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詞、連詞
(一)介詞
古代漢語常用的介詞有“以”“於”“為”“與”“之”等等。例如: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莊子·逍遙遊) 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莊子·秋水)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莊子·養生主) 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莊子·逍遙遊) 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荀子·勸學) 下面討論介詞“以”“於”“為”“之”的用法。
(1)以
“以”字本來是一個動詞,意思是“用”,例如《論語·憲問》:“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以”字又表示“以為”(認為)的意思,例如《戰國策·趙策》:“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但是更常見的是用作介詞。介詞“以”字的主要用法有兩種:
第一種,表示行為以某物為工具或憑藉,在意義上雖然可以譯成現代的“用”或“拿”,但是它具有更純粹的介詞性質。“以”的賓語所表示的事物,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比較抽象的。例如:
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莊子·養生主) 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左傳僖公四年) 以亂易整,不武。(左傳僖公三十年)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韓非子·五蠹)
第二種,引進原因,在意義上略等於現代的“因為”,但是“以”字後面的話應該認為是介詞的賓語。例如: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戰國策·齊策)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以母則不食,以妻則食之。(孟子·滕文公下)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莊子·秋水)
關於“以”字組成的介賓片語,在詞序上有兩種變化值得注意:
第一,整個介賓片語可以放在動詞前面,也可以放在動詞(及其賓語)的後面。再舉幾個放在後面的例子: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 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 21 -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荀子·勸學) 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之以理。(呂氏春秋·察傳)
第二,為了強調介詞“以”的賓語,可以把賓語提到“以”的前面。例如:
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
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孟子·滕文公上)
有時候,提前的賓語是代詞“是”字。“是以”等於說“因此”。例如: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
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孟子·梁惠王上)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莊子·養生主)
“以”字後面的賓語所指的事物,如果已經在上文出現過,這賓語就可以省略。這時候“以”字可以譯成現代漢語的“拿來”“拿去”,但是“以”字的詞性和它們並不完全相同。例如: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左傳隱公元年)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左傳僖公三十年)
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孟子·梁惠王上)
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莊子·逍遙遊)
表示憑藉或引進原因的“以”字,它的賓語也可能承上省略。這時候“以”字仍表示“藉此”“因此”的意思。例如《莊子·逍遙遊》:“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不過這種省略的情況比較少見。 “無以”,等於說“沒有什麼可以拿來??”;“有以”,等於說“有什麼可以拿來??”。例如: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左傳僖公四年)
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莊子·徐無鬼) 臣乃得有以報太子。(戰國策·燕策)
(2)於(於,乎,諸)
“於”字的用法大致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引進處所;第二種,引進比較的对象;第三種,引進行為的主動者。“於”字的第三種用法在古漢語通論(八)裏已經講過了,現在討論第一種用法和第二種用法。
- 22 -
第一種用法的“於”字略等於現代的“在”“到”“從”“對於”“在??方面”等意義。例如:
子路宿於石門。(論語·憲問)
王坐於堂上。(孟子·梁惠王上) (以上表示“在”。) 海運則將徙於南冥。(莊子·逍遙遊)
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孟子·梁惠王上) (以上表示“到”。) 虎兕出於柙。(論語·季氏)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以上表示“從”。) 問於桀溺。(論語·微子) 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季氏將有事於顓臾。(論語·季氏) (以上表示“向”或“對”。)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以上表示“對於”。)
