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6)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2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二)发展进程

根据都市圈成长规律,徐州都市圈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近期,强化核心城市徐州功能,以达到向心集聚来壮大核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远期,通过加强各级中心城市(城镇)建设、加强沿陇海线和其他重点空间建设,完善徐州都市圈网络构架,形成合理的居住空间网络、消费网络和生产网络,以达到有利于都市圈协调发展和高效运作的效果,保证徐州都市圈可持续发展。

1、近期(2001-2010)

形成以一个核心,一条轴线所构成的“点轴”空间结构。

一个核心,即以徐州为核心,在现贾汪区新设县级市(暂名铜山市,下同),铜山县县改区(徐州市辖区)(见第三章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拓展核心城市建设空间,增强中心城市集聚和服务功能;并加速以公路为主体的交通网络化建设,促进城镇之间交通的 “公交化”;保障和增加就业岗位,促使人口跨城镇等级进行流动,使核心城市率先得到发展。

一条轴线,即徐连城镇聚合轴。发展徐连线沿线连云港市、新沂市、邳州市、铜山市、东海县,加强沿线重点中心镇建设,增加就业岗位,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这些城镇流动和集聚。这一阶段,要重视引导核心城市由于主城区用地紧张、郊区高速公路环路建设促发的郊区化趋势,合理整合核心城市的物质和社会空间,做强经济实力、做大城市规模、做美城市环境和做优城市质量并举,促进主城区和郊区共同繁荣。

2、远期(2011-2020)

形成以一个核心、多个节点、三条轴线所构成的“单核心多节点放射状”圈域空间结构(见图2-2)。

一个核心,即以徐州为核心。三条轴线,是以沿陇海线地区(包括徐连城镇聚合轴,下同)、沿京福线地区、沿徐宿线地区城镇组成的都市圈发展轴。以核心城市徐州为端点,连云港为出海口,新沂、宿迁、枣庄、淮北、宿州为重要节点,相应的三条轴线相互沟通,分别构成都市圈三个重点城镇发展空间。

这一阶段,核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走向联合,各自建设空间迅速扩张,最终形成以一个核心,多个节点城市沿三条轴线辐射的单中心多节点放射状圈域空间结构。由于主要节点城市位于核心城市东侧、北侧和南侧,其空间联系所表现

第二章目标篇 23

的流态必然要经过核心城市徐州,因此,应将核心城市徐州培育成具有制造加工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等综合功能的城市,才能符合和满足各种流态运行的流量流向特征和要求,形成枢纽式和网络式并存空间格局。

沿陇海线地区是徐州都市圈经济基础最好、城镇最集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也是未来都市圈内最有增长潜力和吸引外来投资最有前景的地区,主要包括徐州、连云港、邳州、新沂等中心城市以及东海县城及其它建制镇。规划为都市圈内生产要素优先集聚的空间,发展中要重点解决的是工业发展、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

沿徐宿线地区是徐州都市圈需要扶持的一条重要的城镇带,沿线地区(徐州市区除外)处于工业化初期。沿线的睢宁、铜山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较快,是徐州都市圈内农业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地区,目前,该区域的特色产业主要是木材加工业、食品加工等。宿迁规划选择沿线重点城镇开发,加快地区发展,保护农业开敞空间。

沿京福线地区包括徐州市区、枣庄、滕州、萧县、淮北、宿州等城市。主要城市都是典型的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资源性城市,城市功能较为单一,城市相互之间的联系薄弱。受煤炭主要向淮海经济区以外输出的影响,该区域城市对外联系反而强于相互之间的联系。规划沿线城市建设要注意地质条件监测,煤炭塌陷地的多途径利用,协调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枣庄市 核心城 徐州市 淮北市 节点 宿州市 宿迁市 新沂市 连云港市

轴线 第二章目标篇 图2-2 徐州都市圈规划概念图

24

第三章 培育篇

培育是指培育徐州都市圈的自我开发、自我成长能力,增强都市圈活力,培育都市圈未来经济增长潜力。依靠政府行为,加强对徐州都市圈长期发展发挥影响的生产要素的扶持,促进徐州都市圈空间形成和产业升级。培育内容包括提高市场经济下劳动力的发展能力、推动城市化进程、优先建设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空间、扶持具有资源优势的弱势产业——农业以及围绕培育的一系列政策环境。

