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物质Ⅰ的分子式是C25H28O8 B.反应[a]是氧化反应
C.1molⅠ可与8molH2发生加成反应 D.物质Ⅰ的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 【考点】HD: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分析】物质Ⅰ含有羰基,苯环,可发生加成反应,含有饱和碳原子,具有甲烷的结构特点,物质Ⅰ生成Ⅱ,C=O生成C﹣O,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由结构简式可知C25H28O8,故A正确; B.物质Ⅰ生成Ⅱ,C=O生成C﹣O,为加成反应,故B错误;
C.物质Ⅰ含有2个苯环、2个羰基,则1molⅠ可与8molH2发生加成反应,故C正确;
D.含有饱和碳原子,具有甲烷的结构特点,则物质Ⅰ的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有机物的空间结构,为解答该题的易错点,难度不大.
4.将打磨后的镁条放入盛有50mL蒸馏水的烧杯中,用pH传感器和浊度传感器监测溶液中pH和溶液浊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 )
11
A.该实验是在常温下进行的 B.实线表示溶液浊度随时间的变化
C.50s时向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
D.150s后溶液浊度下降是因为生成的Mg(OH)2沉降 【考点】GR:常见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 【分析】A.根据蒸馏水的pH<6.5分析;
B.实线试纸呈增大趋势,表示的应该为溶液的pH变化; C.酚酞的变色范围为8~10,pH小于8时溶液为无色; D.氢氧化镁为难溶物,氢氧化镁沉降后减小了溶液浊度.
【解答】解:A.常温下蒸馏水的pH=7,而图象中质量数的pH小于6.5,说明该实验不是在常温下进行的,故A错误;
B.随着反应进行,氢氧化镁沉降导致溶液浊度减小,而实线呈增大趋势,表示的应该为溶液的pH变化,故B错误;
C.50s时溶液的pH小于8,滴入酚酞后溶液为无色,故C错误;
D.Mg(OH)2为难溶物,随着Mg(OH)2的沉降,溶液的浊度会下降,即150s后溶液浊度下降是因为生成的Mg(OH)2沉降,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Mg及其化合物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明确图象曲线变化含义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
5.为了强化安全管理,某油库引进了一台空气中汽油含量的测量仪,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用强酸性溶液作电解质溶液).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12
A.石墨电极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B.铂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8H18+16H2O﹣50e﹣═8CO2+50H+ C.每消耗标准状况下5.6 L O2溶液中通过lmol 电子 D.H+由质子交换膜左侧向右侧迁移 【考点】BL:化学电源新型电池.
【分析】该原电池中,铂电极上锌C8H18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而作负极,电极反应式:C8H18+16H2O﹣50e﹣═8CO2↑+50H+,石墨作正极,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4H++O2+4e﹣═2H2O,在原电池中,阳离子移向正极,电子不能通过电解质溶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石墨作正极,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故A正确; B.铂电极上锌C6H18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而作负极,电极反应式:C8H18+16H2O﹣50e﹣═8CO2↑+50H+,故B正确; C.每消耗标准状况下5.6 L O2,物质的量=
=0.25mol,强酸性溶液作电
解质溶液中电极反应4H++O2+4e﹣═2H2O,电子守恒得到通过lmol 电子,但溶液中不能通过电子,故C错误;
D.阳离子移向正极,所以H+由质子交换膜左侧向右侧迁移,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原理,根据电极反应式中元素化合价变化来确定正负极,结合正负极反应式判断,题目难度中等.