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 夫子固拙於用大矣。(莊子·逍遙遊) (以上表示“在......方面”。)
以上引進處所的“於”字可以分為若干小類,只是從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的對比上說的;至於古代漢語本身,並不需要這樣分别。試看《論語·季氏》:“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兩句的句式是相同的;第一個“於”字解作“從”,第二個“於”字解作“在”,都只是受了前面動詞的影響,“於”字本身的詞義和詞性都沒有發生變化。 再說,古代漢語的“於”字,比現代漢語的“在”“到”等具有更純粹的介詞性。因此,往往“在於”連用,“至於”連用。“在”和“至”在古代漢語裏是動詞,不是介詞,動詞與介詞連用是完全合理的。例如:
其耳目在於旗鼓。(國語·晉語) 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莊子·秋水)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孟子·梁惠王上) 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莊子·養生主) 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莊子·秋水)
在討論“於”字引進處所這一用法時,有一件事值得提出來說一說。那就是在古人的思想表達中常常有“今??於此”的說法,字面上是說此時此地,實際上是表示一種假設。例如:
- 23 -
今有人於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辯矣;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辯矣。(墨子·非攻上)
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孟子·梁惠王下)
有時候只說“??於此(斯)”,也是表示假設。例如:
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傳諸?使楚人傳諸?(孟子·滕文公下) 有美玉於斯,韞匱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論語·子罕)
這種假設的情況,通常是作為比喻來說明某個問題的。 用“於”字組成的介賓片語,除表示“對於”必須放在動詞前面外,其餘有的偶爾也放在動詞之前,《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就是一個例子。但是更多的是放在動詞之後(“宿於石門”“坐於堂上”)。中古以後,放在動詞前面的漸漸多起來了,不過古文家大致還是遵用上古的語法。 有時候,可以不用“於”字,《史記》常用這種語法。例如:
晉軍函陵,秦軍泛南。(左傳僖公三十年) 寡人有罪國家。(戰國策·齊策) 吾聞秦軍圍趙王钜鹿。(史記·項羽本紀) 將軍戰河南,臣戰河南。(史記·項羽本紀) 項王則夜起飲帳中。(史記·項羽本紀)
引進處所的“於”字也可以用來引進時間。例如: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論語·述而)
繁啟蕃長於春夏,畜積收臧於秋冬。(荀子·天論)
第二種用法的“於”字略等於現代的“比,”一般用於描寫句。例如:
季氏富於周公。(論語·先進) 子貢賢於仲尼。(論語·子張)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孟子·梁惠王上)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時者也。(孟子·公孫丑上) 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禮記·檀弓)
我們要注意古今詞序的不同:在古代漢語裏,表示比較的介賓片語放在形容詞的後面(“苛政猛於虎”);在現代漢語裏,表示比較的介賓片語放在形容詞的前面(“苛政比老虎更兇猛”)。 有時候,不是比較程度,只是指出異同,也可以用同樣的結構。例如:
- 24 -
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論語·微子)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梁惠王上)
“於”字大致等於“於”,但是上古“於”“於”不同音。《尚書》《詩經》一般用“於”,《論語》除引《尚書》而外,通例不用“於”,《孟子》大多數用“於”,這可能跟時代或作者編者的方言有關。也有一些古書是“於”“於”並用的,如《左傳》。在這些書裏,“於”“於”是有大致的分工的:如果所介的是地名,一般用“於”不用“於”;如果在被動句或描寫句裏,一般用“於”不用“於”。很少例外。 “乎”字也可以當“於”字用。例如:
浴乎沂,風乎舞雩。(論語·先進)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論語·先進) 以吾一日長乎爾。(論語·先進) 異乎三子者之撰。(論語·先進)
或問乎曾西曰。(孟子·公孫丑上) 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孟子·公孫丑上)
但是,“乎”字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代替“於”字的。比如(甲)被動句通常不用“乎”字(“東敗於齊”不說“東敗乎齊”);(乙)“對於”的意義不用“乎”字(“始吾於人也”不說“始吾乎人也”)。相反地,有一種特殊情況卻只用“乎”不用“於”:“惡乎”的意義是“於何”(詞序不同),不能說成“惡於”。在上古時代,一般也不用“於何”。例如: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論語·里仁) 敢問夫子惡乎長?(孟子·公孫丑上)
“諸”字等於說“之於”,它是“之”“於”二字的合音。例如: 殺之,寘諸畚。(左傳宣公二年)
穆公訪諸蹇叔。(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訪之於蹇叔;向蹇叔諮詢此事。) 子張書諸紳。(論語·衛靈公) (書之於紳;把它寫在衣帶上。)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孟子·梁惠王上) 後代有人把“諸於”二字連用,那是謬誤的仿古,因為“諸”字已
經代表“之於”,自然不能再加“於”字了。
(3)為
介詞“為”字讀wai,略等於現代的“給”“替”或“因為”。例如:
- 25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二十八讲[4课时]通论:副词+ 介词、连词+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