也,君何以興?(《左傳?僖公十年》)
(五)判斷否定
表示判斷否定的有“非”,在《詩經》裏有時寫作“匪”。這類否定副詞是對判斷的否定,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不是”。例如:
(29)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北山》) (30)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秋水》)
(31)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詩經?邶風?柏舟》)
二、時間副詞
時間副詞大體可以分爲四類:(1)表示動作行爲已然、正然和將然;(2)表示動作行爲的各種時間狀態;(3)表示動作行爲剛剛發生或剛剛結束;(4)表示本始或終竟。
(一)表示已然、正然和將然 表示已然的有“已”“既”“業”“業已”“已業”,可以翻譯成“已經”。其中“業”以及“業已”“已業”是秦漢以後出現的。例如:
(1)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論語?微子》)
(2)既見君子,云何不樂?(《詩經?唐風?揚之水》) (3)良業爲取履,因長跪而履之。(《史記?留侯世家》) (4)使者業已受節,可至皮山而還。(《漢書?西域傳上》)
(5)是時漢兵已踰句注,二十餘萬兵已業行。(《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表示正然的有“方”“適”,可以翻譯成“正”“正在”。例如:
(6)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史記?項羽本紀》) (7)此時魯仲連適遊趙,會秦圍趙。(《戰國策?趙策三》)
表示將然的先秦時期主要有“將”“且”“其”,秦漢以後有“方”“當”“垂”“方且”“今”“行”“欲”,可以翻譯成“將”“將要”。例如:
(8)夫人將啓之。(《左傳?隱公元年》)
(9)不反列,且行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10)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 3 -
(11)(韓)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爲兒女所詐,豈非天哉!(”《史記?淮陰侯列傳》) (12)張儀曰:“賴子得顯,方且報德,何故去也?”(《史記?張儀列傳》) (13)兵著晉陽三年矣,旦暮當拔之。(《戰國策?趙策一》)
(14)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爲之虜矣!(《史記?項羽本紀》) (15)十八年當一小發,服此散,亦行復差。(《三國志?魏書?方技傳》)
(16)(華)佗脈之,曰:“府君胃中有蟲數升,欲成內疽,食腥物所爲也。(”《三國志?魏書?華佗傳》)
注意,“方”既可以表示正然,也可以表示將然,需要根據語境來作出正確的判斷。 (二)表示時間狀態
表示動作行爲的時間狀態的副詞又可以分爲若干小類。 1、表示偶或,可以翻譯成“偶然”“間或”“有時”。常見的有“倘”“儻(黨)”“或”“間”“時”等。例如:
(17)常從王媼、武負貰(shì)酒,時飲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怪。(《漢書?高帝紀》) (18)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是無世而不常有之。(《荀子?天論》) (19)爲醫或在齊,或在趙。在趙者名扁鵲。(《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20)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雖欲言,無可進者。(《戰國策?齊策一》)
2、表示經常或恒常,可以翻譯成“常常”“經常”“總是”“向來”“一向”等。常見的有“長”“素”“雅”“宿”“恒”“常”“時”“每”“屢”等。例如:
(21)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22)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 (23)魯之於晉也,職貢不乏,玩好時至。(《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24)舜素謹敕,太后雅愛信之。(《漢書?元後傳》)
(25)權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26)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爲太史令。(《後漢書?張衡傳》) (27)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三國志?蜀書?蔣琬傳》) (28)君子屢盟,亂是用長。(《詩經?小雅?巧言》)
3、表示兩個動作行爲或兩個事件之間時間間隔短暫,可翻譯成“一會兒”“立刻”“很快”等。常見的有“少(shǎo)”“旋”“還(xuán)”“尋”“立”“即”“俄”“既而”“俄(蛾)而”“俄且”“俄然”“登”“應”等。
- 4 -
其中“旋”“還”“尋”“立”“登”“應”等都是漢代以後産生的。例如:
(29)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悠然而逝。(《孟子?萬章上》)
(30)乃召與之博,予之人百金,令之昆弟博,俄又益之,人二百金。(《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31)昔者莊周夢爲蝴蝶,……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莊子?齊物論》)
(32)使虞卿久用於趙,趙必霸。會虞卿以魏、齊之事棄侯捐相而歸,不用,趙旋亡。(《新序?善謀》) (33)漢王還定三秦,渡臨晉。(《漢書?魏豹傳》) (34)先主尋悔,請還。(《三國志?蜀書?龐統傳》)
(35)趙奢許諾,即發萬人趨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6)我有善則立譽我,我有過則立毀我。(《管子?小稱》) (37)自晨至中,紫雲遝起,甘雨登降。(《水經注?洛水》)
(38)桓督領諸將,周旋赴討,應皆平定。(《三國志?吳書?朱桓傳》)
4、表示動作行爲或狀態保持不變,可翻譯成“仍然”。常見的有“猶(由)”“尚”。例如:
(39)今君雖終,言猶在耳。(《左傳?文公六年》)
(40)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孫滿尚幼,觀之,言於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41)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左傳?僖公四年》)
(42)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爲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未免爲鄉人也,是則可憂也。(《孟子?離婁下》)
5、表示兩個動作行爲或事件在時間上偶合,可翻譯成“恰巧”“正好”。常見的有“會”“適”“屬(zhǔ)”。例如:
(43)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記?陳涉世家》) (44)下臣不幸,屬當戎行,無所逃隱。(《左傳?成公二年》) (45)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三)表示剛剛
表示動作行爲或事件剛剛發生或剛剛結束的時間副詞,可以翻譯成“剛剛”,常見的有“甫”“方”“初”“新”“適”“屬”“纔”等。例如:
(46)今歌吟之聲未絕,傷痍者甫起,而噲欲搖動天下,妄言以十萬衆橫行,是面謾也。(《漢書?匈奴傳上》)
- 5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二十八讲[4课时]通论:副词+ 介词、连词+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