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www.oldq.com.cn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互运用、综合表现的,故有“赋而兴”“兴而比”“赋而兴又比”等较为复杂的情况,如《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这首写情人不期而会(一说君主与贤臣之遇)之作,起首的“蔓草”“零露”既可实指二人相遇之所的景况,又可引发读者对下文美人、美丽情事的怀想。这是朱熹所说的“赋而兴也”的一例。
基于以上的这些认识,我们再来看《芣苢》这首作品。
《芣苢》用明白如话的一副笔墨将采摘过程描绘叙写的清清楚楚,不但有形亦有情。因此,说本诗运用了“赋”的写法,毫无问题。但,只有“赋”吗?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涉及对“采采芣苢”中“采采”二字的理解。
《诗经》中叠字用得颇多:《周南·葛覃》中“维叶萋萋”、《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等,叠字用作形容词;《周南·关雎》中“关关雎鸠”、《小雅·伐木》中“伐木丁丁”等,叠字用作表情态的副词。至于“采采”的叠用,历来有不同的诠释。上面所选五种译文中,前三种将“采采”释为动词,采集之义,表劳动者的动作行为;后二种将其释为形容词,灿灿光华之义,表劳动对象(即芣苢)的状貌。“采采”能否作形容词,《秦风·蒹葭》给出了合理的解答: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www.oldq.com.cn
《蒹葭》一诗,三节分别以“苍苍”“萋萋”“采采”开头,意思其实是可以互通的,均可作“鲜盛貌”讲,均可用来形容所写之景的状貌。
由此,我们也可以说,“采采芣苢”中的“采采”二字,作形容词诠释似乎更符合诗句本义:一来避免与下文的“薄言采之”重复,二来表现了芣苢之美。闻一多《风诗类钞·乙》中说:“采采,犹粲粲。”陈子展《诗经直解》中说:“采采,花叶色彩鲜明的样子。”便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
假设“采采”的形容词之说成立,首句“光华灿灿的芣苢哟”便含有“兴”的作用——以芣苢之光鲜引出劳动女子的美好。“赋而兴也”的说法也就此成立。 综上所述,本题考查诗学知识,将答案锁定为单纯的“赋”,略显苛严。对于上古先民的东西,对于表现复杂的事类,统一认识,恐怕很难。因此,对于《芣苢》的手法,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界定:这是一首以赋为主,兼及起兴的古代民歌。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2分)
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手法的赏析。“怎样具体表现”这样一个设问,至少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二是手法,作者在用词造句、设计经营等方面采用的手段、技巧。
就《芣苢》而言,“采”“有”“掇”“捋”“袺”“”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是其特点,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情绪与情感。抓住动词,与诗意联系稍加分析,应该不难。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分)
本题考查对诗意的理解。本诗通过采表达人物内心情感,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生成诗意。所谓“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成。“妇女”“采摘”“芣苢”“山野”以及主人公通过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心情。“概括描述”,将前面这些基本信息整合起来,便是此题答案。由于本诗语言较为直白、内容相对单纯,故理解起来不应很难。
附两位鉴赏大家的“答案”,供参考、玩味: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www.oldq.com.cn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间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而歌,犹有此遗风云。”(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揣摩那是一个夏天,芣苢都结子了,满山谷是采芣苢的妇女,满山谷响着歌声。”(现代·闻一多) 考场满分答案:
1.妇女一边唱着歌,一边在野地里摘取野菜,动作娴熟,十分快乐。
2.妇女们聚集山间,三个一群,两个一对。她们个个笑容如靥,欢快地唱着民歌,弯下腰去捡拾野菜。
3.在采摘野菜的田地里,一群辛勤劳作的妇女们在晴朗的天气里,以歌声为伴,在散发着野菜清香的田地里辛勤而快乐地采摘。
4.我眼前出现了在广阔的野菜地里,勤劳辛苦的劳动妇女们边摘取野菜边歌唱的劳动景象,表现出那种在自然环境中无比欢乐的场景。
5.我眼前出现的是在收获的季节里,妇女们戴着草帽,手持竹篮,在山上细心地采集野菜,口里哼着小曲,脸上浮现着笑容,一片祥和的景象。
【答案】(1)赋。
(2)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3)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三)【解析】考查理解诗歌大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据题干要求,要从前四句中分别分析如何写“野外”、“夕气”,回答包括画面的营造(内容),表达技巧的运用两方面。(2)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和内容分析。第一问要回答心情的依据(据原文);末句的含义要答出“思念”(1分)和该情感的情状(如流水般连绵不断)(1分)
【答案及评分要点】(1)(8分)
(1)(5分)①“山中”、“墟上”把“野”具体化了;②“气色满”、“生烟露”则是环绕着“夕”字,将傍晚的景色展现了出来;③写星星从云中钻出,又以昏暗的“杳杳”作背景,更让我们感到了“夕”色;④我们听到鸟雀在“啾啾”地鸣叫,但却不见踪影,因为它们归巢深藏在树林之中,这既为我们描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www.oldq.com.cn
绘出“野”景,又替“野”景抹上了一层“夕”色!(要结合诗句分析,答出1点1分,两点3分,三点满分。)
(2)(2)(3分)表现出诗人因“幽居”、“无宾客”而“乏欢趣”的心情。诗人末句中用
“流水”来比喻对朋友的一种连绵不断的思念之情。(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
三、名校试题
(一)(1)(5分)①“山中”、“墟上”把“野”具体化了;②“气色满”、“生烟露”则是环绕着“夕”字,将傍晚的景色展现了出来;③写星星从云中钻出,又以昏暗的“杳杳”作背景,更让我们感到了“夕”色;④我们听到鸟雀在“啾啾”地鸣叫,但却不见踪影,因为它们归巢深藏在树林之中,这既为我们描绘出“野”景,又替“野”景抹上了一层“夕”色!
(2)(3分)表现出诗人因“幽居”、“无宾客”而“乏欢趣”的心情。诗人末句中用“流水”来比喻对朋友的一种连绵不断的思念之情。
四、考点预测
(一)【答案】(1)率真直接,热烈泼辣;清丽优雅,婉媚含蓄;(2)前一首民歌运用了浪漫想像(或夸张);用典、寓情于景;想像愈奇就愈见其心至纯,其情至深,其志至坚,其爱至贞。后一首,综合运用比喻、对偶、拟人和典故,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使情感显得含蓄、深沉而纯一,给人以永长的回味。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www.oldq.com.cn
KS5U2009届新课标语文考点预测
第五部分:古代诗歌阅读
考点19:诗歌 §19.2 唐诗
二、高考真题
(一)【解析】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并且举出了王安石的评价,也算是一种提示。6分共两问,设问指向明确。第一问“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有些考生可能对“细节”有点陌生,实际上就是指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所体现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表现中的“行动”——“又开封”;“析”至少应该解释一下含义。第二问“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问的非常平常朴实,学生容易回答出来:作者开封,显然是查看这封因时间“匆匆”、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再补写上,千言万语,惟恐漏掉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答案】(6分)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二)【解析】本题鉴赏诗歌的意境,其实所谓的“意境” 就是由几个相关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情景交融的情景。首联写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但“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又于“自鄙”中透露“自负”,含有“乾坤”之内心忧社稷的腐儒能有几人的怨愤不平之气。颔联紧扣首联,表面写片云孤月,实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09届新课标语文考点预测:唐诗以前的诗歌(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