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几年成为快速崛起之地,对徐州都市圈的培育和发展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徐州都市圈处于四省边界,远离各自省会和发达城市,缺乏特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辐射,难以有效激活城市化发展的诸多要素。同时这一区域是传统农业区,农村人口基数大、密度大,尽管城市近年来有了较快发展,但在较短时间内城市化水平很难大幅度提高。此外,沿线区域城市发展一直较少得到政策的扶持和外力的推动,多年来,国家对这一地区重点建设项目布点较少,使徐州都市圈的外力拉动明显不足。都市圈内平均城市化水平约34.6%,城市之间空间距离较远,城市规模小,小城镇数量多。都市圈内城市发展水平总体是:“核心城市弱,周边城市更弱”。
3、都市圈各级城市处于集聚发展阶段,城市空间联系薄弱
圈内各城市处于低水平集聚发展阶段,吸引和辐射范围主要是各自行政区所辖范围,跨区域影响较小。区域内城乡二元格局明显,城市综合实力较弱,区域城市化水平低,大量剩余劳动力尚未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由此带来区域内部城市合作机会少,合作的欲望也不强。
区域社会、经济联系较弱,区域内部各部分之间处于自组织状态,相互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包括徐州在内的主要大中城市跨界服务功能弱小,徐州、淮北、枣庄等为能源城市,目前面临着城市功能转型、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的压力。
4、徐州都市圈是一个资源相似、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联系的区域
徐州都市圈内大多城市是全国著名的矿产资源和能源基地,区域文化资源丰富,包括北部的儒家文化、徐州的两汉文化、宿迁的楚文化等等。同时,都市圈的文化内涵对当前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都市圈北部的儒家文化中道德观的重义轻利,经济上的重农轻商,与市场经济的观念相抵触;南面文化以战争内涵的楚汉文化为主,好争喜斗,讲义气、慷慨、憨直,但又显固执、鲁莽,缺乏创新。徐州都市圈处于黄淮大平原,也使其区域文化特征体现在一个“平”字上,平凡、平淡、平和,缺乏鲜明的个性。
(三)行政区划
1、跨省行政区划体制削弱了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第一章背景篇 8
徐州都市圈跨越多个省份,涉及苏鲁豫皖四省的边界矛盾易发区,尤其南四湖的矛盾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定,都市圈建设和协调难度大。现行行政区划体制导致了省市之间的离心倾向,引起内部城市之间的无序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从总体上削弱了都市圈整体经济实力。
徐州都市圈历史上是一个以徐州为中心、联系紧密的经济整体。但是,建国以后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各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关系进一步离散,市与市之间、市县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利益主体地位的逐渐形成和“行政区经济”运行机制的强化,徐州都市圈各市、县(市)均以自己的行政区域为界,各自发展小而全、大而全的独立完备的工业体系,产业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圈内的离心力大于向心力。圈内8个地级市,主要的工业行业均以煤炭、机械、纺织、化学、食品等为主,并都把商贸、旅游、高新技术产业规划为支柱产业。
产业结构的同构不仅限制和排除了正常的区域分工与合作,并且造成资源低效配置和重复建设、相似性强而互补性差,由此导致都市圈内部各城市之间在原料、市场、人才、投资、出口等方面的诸多不规范竞争,这种愈演愈烈的不规范竞争反过来导致了不规范的行政垄断。徐州都市圈原本统一的区域市场被不同的行政主体所分割,内耗严重,大大影响了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削弱了综合经济实力。
2、徐州市行政区划体制阻碍了核心城市发展
徐州市存在徐州市区与铜山县市县同城,主城区与贾汪区空间分隔,徐州经济开发区、徐州外向型农业开发区、铜山经济开发区等省级开发区和九里开发区、城南经济开发区等各级开发区行政区划体制问题。现行行政区划体制不利于核心城市徐州的经济发展,阻碍区域内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分工协作,影响都市圈整体经济效益。
在现行的行政区划与管理体制下,跨省的几个地级市之间无序竞争,资源重复配置,使圈内生产要素难以自由流动和合理重组,难以形成整体优势以促进核心城市徐州的发展。而且,徐州由于本身市区地域范围狭小以及特殊的行政区划格局(贾汪区与市区被铜山县相分离,无疑增加了市县、县区之间的各种矛盾),市县同城(徐州市和铜山县),各种矛盾尖锐,城市难以合理布局,成熟产业难以
第一章背景篇 9
扩散,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处处受限制,核心城市的优势难以发挥,长期下去,将影响徐州在都市圈内部的核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影响到整个都市圈的成长。
(四)人力资源
徐州都市圈劳动力资源丰富,存在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亟待转岗的产业工人,但同时也存在着劳动力素质低、技术人才短缺现象。
1、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适应市场需求,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
