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或煤油与水混合后,用力振荡,得到的是乳状浑浊的液体,这种液体是小液滴悬浮在液体里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静
置片刻后,悬浮在水里的小液滴逐渐上浮,分离成两层,上层是食用油或煤油,下层是水。
悬浊液和乳浊液都属于浊液。
浊液和溶液不同,它们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浊液中的物质颗粒远大于溶液中溶质的颗粒,分散得不均匀,而且不稳定。
溶 质
溶液中被溶解的物质。例如,食盐水溶液中的食盐,碘酒中的碘等都是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如食盐、砂糖等),也可以是
液体(如酒精)或气体(如二氧化碳)。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和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如汽油
和苯互相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溶剂,量少的一种叫溶质。但当一种液体和水互相溶解时,不管水的量是多还是少,通常都把
水作为溶剂。
溶 剂
溶剂又称“溶媒”,指溶液中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应用最广泛的溶剂。乙醇(酒精)、丙酮、汽油和苯等是最常用的
有机溶剂。
溶 解
一种物质(溶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例如,食盐、糖等溶解于水形成溶液。
整个溶解过程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理过程,即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另一是化学过程,如溶剂为水,即溶
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因此,在溶解过程中常伴有热量、体积及颜色的改变。例如
,烧碱(氢氧化钠)溶解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解于水时吸热使溶液温度降低;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
;白色无水硫酸铜溶解于水形成蓝色溶液等。
溶 解 度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能力各不相
23
同,这种能力称为“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是衡量某物质在某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通常以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
剂里达到溶解平衡(即饱和溶液)时所溶解的克数来表示该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例如,常温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
克(即100克水能溶解大约36克食盐)。
物质溶解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一般说来,物质有倾向于溶解在与它本身结构和性质相似的溶剂里的规
律——“相似相溶规律”。例如,氢气和水结构不相似,氢气在水里的溶解度很小;氨气和水的分子都是极性分子,所以氨气很容易
溶解在水里(这里还有其他因素)。
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对物质的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压强对固体物质的溶
解度没有多大影响,一般可以忽略。
在一定的压强下,气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一定的温度下,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升高,随压强
的减小而降低。也就是说,当温度一定时,气体的溶解度和该气体的压强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
饱 和 溶 液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未溶解的溶质跟已溶解的溶质达到溶解平衡状态时的溶液。在温度和压强不变时,往饱和溶液里再加
入原溶质,溶质不再继续溶解,即溶质溶解的量已达到最多的量。当温度或压强改变时,物质的溶解度也改变,因此饱和溶液一定要
注明温度和压强(对固体溶解度,压强影响微小可忽略)。由于各种物质的溶解性不同,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浓溶液也不一定
是饱和溶液。
不 饱 和 溶 液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溶质还可以继续溶解的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和饱和溶液相对的一个概念。 将饱和溶液(其中没有固体溶质)升高温度或者添加溶剂,都将使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在不饱和溶液里继续加入溶质
,或将不饱和溶液蒸发掉一定的溶剂,或者降低不饱和溶液的温度,都有可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海 盐 的 生 产
我国的海盐生产,一般采用日晒法,也叫“滩晒法”,就是利用滨海滩涂,筑坝开辟盐田,通过纳
24
潮扬水,吸引海水灌地,经
过日照蒸发变成卤水,蒸发到一定程度时,析出氯化钠,即为原盐。日晒法生产原盐,具有节约能源,成本较低的优点,但是受地理
及气候影响,不是所有的海岸滩涂都能修筑盐田,所有的季节都能晒盐。
声 音
一、 单元概述
在周围的生活环境里,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声、鸟鸣声,城市里的汽车声?
?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儿童怎么能学习声音呢?他们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他们能感受到它并能提出很多关于声音的
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声音为什么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弱、有的强?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是怎么变化的?
我们能控制声音吗?“声音”这一单元共7课时,是为四年级学生设计的,里面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找到上述问题以及他们可
能还会问到的一些声音问题的答案。
在本单元的前半部分,学生将探索一些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音高、声音的振幅与音量的关系的基本规律
。在第1课,学生将用不同型号的音叉制造出声音,并讨论他们听到的声音的异同;在第2课,当学生们探索了由不同物体振动发出的
声音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会得到初步的理解;第3课和第4课,集中探讨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音量、音高的产生与变
化。通过改变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使振动的频率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用肉眼是可以识别的。学生在仔细观察尺子振动快慢变化的
同时,可以倾听到音高的相应变化。讨论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观察到的振动和相应音高的关系,可以建
25
立较高的音高是由较高的振
动频率产生的这一概念;第5课,学生将认识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个振动同样会使它接触到的物体(包括气体)产生振动,这样
声音就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在第6课,学生通过一个耳鼓模型可以观察到人耳是怎样接受声音的。这种经历会加深学生对
声音是怎样通过不同的物质传播的理解;第7课,突出了听力安全的重要性。
在这一单元,学生不仅能找到他们关于声音问题的答案,而且会对他们的不断发现感到骄傲。随着学生用不同的装置做实验并
发现他们听到的声音和他们能观察到的现象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理解会得到持续加强。用语言来描述他们的发现,同时配上简单的图
表,进行归纳和分析,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科学解释的能力。
二、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 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 音高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量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 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过程与方法
● 按照教科书的步骤和要求做各种声音的实验。 ● 运用文字和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 将观察到的现象或数据记录在表格上。
● 比较和讨论不同声音的音高和音量,通过描写和画图交流结果。 ● 通过描写和讨论反思声音实验。
● 通过阅读获得关于声音、听力和声带的更多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对声音调查的兴趣。 ● 认识听力安全的重要性。
26
三、 分课时教学建议
第1课 听听声音
(一) 背景和目标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好像是很熟悉的东西。但学生有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呢?有
没有思考过他们经常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我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为了了解学生关于声音的认识情况和引发学生关于声音问题
的思考,教科书设计了“听听周围的声音”的活动。在这一课,每一组学生将用两种不同型号的音叉(或大小不同的铁钉)做实验,
两种音叉(或铁钉)会产生明显不同的音高,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从中真切地感受到声音的不同,并进行真实的描述。这一课为
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讨论他们已有的声音知识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产生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几课对声音问题
的深入研究做好铺垫。在这一课中,通过“听听声音”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学生将达到如下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 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
●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二) 教学准备
课前打开教室的门窗,以便上课时学生能够听到教室外面的声音。 为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科学笔记本。
为每个活动小组准备大小两个音叉或大小不同的铁钉(事先固定在纸制的鸡蛋盛放盒上)。 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敲击音叉(铁钉)——我听到的”记录单。 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使用音叉的建议”的阅读材料。 (三) 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倾听周围的声音
这是本单元的第一个活动。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去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寻找这些声音是什么物体发出来的,然后交
流听到过的其他声音,并描述这些声音的不同。学生对声音的经验是各不相同的。而且,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教科版科学四上教参(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