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动力。
(一)压力
1、来自西部地区竞争压力
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开发力度的加大,将使中西部的城市在今后一段时间获得较为充足的发展资源和强大动力,具有资源优势和政策倾斜优势的西部地区将在部分产业领域,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等与徐州都市圈展开竞争。在这种背景下,既非沿海沿江地区、又非国家重点扶持的西部地区,同时又远离实力强劲的特大城市辐射,地处苏鲁豫皖接壤区的徐州都市圈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加快培育徐州都市圈,不仅能够舞起陇海——兰新经济带东部的龙头,进一步强化新亚欧大陆桥的整体功能,而且对于服务和促进中西部开发开放,推动陇海——兰新经济带的迅速崛起,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2、区域差距的扩大
徐州都市圈地处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洼地”。从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分析,徐州都市圈经济总量(1750.7亿元)远低于苏锡常都市圈(3341.5亿元)、南京都市圈(2528亿元),GDP、人均GDP、地匀GDP等指标的增长率均远低于南京、苏锡常都市圈,区域差距呈现扩大趋势(表1-2)。
表1-2 徐州、南京、苏锡常都市圈现状(2000年)
指标 名称 年末总人口 (万人) GDP(亿元) 增长人均GDP(元/人) 增长地均GDP 2(万元/ km) 第一章背景篇 土地面2积(km) 增长1999 2000 1999 2000 1999 2000 1999 2000 率(%) 率(%) 率(%) 南京都市35495.7 2004.6 2024.6 2304.6 2528 8.84 11497 12486 7.92 649 712 8.81 圈合计 苏锡常都15126 1349.3 1354.3 3035.2 3341.5 9.17 22495 24674 8.83 2007 2209 9.16 市圈合计 徐州都市48042 3127.4 3188.4 1673.9 1750.7 4.39 5352 5491 2.53 348 364 4.28 圈合计
(二)动力
1、吸纳要素转移的有利区位
3
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为代表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沿海地带成为跨国公司主导下的“世界工厂”,成为跨国公司以及全球制造业投资的热点地区。随着长三角等沿海较发达地区的制造业发展容量以及资源环境容量趋于饱和及向工业化中后期乃至后工业化方向发展,徐州都市圈因其位于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之间的特殊位置,可能成为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接受地以及外资转移输入投资的地区。
徐州都市圈地处东部沿海地带与中部地带、环渤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结合部;以陇海——兰新铁路为主体的新亚欧大陆桥及其桥头堡连云港,是连接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纽带与桥梁,也是中西部内陆各省区实行双向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重要通道;同时徐州都市圈又介于我国南北方经济的结合部,通过京沪铁路起着沟通南北的枢纽作用;在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向中西部扩散辐射中,徐州都市圈起着二传手和中转部的作用。这种承东启西、南引北联的区位优势,不仅使得徐州都市圈在苏鲁豫皖经济发展中位置十分突出,而且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2、淮海经济区发展的要求
徐州市距南京、济南、郑州、合肥均在300公里左右,以徐州为中心的都市圈的构建在功能上恰好弥补这一地区都远离各自的省会城市、接受不到特大城市直接辐射的不足。
徐州都市圈内部存在四大合作与竞争板块:苏北、鲁南、豫东和皖北,由于现行行政区划体制导致了发展的离心倾向和区域内部经济同构,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削弱了整体经济实力。都市圈的建设是一种“多赢”的合作,徐州都市圈的构筑有利于增强苏鲁豫皖接壤区域综合整体竞争力,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3、贯彻江苏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要求
为发挥苏北后发优势,徐州都市圈的规划与建设迫在眉睫。同时,徐州已建成特大城市,但城乡二元差距明显,徐州都市圈构筑将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共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加快培育徐州都市圈,营造新的发展极,使苏北地区就近得到强力辐射,要比由苏南向苏中、苏北梯度推进、间接辐射效果好。
第一章背景篇 4
三. 特征和问题
徐州都市圈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核心城市徐州自古具有较强的区域影响,但经济实力较弱且发展层次较低,与周边城镇的社会经济联系相对薄弱,圈内目前主要依靠陇海、京沪铁路及104、206、310国道联络,周边城镇相对于徐州来说存在明显的经济落差,而徐州市目前并没有起到强有力的中心组织作用。
(一)经济状况
1、都市圈总体经济实力较弱,但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徐州都市圈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初期,但总体经济实力仍然较弱。徐州都市圈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491元/人),高于西部十省区的平均水平(4329元/人),远低于江苏省平均水平(11773元/人),与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拉大的态势。(见表1—3、表1-4)
