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通史名词解释 隋唐至明清(7)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3-28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中国通史复习名词解释

百户所设总旗二(五十人为一总旗),小旗十(十人为一小旗)。大小连比,合成一军。其长官,卫称指挥使,所称千户、百户。各卫所分统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都司),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分别管辖。到明代中叶以后,改为由募兵代替。 67.内阁

中国明清两代的官署名称。明初废丞相,由六部尚书分任国务,直接隶属皇帝,同时设内阁于宫廷,以大学士任顾问。后内阁地位逐渐提高到六部之上,内阁成员中掌握实权的人物,其权力相当于丞相。清代沿用,内阁仍居一切官署之首,但雍正设军机处后,内阁已无实权。宣统末年(1911年),清仿君主立宪制,设责任内阁,以旧内阁与军机处合并为最高国务机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改称国务院,习惯上仍称内阁。 68.胡惟庸案

明初大狱。胡惟庸(?-1380),定远(今安徽定远)人。龙凤元年(1355年)在和州投朱元璋,授元帅奏差。历官主簿、太常少卿。洪武三年(1370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为右丞。六年升右丞相,进左丞相。专权树党,毒杀御史中丞刘基,权势日盛。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谋不轨”罪将其处死。后又认为他有通倭、通蒙古罪,穷究党羽,杀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等,株连致死者达三万余人。这次大狱,是朱元璋为扫除君主集权障碍而对元勋宿将的一次重大打击。

中国通史复习名词解释

69.里甲制

明代的户役制度。洪武三年(1370年)创行于江南某些地区,洪武十四年(1381年)推行全国。以邻近的一百十户为一里,从中推丁多田多的十户轮流充当里长,余一百户分十甲,每甲十户,轮流充当甲首。每年由里长一人率领十甲的甲首应役,称“当年”。十年轮流一遍,称“排年”。期满后,按各户人丁和田地增减重新编排。里长贫困,在一百十户内另选;逃亡的补足。里甲人户都载在黄册,遇有差役,凭册派定。鳏、寡、孤、独和无田产不服役的带管于一百十户之外,列在册后,叫畸零。里甲内人户都要互相知保,不得隐藏户口,亦不得任意流徙。里甲也是基层单位。 70.黄册

明清为征派赋役编造的户口簿册。因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命各州县分“里”(110户)编造以户为主,详列丁口、田产以及应负赋役的簿册四份,分存各级政府,作为征收赋役的根据。十年一更造。清康熙七年(1668年)因每五年造送丁口增减册,黄册无需再造,下令停止。乾降三十七年(1772年)将五年编审户口一次的规定也取消。黄册亦称“赋役黄册”。 71.鱼鳞册

全称“鱼鳞图册”。明清政府为征派赋役而编造的土地簿册。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命各州县分区编造。按“随粮定区”原则,以税粮万石为一编造单位,称一区。每区土地经丈量后,绘成图册,因图上所绘田亩,挨次排列如鱼鳞,故名。册上载明所有田亩方圆、

中国通史复习名词解释

四周界至、土地沃瘠、业主姓名。它在承认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要田主按亩纳税。凡图册上的土地买卖,要向当地政府办理田赋过割手续。后官吏因其妨碍营私,常加破坏,且历时稍久,和实际渐不相符,自明中叶至清常加修订。咸丰年间毁损很多,至同治五年(1866年)苏南地区还曾重造。它是中国较完整的地产记录。 72.大明律

明初制定的刑法典。洪武三十年(1397年)正式颁行。计四百六十条,按中央六部体制,分成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加名例律共七律。大明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把地主阶级的特权巩固下来。为了维护地主阶级国家的统治,规定封建国家有权逮捕逃户,有权屠杀反对政府的人民,凡律中所谓的“谋反大逆”,不论首从,都要凌迟处死,凡有“造妖言”和“劫囚”的人,在发觉之后,也要治以死罪。大明律还规定擅专铨选、纠结朋党者斩,这些律令是以前没有的。大明律也规定严禁功臣勋戚恃势接受投献,用虚钱实契典买侵占他人田宅;不许奸豪诱取良人及略卖良人为奴婢;凡诬告加等治罪。这些规定对保护小生产者的财产和人身,稳定社会秩序,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73.靖难之役

明代统治集团内部的武装冲突。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采用大臣齐泰、黄子澄建议实行削藩。先后废削周、齐、湘、代、岷五王。于是皇族内部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元年(1399

中国通史复习名词解释

年),燕王朱棣以诛齐、黄为名,起兵北平(今北京),号称“靖难”。建文帝先后派耿炳文和李景隆等率师北伐,都被朱棣打败。建文四年(1402年)燕兵攻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建文帝死于宫中(一说逃亡),朱棣即位,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74.张居正改革

明朝神宗时的政治改革。明中期历次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后,社会矛盾并未得到缓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严重。地主阶级当权派中已有人意识到再也不能因循苟且下去,呼吁作某些变革,以维持地主阶级的统治。穆宗隆庆中,张居正任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时,就曾上疏提出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事。万历初年,神宗年幼,张居正柄政,针对当时军政败坏、财政破产的局面,进行改革。大力整顿吏治,推行考成法。整理赋税,锄抑东南豪富。万历六年(1578年)下令清丈全国土地,限三年完成,以清理权豪势要隐瞒的田亩。继又实行一条鞭法,把部分徭役转入地亩,赋税、徭役及其他派办合并为一,改折征银。同时还限制支出,淘汰冗员,减削军饷。此外还加强战备,用戚继光等名将练兵屯田;兴修水利,任水利家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均有成效。从而稳定了封建统治,使财政收入有所改善。但由于改革触动了大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死,他们立即群起攻讦,抄没了张居正的家产,所荐引者亦被斥逐殆尽,改革措施逐渐被破坏。

中国通史复习名词解释

75.一条鞭法

明万历年间推行的一种赋役制度的改革办法。明中叶赋役繁苛,官僚豪强地主凭借特权得以优免,赋役大部由民户负担,使得阶级矛盾更加激化。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封建统治,保证财政收入,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通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规定把原来按照户口、人丁所征的各项徭役和杂税,一部分摊在田亩上,和田赋合并征收,并折收银两。因为将各项税款合为一项,故称为“一条鞭”或“一条编”。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征收的形式,对无地的农民减轻了力役的负担,对发展农业生产有一定的作用。这是中国封建税制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一次重大改革。 76. 八旗制度

清代满族的一种社会制度。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初建黄、白、红、蓝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每旗设固山额真(都统)一人,辖五甲喇额真(参领),每甲喇额真辖五牛录额真(佐领)。凡满族成员分隶各佐领,平时生产,战时从征。皇太极时,又把降附的蒙古人和汉人编为“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与“八旗满洲”共同构成清代八旗的整体。八旗官员平时管理民政,战时充当将领;八旗子弟都有当兵的义务。八旗制度建立之初,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是与当时满族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入关后,八旗兵大部集中京城内外,其余分在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通史名词解释 隋唐至明清(7)在线全文阅读。

中国通史名词解释 隋唐至明清(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55004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