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教科版科学四上教参(7)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2-1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也是有千差万别的。教科书不要求学生记住各种声音的特点和不同,也不要求学生能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这些声音。教科书的目的是

要引领学生用心去倾听各种声音,体验到声音的多样性,感受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不同,从而思考更多的关于声音的问题,为本单

元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准备。

第二部分: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音叉是一种带柄的“U”形的金属装置,它是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不同的音叉可以发出不同音高的声音。在音叉上刻

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音调,数字说明频率(每秒振动的次数)。本单元用到的音叉的音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音叉比另一个

大,大的产生的音调低,小的产生的音调高。

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先用同样的力量分别敲击大音叉和小音叉,并描述听到的声音。然后,选取一个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

点击打,描述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把对听到的声音的描述记录在表格中。

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敲击大小不同的音叉和用不同的力度来敲击同一个音叉,感受发出的声音的高、低、强、弱

不同,并能用语言描述出来。

如果学校没有大小不同的音叉,可以用大小不同的铁钉来做这个实验。在用铁钉做实验时,可将铁钉像教科书上那样架放起来

,发出的声音会更清脆,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 (四)教学建议 1.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师首先应交代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声音的过程中,我们务必要保持教室的安静。

可以让学生先倾听周围发出的声音,接着让学生交流听到了什么声音,描述听到的声音的不同,并说说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

发出来的。在聆听了周围物体发出的声音后,让学生交流听到过的其他声音。 然后,教师可小结并提出进一步的问题:“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

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并将学生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让学生提出声音的问题,并不是我们要在这堂课上来回答这些问题,

而是了解学生关注声音的哪些内容,为本单元后面对声音的各个问题的研究活动做好铺垫。 2.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教师可以出示一个音叉,并向学生介绍音叉是一种发声的仪器,它由一个带柄的U形金属叉、一个起到放大音量的木盒和一个

28

橡胶锤组成。使用时把金属叉插在木盒上面的凹槽内,然后用橡胶锤敲击,就会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随后,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音叉和“敲击音叉——我听到的”表格,让学生按照表格内的各项要求来敲击音叉,并填写他

们对听到的声音的描述。

学生开始实验操作前,教师仍然要强调保持教室的安静和应将耳朵靠近音叉去听声音。学生对听到的声音可能不会进行描述。

教师在巡视时可引导学生从听到的声音的不同来描述。在区分不同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声音的高、低、强、弱。

最后,学生描述并进行交流。

如果使用大小不同的铁钉来进行上面的实验,可参考上面的步骤来进行。也可将铁钉悬挂起来敲击,效果一样。

第2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 背景和目标

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我们观察一

个发声物体时,我们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音叉就是一个例子。它们的振动幅度太小,频率太高以至于很难看到。本课的活动

将为学生提供积极观察发声物体振动的机会。 科学概念

●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

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二)教学准备

为每一组准备:1面鼓或1个锣、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和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

(三)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使物体发出声音

声音到底是怎么发出来的,可能是学生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本课的教学活动就从“使物体发出声音”开始。

活动时可首先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使这个物体发出声音,再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当我们用不同方式将力作用在物体上,

物体并不都发出声音。在这些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为什么会发出声音?”这里有两

29

层意思:一是这些物体在我

们没有敲击或拨动时没有发出声音,当敲击或拨动后会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二是即使我们对这些物体用了力,被挤压、弯曲、拉

伸时,它们为什么不发出声音?当学生观察到物体被敲击和拨动后能发出声音,他们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解释为:“物体受到力的

作用”。这显然不是声音产生原因的科学解释。因此教科书用一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虽然发生了变形但并不发出声音的实例,来造成

学生们的认识冲突。当他们进一步将注意力关注到不同的受力方式物体的状态不同时,将逐渐进入到研究物体振动的活动中。

第二部分:观察发声物体

在前面的活动中,学生已经对研究发声物体的特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希望找到其中的奥秘。而“观察发声物体”的活动

