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方以呂氏故,幾亂天下,今又立齊王,是欲復爲呂氏也。(《史記?齊悼惠王世家》) (48)救之,少發則不足,多發,遠縣纔至,則胡又已去?(《漢書?晁錯傳》) (49)適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古詩爲焦仲卿妻作》) (50)匈奴使屬過,當至烏孫。(《漢書?傅介子傳》)
(51)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爲置王,毋以鎮之。(《史記?秦始皇本紀》) (52)齊、楚結好,我新與晉盟,晉、楚爭盟,齊師必至。(《左傳?成公元年》)
注意,這一類時間副詞與第(一)小類中表示已然的時間副詞不同,表示已然的副詞要翻譯成“已經”,而此類時間副詞要翻譯成“剛剛”“剛才”。
(四)表示本始或終竟
表示本始的時間副詞可以翻譯成“本來”“當初”“開始”。常見的有“始”“初”“本”“固”“故”“自”等。例如:
(53)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54)右廣初駕,數及日中,左則受之,以至於昏。(《左傳?宣公十二年》)——廣,十五輛兵車爲一廣。 (55)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56)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梁惠王上》)
(57)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僞,非故生於人之性也。(《荀子?性惡》) (58)人之死生自有长短,不在操行善恶也。(《论衡?问孔》)
表示終竟的可以翻譯成“最終”“終究”“始終”等。常見的有“既”“終”“竟”“遂”“卒”“迄(訖)”等。例如:
(59)東西周皆入於秦,周既不祀。(《史記?周本紀》)
(60)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61)有志者事竟成也。(《後漢書?耿弇傳》)
(62)(華)佗曰:“刺不得胃管,誤中肝也。食當日減,五日不救。”遂如佗言。(《三國志?魏書?方技傳》) (63)今西伯昌,人臣也,修義而人向之,卒爲天下患。(《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64)(孔)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後漢書?孔融傳》)
三、範圍副詞
古代漢語的範圍副詞可以分爲兩類:(1)表示總括;(2)表示僅祇。
- 6 -
(一)表示總括
表示總括的副詞可以翻譯成“都”“盡”“總共”等,主要有“皆”“咸”“悉”“並(竝)”“具(俱)”“勝”“備”“畢”“遍(徧)”“盡”“舉”“通”“胥”“凡”“要(yāo)”“最”“一”“了”“略”“都”等,其中“最”是漢代出現的,“都”“了”“略”是漢魏時期出現的。例如:
(1)不違農時,榖不可勝食也。(《孟子?梁惠王上》)
(2)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史記?貨殖列傳》) (3)臣願悉言所聞,唯大王裁其罪。(《韓非子?初見秦》)
(4)聲,則凡非雅聲者舉廢;色,則凡非舊文者舉息。(《荀子?王制》) (5)關中民咸知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6)艱難險阻,備嘗之矣。(《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7)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未嘗君之羹。(《左傳?隱公元年》) (8)既醉而出,並受其福。(《詩經?小雅?賓之初筵》) (9)萬物可兼知也。(《荀子?解蔽》)
(10)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史記?太史公自序》) (11)范蠡徧遊天下。(《漢書?李陵傳》)
(12)靈公問其笑故,具告靈公。(《史記?鄭世家》) (13)凡六出奇計。(《史記?陳丞相世家》)
(14)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史記?遊俠列傳》) (15)最凡國五十。(《漢書?西域傳》) (16)號令一出太后。(《史記?呂後本紀》)
(17)……而此《紀》總不言之,直雲帝相崩,子少康立,疏略之甚。(《史記?夏本紀》) (18)然則鳳皇、麒麟都與鳥獸同一類。(《論衡?講瑞》) (19)爾之教矣,民胥效矣。(《詩經?小雅?角弓》) (20)至乎孝武,元功宿將略盡。(《漢書?外戚恩澤侯表》) (21)(王)戎湛然不動,了無恐色。(《世說新語?雅量》)
- 7 -
這類範圍副詞所總括的對象大多數出現在它們的前面,但是有時也出現在它們的後面,如“皆嘗小人之食”。
(二)表示僅祇
表示僅祇的範圍副詞可翻譯成“僅僅”“祇”等。常見的有“特”“直”“僅”“少”“止”“但”“徒”“獨”“唯(惟)”“祇(秖)”“啻”“才(纔、裁)”“取”等。例如:
(22)欲之而言叛,祇見疏也。(《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23)願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戰國策?秦策一》)
(24)二人之寵取過庸,不篤。(《漢書?佞幸傳序》)——顔師古《漢書注》云:“纔過於常人耳,不大厚也。” (25)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戰國策?齊策四》)
(26)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孟子?公孫丑下》) (27)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論語?述而》) (28)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處。(《莊子?天運》) (29)若斯之類,匪啻於茲。(左思《三都賦序》) (30)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31)然則人之所以爲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 (32)爲將當爲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三國志?魏書?夏侯淵傳》)