一. 教育和人力资源素质

(一)劳动力教育 1、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加大对都市圈内经济薄弱县的教育扶持力度,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全面提高都市圈劳动力素质的根本途径。加大对都市圈内经济薄弱县的基础教育投资力度和扶持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降低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率。应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快学校危房改造,省政府力争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专门用于徐州都市圈地区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的补助;完善学校奖学金、贷款等助学手段,进一步扩大贫困生补助范围。

2、加强劳动力职业教育

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发展能力,重视产业工人和农民发展技能、发展素质的提高,建立制度化的培训体系,尤其是要注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教育富民工程”向徐州都市圈重点倾斜,国家、省安排的文化、旅游设施建设补助、广播电视建设投资,向徐州都市圈地区重点倾斜。强化和扶持职业技术教育、农村科技服务教育、职工再教育等多形式社会教育,切实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加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工作,提高再就业比例。通过有效组织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其基本素质,以适应国内和国外劳务市场对劳动力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要求。

结合全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农村骨干职业学

第三章培育篇 25

校和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基地。稳定和巩固现有的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基地。稳定和巩固现有的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优化配置职教和成教资源。增加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经费,将每年省财政增加的扶贫经费,主要用于提高都市圈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各市县财政也应给予必要扶持。减免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培训费,所需经费由各级政府在扶贫资金中给予安排。

支持各类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发挥优势,积极承担农村劳务输出的职业技术培训任务,主动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建立农村职业培训与输出劳务的衔接机制,鼓励和支持城乡职业学校、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等根据市场需要,优化设置培训专业,合理确定培训规模,大力发展“订单”培训。凡新建、改造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设施或购置设备所需贷款,各地金融部门应给予优惠和扶持。

(二)人力资源流动 1、加快剩余劳动力输出

输出都市圈剩余劳动力,尤其是撤并的乡镇和下岗的矿区产业工人,把省内外和国内外最新的信息、技术、管理经验带回本地,推动本地经济发展。

通过贷款、免费提供信息、社会保险等措施引导和鼓励都市圈广大农民、下岗职工到外地闯市场和经商办企业,尤其要鼓励广大农民学习温州等地农民的创业精神,到外地承包工程、搞建筑、运输、餐饮和服务业,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建立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之间劳务输出相对稳定的协作关系;建立劳动力流动协调中心,共同协调、组织、引导、管理劳动力市场;加强当地“以工代赈”、“以粮代赈”工作的力度,组织当地农业剩余劳动力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以及参与当地交通建设,改善徐州都市圈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状况;不断开拓并适度提高向国外劳动力输出的比重。

积极建立劳务服务咨询机构,开展信息咨询服务,主动为农村劳务输出开拓门路。以建筑业、运输业、饮食业、社区服务业、休闲娱乐业等为重点领域,加大各级政府组织引导力度,建立健全劳务信息服务网络,畅通劳动力资源调蓄和信息共享渠道,加速推进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化、社会化、市场化。

2、重视外地人才的使用

第三章培育篇 26

对凡是符合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用人单位急需的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引进应全面放开,尤其是具有创业精神的战略企业家人才。给人才尽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包括办公条件、生活条件等和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要有一个相对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在现有人才基础上,徐州都市圈应该适时启动国外优秀人才的引进计划,以满足面临WTO的新经济竞争规则而需要高层次、懂规则的专业决策人员的需求。

对于人才的引进以“不求有留,但求有用”为原则,注重知识的引进,通过加强引进国外智力和外国专家,不定期地组织省内专家到苏北技术会诊,省有关部门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团体的人才支持等途径为都市圈的发展提供智力服务。

二. 城市化

(一)城市化道路

加快农业产业化,扩大劳务输出,促进人口向都市圈外发达地区及人口、产业向圈内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空间集中,走集中式的城市化道路。

(二)城市化发展策略

1、强化大中城市的城市功能建设

中心城市功能不强,缺乏吸引力是影响区域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都市圈建设中,都市圈内各级城市起着不可替代的主骨架作用。强化都市圈内各级城市功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城市工业中心职能。表现在对都市圈内各城市的工业区进行统一规划,工业集中到经济开发区统一规划管理,不能再走其它地区已经走过的乡镇企业带动农村城市化的发展阶段,而主要是通过集聚发展的方式来完成区域的资本积累,有效配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稀缺资源;(2)从总体上对开发区和工业小区进行统一协调,防止开发区、工业小区过多,从而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无序竞争、污染环境的状况;(3)强化城市的服务功能,加快建立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为各级企业和外来投资提供完善、迅捷的服务,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强与都市圈各级城市功能相匹配的商贸金

第三章培育篇 2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6)在线全文阅读。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4862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