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的职业岗位上。
13、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的运动,同时决定一个经济社会的就业规模和获得的工资量。
14、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节着劳动资源的配置。 15、从收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 16、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17、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8、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19、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20、规范研究方法是: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21、规范研究方法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障碍,使互惠交换不能实现。主要障碍有: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22、社会的、家庭的经济因素影响劳动参与的选择和决策,再通过劳参率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
23、由于劳参率指标准确地反映劳动参与的变动,故它成为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工具。
24、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ES(劳动力供给弹性)= (△S/S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
25、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1)供给无弹性,即ES=0,表示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表示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4)单位供给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5)单位供给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26、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变动趋势:
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率下降。(原因:①入学率提高;②经济结构升级;③各部门对高学历者的需求;④高学历高工资等)
2)女性劳动率呈上升趋势。(原因:①对女性教育水平提高;②制度劳动时间缩短;③人中出生率下降对家务劳动的全面影响;④科技进步对家务劳动效率的全面影响等)
3)老人的口劳参率下降。(原因:收入保障制度及养老保险的完善和推广) 4)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动率保持高位水平。 27、男性成年人是稳定的高水平劳动力供给的主体。
28、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男性成年人的流动表现为就业者和失业者间的流动,被称为一级劳动力;相对的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的劳动力群体被称为二级劳动力。
29、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30、二级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度较大的群体 . 二、劳动力需求:
31、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32、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如下关系: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这是我们分析劳动力需求的一个重要前提。
33、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
1)需求无弹性,即Ed=0,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量固定不变。与横轴垂直的线。
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表示工资率率不变,或者说其变动的百分比为零,而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大于零。与横轴开行线。
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相等。与横轴的夹角为45度并向右下倾斜的线。
4)需求富有弹性,即Ed>1.是一条向知下倾斜且较为平缓的线。 5)需求缺乏弹性,即Ed<1.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陡峭的线。
35、企业在资本等生产要素固定不变时,劳动投入的增加量应在区域Ⅱ,即a~b点。
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36、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能力。
37、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工资。
38、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法的代表人物是A.马歇尔。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瑞士洛桑学派的
L.瓦尔拉。
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39、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1)规模: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2)人口年龄结构:劳动年龄组范围内的人口比重大,劳动办供给将比较充分;反之,供给将趋向减少。在比重一定的情况下,其内部年龄构成不同,劳动力供给也有明显差异。3)人口城乡结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使劳动办供给弹性趋向增大。
40、生产率的增长最终将导致整个经济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
41、均衡价格的决定实际上是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均衡价格论是新古典学派创始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主要代表A.马歇尔在其所着《经济学原理》提出的。
42、工资具有与劳动的净产品相等的趋势,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决定劳动力的需求价格。
43、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
二、工资形式:
44、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分别对应为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
45、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
46、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它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
47、实际工资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分别是货币工资和价格指数。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48、实际工资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分别是货币工资和价格指数,特别是消费品价格指数。
49、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 50、计时工资是最为传统的工资形式。 51、福利与基本工资之和构成了劳动报酬。
52、福利的特征:1)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2)法定性;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53、实物支付是福利支付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54、实物支付是普遍存在的福利支付方式,原因是:
●实物支付可以降低企业按照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从而降低人工成本。(企业减少保险上缴额)
●实物支付变相抵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 ●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55、延期支付是福利支付的另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企业现在支付一定量的货币作为保险基金,待具备享受资格或条件时,员工获得使用权。
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 一、就业总量的决定
56、就业的3层含义: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由劳动能力的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济收入的经济获得。1)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必须达到法定最低就业年龄;2)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3)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既可以是劳动报酬,也可以是经营收入。凡是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者,称为就业者。
57、总供给=消费+储蓄 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合(劳动+资本+土地+管理)=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总和 =消费+储蓄
58、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 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合。
59、均衡国民总收入=总供给=总需求 =消费+储蓄=消费+投资 即: Y = C + S = C +I 60、根据宏观经济学原理,一国的就业总量与一国的均衡国民收入是同时被决定的。 61、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在决定劳动投入规模时,以取得最大利润为决策准则。 二、失业及其类型
62、失业的规定:1)运动年龄的规定;2)就业要求的规定;3)在职业介绍部门或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尚未工作的人。
63、在劳动年龄之内,有就业要求并在职业介绍部门或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尚未工作的人,均为失业者。
64、失业的类型:摩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机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65、解决技术性失业最有效的办法是:1)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2)强化职业培训;3)实施职业技能开发。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2年人力资源管理师备考知识点(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