(33)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史記?老子申韓列傳》) (34)雖大男子,裁如嬰兒。(《戰國策?燕策一》)
四、程度副詞
古代漢語程度副詞可以分爲三類:一類表示程度深,一類表示程度淺,一類表示程度的變化。 (一)表示程度深
表示程度深的又分三小類:其一是表示程度之極,其二是表示程度高,其三是表示程度過甚。 第一小類可以翻譯成“最”“極”,常見的有“綦(qí)”“至”“極”“最”“絕”。例如:
(1)甚易處而綦可樂也。(《荀子?王霸》)
(2)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文選?答客難》) (3)李廣軍極簡易。(《史記?李將軍列傳》)
(4)叔孫得臣,最善射者也。(《榖梁傳?文公十一年》)
- 8 -
(5)策馳驅逐鹿,所乘馬精駿,從騎絕不能及。(《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注》)
第二小類可以翻譯成“很”“特別”“非常”,常見的有“丕”“孔”“甚”“殊”“大”“良”“頗”“雅”“奇”“酷”“篤”“絕”等,其中“丕”主要見於《尚書》,“孔”主要見於《詩經》,“良”“颇”“雅”“奇”“酷”“篤”“絕”等都主要见於漢代以後的文獻。例如:
(6)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尚書?康誥》) (7)謀夫孔多,是用不集。(《詩經?小雅?小旻》)
(8)臣負羈絏從君巡於天下,臣之罪甚多矣。(《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9)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爲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10)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戰國策?趙策四》) (11)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史記?淮陰侯列傳》) (12)任王后絕欲得之。(《史記?梁孝王世家》)
(13)龍從兄陽求臘錢,龍假取繁數,頗厭患之。(《後漢書?五行志》)
(14)肅宗先聞后有才色,數以訊諸姬傅。及見,雅以爲善。(《後漢書?章德竇后紀》) (15)廟側有攢柏數百根,對郭臨川,負岡蔭渚,青青彌望,奇可玩也。(《水經注?沁水》) (16)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貧。(《世說新語?賢媛》)
(17)後太祖親理,得病篤重,使佗專視。(《三國志?魏書?華佗傳》) “甚”也可以出現在謂語之後作補語。例如:
(1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戰國策?齊策一》)
第三小類可以翻譯成“太”。常見的有“太(大、泰)”“已(以)”“過”。例如:
(19)臣愚以爲陛下法太明,賞太輕,罰太重。(《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20)昊天泰幠,予慎無辜。(《詩經?小雅?巧言》)按:幠,疏忽。 (21)高伯其爲戮乎!復惡已甚矣。(《左傳?桓公十七年》)
(22)申包胥亡於山中,使人謂(伍)子胥曰:“子之報讎,其以甚乎!(”《史記?伍子胥列傳》) (23)(鄭)業緣私橫求,恩已過厚。(《漢書?王嘉傳》)
(二)表示程度淺
表示程度淺的副詞可以翻譯成“稍微”“有點兒”等。常見的有“頗”“少”“小”“稍”“微”“略”
- 9 -
“差”。例如:
(24)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鼈,其尤深者觀蛟龍。(《論衡?別通》) (25)吾撫女以從楚,輔之以晉,可以少安。(《左傳?僖公五年》)
(26)陛下素驕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27)其人差短小,言語不與漢同。(《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傳》) (28)籍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史記?項羽本紀》) (29)其爲人也小有才。(《孟子?盡心下》) (30)兩行微相近。(《齊民要術?種瓜》)
注意,“頗”既可以表示程度深,也可以表示程度淺,確切的意義要依據語境來判斷。
——鵬飛案:上古,“少”多作程度副詞,意為“稍微”;而“稍”常作情狀副詞,意為“逐漸”、“漸漸”,見下情狀副詞(十八)。
(三)表示程度變化
表示程度變化的副詞可以翻譯成“更”“更加”等。常見的有“愈(逾)”“益”“彌”“滋(茲)”“尤”“加”等,其中“愈”“益”“滋”等可以連用,構成“愈(益、滋)??愈(益、滋)??”格式。例如:
(31)其妻亦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漢書?朱買臣傳》) (32)後朝,上益壯,丞相益畏。(《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33)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論語?子罕》) (34)若獲諸侯,其虐滋甚。(《左傳?昭公元年》)
(35)蒼本好書,無所不觀,無所不通,而尤善律曆。(《史記?張丞相列傳》)
(36)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五、表數副詞
表數副詞可分三類:一類表示動作行爲連續不斷或頻繁,一類表示動作行爲的重復或情況類同,一類表示數量的幾近。
(一)表示連續或頻繁
表示動作行爲連續不斷或頻繁的表數副詞可以翻譯成“多次”“頻繁”“連連”等。常見的有“數(shu?)”“亟(qì)”“薦”“頻”“仍”“比”“累”等。例如:
(1)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史記?陳涉世家》)
(2)(姜氏)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左傳?隱公元年》)
- 10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二十八讲[4课时]通论:副词+ 介词、连词+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