6.已知常温下0.1mol/L NaHSO3溶液pH<7,将10mL 0.1mol/LBa(OH)2溶液缓慢滴加到10mL 0.1mol/L NaHSO3溶液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常温下0.1 mol/L NaHSO3溶液中HSO3﹣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
B.2HSO3﹣+Ba2++2OH当加入的Ba(OH)溶液中的反应为:2溶液体积小于5 mL时,
13
﹣
?BaSO3↓+2H2O+SO32﹣
C.滴加过程中,溶液中白色沉淀不断增加
D.当加入Ba(OH)2溶液体积为7.5 mL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为:c(Na+)>c(SO32﹣)>c(OH﹣)>c(H+) 【考点】DN: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分析】A、多元弱酸的酸式根在水溶液中存在两种趋势,电离与水解,如果电离大于水解溶液呈酸性,如果水解大于电离溶液呈碱性;
B、当加入的Ba(OH)2溶液体积小于5 mL时,说明亚硫酸氢钠过量,则氢氧化钡少量,即氢氧化钡完全反应,所以钡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之比等于1:2; C、随着钡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增加,所以滴加过程中,逐渐产生亚硫酸钡沉淀;
D、0.75mmol,当加入Ba(OH)则氢氧化钡的物质的量为:2溶液体积为7.5 mL时,而NaHSO3溶液的物质的量为1mmol,所以溶液钠离子的物质的量为1mmol,而亚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1mmol﹣0.75mmol=0.25mmol,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1.5mmol﹣1mmol=0.5mmol,由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已知常温下0.1mol/L NaHSO3溶液pH<7,说明亚硫酸氢钠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故A正确;
B、当加入的Ba(OH)2溶液体积小于5 mL时,说明亚硫酸氢钠过量,则氢氧化钡少量,即氢氧化钡完全反应,所以钡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之比等于1:2,所以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SO3﹣+Ba2++2OH﹣?BaSO3↓+2H2O+SO32﹣,故B正确;
C、随着钡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增加,所以滴加过程中,逐渐产生亚硫酸钡沉淀,所以滴加过程中,溶液中白色沉淀不断增加,故C正确;
D、0.75mmol,当加入Ba(OH)则氢氧化钡的物质的量为:2溶液体积为7.5 mL时,而NaHSO3溶液的物质的量为1mmol,所以溶液钠离子的物质的量为1mmol,而亚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1mmol﹣0.75mmol=0.25mmol,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1.5mmol﹣1mmol=0.5mmol,所以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为:c(Na+)>c(OH
﹣
)>c(SO32﹣)>c(H+),故D错误;
故选D.
14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浓度大小比较,题目难度中等,明确c(HSO3﹣)溶液酸碱性的含义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及盐的水解原理在判断离子浓度大小中的应用方法.
7.某溶液中可能含有K+、Na+、Fe3+、Fe2+、SO42﹣、CO32﹣、I﹣、Cl﹣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X中有Fe3+、SO42﹣
B.溶液X中有Fe2+、I﹣可能有SO42﹣、Cl﹣ C.溶液X中有I﹣、Cl﹣,无CO32﹣
D.溶液X中有I﹣,Fe2+和Fe3+两种离子中至少有一种 【考点】DG: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分析】由实验流程可知,过量氯水反应后的溶液,加入CCl4萃取后下层的紫红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I﹣,则能够氧化I﹣的Fe3+不能同时存在于溶液中.此时上层的水溶液中一定含有氯水还原生成的Cl﹣,所以用该溶液加入AgNO3生成的白色沉淀,其中Cl﹣不能说明存在于原溶液中.另外一份加入NaOH产生红褐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存在Fe3+,但是该Fe3+又不能存在于原溶液中,那只能是Fe2+开始时被氯水氧化生成Fe3+,所以原溶液中含有Fe2+;Fe2+的存在说明原溶液中不含有CO32﹣,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由上述分析可知,原溶液X中一定含有I﹣、Fe2+,一定不存在Fe3+、CO32﹣,不能确定是否存在K+、Na+、SO42﹣、Cl﹣, A.X中不含Fe3+,故A错误;
B.由分析可知溶液X中有Fe2+、I﹣可能有SO42﹣、Cl﹣,故B正确; C.不能确定是否存在Cl﹣,故C错误; D.X中不含Fe3+,故D错误; 故选B.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湖北省武汉十一中2017届高考化学一模试卷(解析版)(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