表1-3 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2000年) 指标 地市 徐州 连云港 宿迁 GDP(亿元) 644.5 291.13 200.6 人均GDP(元) 7189 6390 3943 6118 3082 5041 5492 6993 3906 5491 一产 占GDP比重(%) 18.4 25.3 37.9 23.6 45.6 15.6 29.3 16.8 44.1 25.2 二产 三产 占GDP比重(%) 36 31.5 26.8 33.2 32.1 35.3 34.9 33.8 19.7 32.9 就业比重(%) 21.3 21.6 27.2 23.1 16.0 21.1 27.6 24.7 15.3 21.6 就业比占GDP就业比重(%) 比重(%) 重(%) 56.4 58.1 56.5 56.8 74.5 48.6 50.6 49.1 70 59.1 45.6 43.2 35.3 43.2 22.3 49.1 35.8 49.5 36.2 41.9 22.3 20.3 16.3 20.0 9.5 30.3 22.0 26.2 14.7 19.3 第一章背景篇 省内小计 11136.23 宿州 淮北 微山 枣庄 永城 都市圈合计 178.03 98.95 37.37 248.81 51.28 1750.67 徐州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增长质量呈攀升之势,为都市圈的培育形成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圈内农村经济持续繁荣,绿色农业、设施农业、三高一优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基础较好的徐州、淮北、枣庄、连云港等城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宿迁、宿州等原来基础较差的地市发展步伐加快,目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圈内的机械、煤炭、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食品、皮革、烟
5
草、纺织等行业初具规模;电子、医药、环保、生物工程等一批新兴工业正在崛起,并涌现出一批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集团和一大批名优产品。第三产业在原本较低的起点上有了较快发展。
2、传统的产业结构
徐州都市圈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比江苏省高了13.2%,第二、三产业的比重比江苏省低了9.8%和3.4%。
表1-4 南京、苏锡常、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比较(2000年)
指标 名称 南京都市圈合计 苏锡常都市圈合计 徐州都市圈合计 江苏省 GDP(亿元) 2528 3342 1751 8583 人均GDP(元) 12486 24674 5491 11773 三产结构 10.2:49.8:40.0 5.5:56.6:37.9 25.2:41.9:32.9 12.0:51.7:36.3 第一章背景篇 农业增加值和就业的比重大,且农业内部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占大农业比重的50%以上,但种植业的规模优势还未显现。种植业以粮食作物的种植为主,经济作物中以传统的棉花、油菜为主,产品比较单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带动力弱,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劳动生产力还没有从种植业中发生根本性的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农民的收入较低,如2000年徐州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3230元,连云港为2597元,宿迁2906元,都远低于南京4026元的水平。
从工业分行业的经济指标来看,工业行业中多以资源开采、建材加工为主。有不少城市经济以资源开采型为主,如淮北、宿州、济宁、枣庄都是依靠煤炭开采发展起来的城市,对于这些初级资源,多限于开采和外运,加工和深加工能力弱。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的制造业结构中,食品工业的比重比较大,其次是机械制造和化工、纺织等行业。徐州的机械建材和食品工业、连云港的医药和盐化工、宿迁的酿酒业都是当地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主要为传统型的服务业。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服务业的比重最高,一般在25%左右,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比重次之,国家、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所占的比例也较高,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余地小,效率低。
6
3、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
徐州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劳动力就业结构和人口城乡分布结构看,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十分明显。农业仍在区域经济中占较大比重,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低。制造业的产业空间主要沿陇海、京沪铁路干线的若干城市分布,初步形成以徐连经济带和京沪铁路沿线所构成的“十字型”产业轴线。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具有服务功能强、社会化、专业化程度高、成长空间大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同时县乡经济落后,县乡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都市圈成长缺乏广大县乡经济的有力支撑和坚实基础。因此,徐州都市圈建设对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差距,增强区域长期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城镇发展
1、核心城市优势地位不突出,城市功能亟待增强
徐州市作为都市圈唯一的特大城市,各项指标处于前列,但在都市圈中的地位并不突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不强,跨界服务功能较弱,导致都市圈内部缺乏紧密联系,城市功能亟待增强。徐州市是江苏省人口第一大市,人口占全省11%,而GDP只占全省7.8%,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35.8%和47%,在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地位也有所下降;工业对全市的支撑作用较弱,其中,国有经济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国有企业改革比较滞后,人才聚集能力也比较弱,民营经济的创业和发展动力不足。徐州市支柱产业以电力、煤炭、化工、机械等重工业为主,目前只有徐工、维维、大屯三家上市公司,产业关联性较差,对外围区域(特别是农村地域)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此外,随着节点区位向网络交通的发展,徐州市作为交通枢纽的中心地位正不断被削弱,交通边缘化特征明显。
2、城镇体系的基本框架已具雏形,但城市化水平较低
徐州都市圈已初步形成了城镇体系的基本框架,尤其在徐连200公里沿线,分布着徐州市和连云港市两个省辖市,邳州市、新沂市、铜山县、东海县四个县(市),邳州和新沂作为徐连之间的新兴城市,正向中等城市迈进,目前已形成了特大、大、中、小四个规模等级的城市,城市间平均距离不到50公里,初步形成点线相连、互为依托,后势强劲的城镇带。其综合优势的发挥,将会使这一地区
第一章背景篇 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