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www.oldq.com.cn
(十一)【北京延庆县期中,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一③题。(10分)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精舍: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
①从体裁角度看,这首诗是 。(1分)
②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分)
答: 。
③刘熙载说过:“画山者心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心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你认为这首诗中的“主峰”“主笔”是哪一句?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向”这一句的?(5分)
答: 。
(十二)【北京崇文区,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①。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②醉,狂歌五柳前。
【注释】①潺湲(chányuán):水流缓慢的样了。②接舆:春秋楚隐士,在这里代指裴迪。
①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秋水日潺湲:时值寒秋,山间泉水日复一日地缓缓流淌,潺潺作响。着一“日”字,令人感觉到它始终如一的永恒。
B.倚杖紫门外:刻画的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是曲型的田园风物,表现了隐居生活。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www.oldq.com.cn
C.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通过运用“接舆”和“五柳”两例典故,主要表达了作者不事权贵的思想和对裴迪的仰慕之情。
D.首联秘颈联写景,融情于秋景之中;颔联和尾联写人,托志于山水之上。全诗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物我一体,情景交融。
②“寒山转苍翠”一句中,“转”字用得十分精妙,说说其妙处。(4分)
③苏轼普盛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你从颈联中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
(十三)【昆明市期末,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君平,西汉时人,曾在成都算卜为生。
(1)诗中颔联和颈联写出了入蜀之路的什么特点?尾联一改一般送别诗哀伤沉郁的风格,写出了新意,请说说有何新意。(4分)
(2)你认为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4分)
(十四)【成都棠湖中学期末,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8分)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一)有人说,诗的第二句中的“冲”字与第四句中的“缺”字用得很传神,请结合诗句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www.oldq.com.cn
具体分析。(4分)
②这首诗描写了一次边塞故事,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怎样的形象。(4分)
(十五)【江西宜春期末,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入。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
(十六)【江西上高二中期末,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寻陆鸿渐不遇 僧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嘉兴),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节,后人尊为“茶王”、“茶神”。
(1)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品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刻画这一形象的?(3分)
答: (2)请简要分析“欲去问西家”一句中诗人“欲去”的原因是什么?“欲去”还“问”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
(十七)【荆州中学,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www.oldq.com.cn
注:冶城——东吴冶铸之地。征虏亭——东晋王谢贵族曾于此宴宾送客。幕府——山名,乃金陵门户。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石燕、江豚——传说中神奇怪诞的动物。景阳——宫殿名。
(1)两首诗都有一联用同一典故含蓄地点出了历史教训,这两联分别是:(4分)
刘诗的 ;许诗的 。 历史教训
是: 。
(2)比较两首诗的颈联,简析各自不同的写法及作用?(4分)
(十八)【南京市高三期末】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5分)
答: ▲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答: ▲
(十九)【六安市城南中学期末,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www.oldq.com.cn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4分) 答: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答:
(二十)【安徽凤阳中学】(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20~21题。
宿五松山①下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②,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注】①五松山,在今安徽铜陵县南。②“雕胡”,就是“菰gū”,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称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作美餐。
20.前人评价此诗的颔联中的“苦”“寒”两个字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1.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谈一谈诗人在此诗中的形象?(4分)
答:
四、考点预测
(一)文字介绍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自然也是高考试题中古代诗歌的重点。在近五年的高考试题中,它占据了近1/3的份额。命题者往往将前人对字句的甄别、前人的评述(包括将两首诗歌比较起来评述)等作为命题点,以期通过比较、联想,使考生获得古诗学习的一条好方法。这一点,从2004年以后的高考试题可以得到验证。另外,赏析、探究类题目也频现高考试题。
(二)考点预测题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高考资源网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高考资源网 唐 温如高考资源网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高考资源网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09届新课标语文考点预测:唐诗以前的诗歌(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