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复习名词解释
21. 枢密院
官署名。五代后梁时设崇政院,后唐改称枢密院。宋代枢密院设北面、河西、支差、在京、校阅、广西、兵籍、民兵、吏、知杂、支马、小吏等十二房,分曹办事,主要管理军事机密、边防等,与中书省并称“二府”,同为最高国务机关。辽代设北枢密院(相当兵部)、南枢密院(相当吏部)及汉人枢密院(掌管汉族地区兵马)。元代枢密院主要掌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等事务;有战争时设行枢密院,掌一方军政。明代废。 22. 两税法
唐中叶制定实行的赋税制度。唐中叶以后,由于均田制的破坏,作为主要税源的租庸调已不足维持国用。德宗元年(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内容是:(一)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定出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目向当地人户征收;(二)土著户和客居户,都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依照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三)两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四)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全都取消,但丁额不废;(五)两税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田亩税以大历十四年(779年)的垦田数为准,均平征收;(六)没有固定住所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收入征收三十分之一的税。两税法的实行,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中叶赋税制度的基础。这种税制到明代实行一条鞭法后才废除。
中国通史复习名词解释
23. 五镇连兵
唐朝节度使的叛乱。建中二年(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自为留后,请求继任,德宗不许。为了维护世袭特权,魏博镇田悦、淄青镇李纳、山南东道(治襄阳)节度使梁崇义和李惟岳连兵叛乱。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起兵反唐,出现了五镇连兵的局面。建中四年(783年),唐军被淮西军围困于襄城,唐王朝调泾原兵前往援救。泾原兵在长安叛变,拥朱泚为秦帝,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兴元元年(784年),德宗在奉天诏赦李希烈等五镇节度使,专讨朱泚。不久,自河北前线入援奉天的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又反,与朱泚联合起来,于是德宗又逃奔梁州(今陕西汉中)。后德宗依靠李晟率领的唐军才收复长安,逐杀朱泚,又与田悦、李纳等藩镇势力相妥协,才勉强平息了这场叛乱。 24. 南衙北司之争
唐朝后期朝官集团和宦官集团的争权斗争。南衙,指宫禁以南的宰相官署;北司,指宫禁北部宦官所在的内侍省。唐朝后期宦官擅权。最为激烈的是顺宗时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和文宗时的甘露之变。两次斗争均以宦官胜利而结束,宦官势力进一步加强。大中八年(854年),唐宣宗与宰相令狐绹策划尽诛宦官,亦未成功。唐末昭宗时,宰相崔胤利用节度使朱温消灭宦官势力。南衙北司之争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
中国通史复习名词解释
25. 河朔再叛
唐朝藩镇叛乱。唐政府对五镇连兵和淮西叛变的长期用兵,已使天下厌苦,帑藏虚竭,无力进一步消除河北藩镇的牙兵集团,只有以高官厚赏来换取骄兵悍将的暂时服从。穆宗即位后,调换了河北诸镇的节度使;在河北实行榷盐法和两税法;又实行销兵,下令天下军镇每年减除百分之八的兵员。引起各镇藩将的不满,于是形成河朔再叛的局面。长庆元年(821年),卢龙发生兵乱,拘囚唐朝委派的节度使,推朱克融为留后。成德将领王庭凑也杀唐朝委派的节度使,发动叛乱。由于销兵而落籍的兵士纷纷投奔,使二镇叛军众至万余人。唐王朝发诸道兵十五万人征讨,由于宦官监军,节将太多,指挥不一,诸将观望不前,结果屯守逾年,财尽力竭,终不能胜。长庆二年(822年)魏博也发生变乱。唐王朝无力镇压,只好任命叛将做节度使。从此,河北藩镇的势力更加巩固。 26. 甘露之变
唐文宗时,宦官仇士良专权。大和九年(835年)冬,宰相李训、舒元舆与凤翔节度使郑注等,密谋内外协势,铲除宦官集团。先由韩约奏称在金吾左仗院石榴树上有天降甘露。文宗令宰相和官员去察看,李训回报不象甘露。文宗又命左、右中尉仇士良和鱼弘志领宦官去察看。时在左仗院已埋伏兵甲,只等宦官一到就全部围杀,因所伏甲兵暴露,被仇士良看破。仇士良急劫持文宗回宫,一面派禁军大肆屠杀。李训、舒元舆、韩约等皆遭斩杀,郑注在
中国通史复习名词解释
凤翔被监军宦官杀害。株连者千余人。史称“甘露之变”。甘露事变之后宦官势力更为强大。 27. 藩镇割据
唐睿宗时首设河西节度使,至玄宗时,于各军事重镇分设节度使,州刺史也为所属,掌握境内全部军政大权。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大为削弱,唐王朝被迫以魏博、成德、幽州三镇分授安史旧将为节度使。他们在辖区内扩充军队,委派官吏,征收赋税,形成河朔三镇的割据形势。节度使职位,往往父子相继,或为部将承袭。其后,山东、江淮之间也多仿效,列镇相望。九世纪初叶,藩镇发展到四十多个,形成“天下尽裂于方镇”的局面。藩镇间互相攻战,或联合反唐。唐王朝虽屡图削弱藩镇,但收效甚微。元和年间一度平定淮西等镇。河朔各镇也暂时服从中央,但不久又复故态。这种封建割据局面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将近两个世纪,人民遭受兵祸和残酷剥削,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至北宋初,解除藩镇兵权,藩镇割据局面才告结束。 28. 牛李党争
唐代穆宗至宣宗年间(821—859)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朋党间的斗争。穆宗时,藩镇势力又猖獗起来,如何对待这一割据势力,朝臣分成两派。李德裕为首的一派倾向于中央集权,主张讨伐藩镇势力。牛僧孺一派则对藩镇采取姑息放任的态度,两方斗争不止。一方得势,另一方必遭殃。穆宗时,牛僧孺一度为相,李德裕出为浙江观察使。文宗时,李德裕为四川节
中国通史复习名词解释
度使,接受维州(治今四川理县薛城镇西)吐蕃副使悉怛谋的归唐,牛僧孺居相位,令执送归还吐蕃。武帝即位,李德裕为相,李宗闵被贬死,牛僧孺亦被黜。宣宗时,牛派得势,李派全遭罢斥,李德裕被贬死崖州,牛僧孺还朝后也病死。至此,两派斗争方渐平息,前后约40年,旧史称这一斗争为“牛李党争”或“朋党之争”。 29. 黄巢起义
唐末农民大起义。唐末政治腐败,土地兼并激烈,赋敛繁重。乾符二年(875),黄巢在冤句率众响应王仙芝起义,不久因王动摇而分兵独立作战。王仙芝战死后,黄巢被推为领袖。乾符六年黄巢挥师南下,克广州。拥众百万。同年,回师北伐。广明二年(881)占领长安,称帝,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后在唐军围困和大将朱温叛变情况下,被迫撤出长安,后久攻陈州(今淮阳)不下,于中和四年(884)退守泰山狼虎谷。因长期流动作战,没有巩固的根据地,黄巢兵败自杀。黄巢起义历时10年,转战10多省区,沉重打击了唐朝封建统治,使唐王朝名存实亡。 30. 五代十国
时代名。907年唐朝灭亡后,在中国北部地区相继建立梁(后梁)、唐(后唐)、晋(后晋)、汉(后汉)、周(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同时在中国南部和山西地区,先后出现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国,称为十国。960年赵匡胤代后周称帝,建立宋王朝,先后削平南唐、吴越等割据势力,至979年灭北汉,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结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通史名词解释 隋唐至明清(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