正是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让学生从中探究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

教科书首先安排了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变化的活动,并引导学生讨论变化产生的原因。使学生们认识到正

是由于音叉的振动才使水面产生波纹的。

接下来,教科书安排了一个对比观察活动:木板上拴着两根皮筋。拨动一根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根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

声音。让学生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在对比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他们的想法。思考皮筋的振动和发出声音

有什么关系。

通过上面的活动,学生会发现,物体在发声时是振动的,从而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来的”这个声音产生的原因有深入地

理解。

(四)教学建议 1.使物体发出声音

在“听听声音”一课中,学生已经建立了“物体会发出声音”的概念。在本课开始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们一起来回忆这个概念 。

接着教师提出活动的任务: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使鼓(或锣)、钢尺和皮筋发出声音?学生尝试着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学生

进行短暂的活动后,交流他们使上面三种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接着教师提出本课要探究的核心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时

学生的回答还是在他们已有经验基础上作出的。学生们的解释可能会是“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

30

和“声音是由于物体运动

产生的”。当然,这样的解释并没有探究到声音产生的本质。此段教学中,教师不能刻意让学生去观察物体的振动现象,而是要让学

生通过概括,将自己的解释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和“声音是由于物体运动产生的”这样的说法似乎能解释三种产生声音的原因。然而当教

师提出“用力按压锣鼓、弯曲钢尺、拉伸皮筋,物体同样也受了力,也会产生运动,却并没有发出声音的事实时,先前学生形成的认

识就不能解释了。教学中,要刻意让学生充分讨论和质疑,产生强烈的认识冲突,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观察发声物体

把握了学生的认识冲突,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到底有什么区别?”“发声时,物体有什么共同特

点?”接下来开始“观察发声物体”的活动。

在水槽里盛约2/3的水,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并引导学生讨论变化产生的原因。使学生们认

识到正是由于音叉的振动才使水面产生波纹的。教师可以对振动进行解释。

接下来观察: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根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让学生观察发声的皮筋

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在对比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他们的想法。思考皮筋的振动和发出声音有什么关系。学生同样会发现

是由于皮筋的振动产生了声音。

形成这样的认识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出声音吗?请学生利用皮筋来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结论

。此时,“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学生就建立起来了。

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下面的活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

第3课 声音的变化

(一)背景和目标

在第1课“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的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的变化。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

体时,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音叉就是一个例子:它们的振动幅度太小频率太高以至于很难看到。

31

这一课的活动将为学生们提

供观察振动产生声音的机会。学生将用不同的力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探索声音强弱的变化;通过敲击装有多少不同的水的玻璃杯,

以及拨动不同松紧的皮筋、粗细不同的琴弦、敲击大小、粗细、长短不同的物体探索声音高低的不同。学生们通过对听到的不同声音

的描述,将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 科学概念 ●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过程与方法 ●

按教科书要求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

,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二)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4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杯子声音高低的实验记录单”、1块钉两颗钉子的

木板、1根橡皮筋、长短不同的3个铁钉、粗细不同的3根钢管、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3根铁管、1把六弦琴。

(三)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这一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来拨动钢尺,让学生听听尺子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尺子的振动状态有什么不同,并让

学生将听到的声音和观察到的尺子振动的幅度描述出来。在反复的观察和描述中,学生将声音的强弱(大小)与尺子振动幅度的大小

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大),振动幅度小声音弱(小)的概念。 第二部分: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把声音高低的变化和物体振动的频率联系起来是本课的难点。这一部分分三个层次来进行。第一个层次,通过反复敲击四个装

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并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听到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高低的变化。第二个层次,尽量用同样的

力度拨动松紧不同的橡皮筋,描述声音高低的变化;观察松紧不同的橡皮筋的振动状况有什么不同,并同

32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教科版科学四上教参(7)在线全文阅读。

教科版科学四上教参(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7154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