都市圈内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徐州都市圈有着约65.4%的农村人口,需要转移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成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成为都市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源优势。但与此同时,徐州都市圈是在传统农业区基础上形成的,传统文化积淀较为深厚,加之受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长期束缚,致使人们的思想较为封闭保守,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竞争意识、开放意识、效率意识、市场经济意识相对淡薄,导致整个都市圈在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等方面意识不强,氛围不浓,能力不足。都市圈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在亟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相当一部分由于思想观念、文化水平、专业技能、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制约,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
同时,都市圈内就业压力大。徐州都市圈农业剩余人口将从农业中脱离出来,这部分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较低,如宿迁市每万人拥有的专业技术人才为99人,仅相当于江苏省平均水平的1/3,高中阶段入学率为34%,低于全省22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刚刚起步。同时加上煤炭城市转型、煤炭工人大批等待转岗,整个都市圈将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2、人才资源短缺,限制了农业增长方式转换
徐州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在人才聚集上并无突出优势。目前,全市每万人拥有的各类科技人员仅为239人,比苏南少100多人;每万人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不足苏南的三分之一,尤其是各类高层次人才更为匮乏。加入WTO以后,高素质的人才将流向高待遇的企业、地区,徐州都市圈内劳动力素质低下将成为农业增长方式转换的制约因素。
第一章背景篇 10
(五)比较优势 1、后发优势
(1)利用发达地区的成熟技术,减少技术开发成本;借鉴发达地区的“先发”经验,少走弯路;可以利用信息化的发展,与发达地区实现同步发展。
(2) 资源环境优势。本地区农产品资源富足,矿产资源也很丰富,有煤炭、天然气、铝矿、石灰石等,储量比较丰富,在资源短缺的华东地区具有重要的开采价值;土地资源也比较丰富,土地、耕地面积广,在连云港还有沿海滩涂,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多,价格较为低廉,营造了一个低生产成本和低交易成本的发展条件,为接受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提供了广阔空间;生态环境容量相对较大、或生态环境管制没有发达地区强、环境压力也没有发达地区大,同时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食品的良好的生态环境。
(3)规划的先导优势和预期作用。作为规划培育的都市圈,通过合理的规划引导,可以有效配置资源,进一步协调经济与环境、城镇与乡村之间的矛盾,与自发过程相比,能够少走弯路,避免浪费。
(4)充分利用加快发展苏北的政策优势。首先,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了苏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基础设施的先行,对加速资本、技术向这一地区的转移和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其次,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苏北地区发展的意见》,从多方面采取优惠的扶持政策措施,例如,南北挂钩合作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和发展;扶贫促小康工作将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举措,等等,为推进徐州都市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后发劣势”
(1)回流效应强。资本、劳动力和企业家往往一起流向收益较高的地区,贸易也给发达地区带来利益。发达地区也会将污染项目转移给欠发达地区,其结果是发达地区发展更快,落后地区由于增长要素的流出而发展更慢。据统计,徐州市作为都市圈内技术人才优势最集中的地区,2001年各类专业人员数(226908人)比2000年减少了1500人;徐州、连云港、宿迁的2001年的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仅占全省11%,与2000年持平。可见回流效应在徐州都市圈地区是明显存在的。
第一章背景篇 11
表1-5 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变化一览表
2001 地区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本外币)(万元) 3808555 1741116 841864 6391535 68941960 占全省比重(%) 5.52 2.52 1.22 9.26 (万元) 3249902 1595945 737781 5583628 60491499 2000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占全省比重 (%) 5.37 2.64 1.22 9.23 徐州市 连云港市 宿迁市 合计 全省 资料来源:《2000,2001江苏省城镇发展报告》。
(2)接受扩散作用的基础条件弱。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扩散作用非常有限,落后地区不具备必要的经济技术和社会基础,使这种扩散难以实现。在人才方面,既缺乏善于运筹帷幄的企业家人才,也缺乏素质较高的劳动力、特别是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在现代技术的应用方面,缺少大量的初始投资,这也成为落后地区采用先进技术的困难,这些问题在徐州都市圈非常突出。
(3)后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高。市场已经被先行地区分割完毕,后发地区的工业品开发往往是跟进式、而不是首创式的,其进入市场不仅不能获得产品的垄断利润,还要支付比先行地区高得多的交易成本。为了替代已有的产品,除了必须进行更多的技术创新,追求产品特色外,还要花费更多的广告费用,这样,后发地区就有可能陷入“积累资金不足——技术进步缓慢——劳动生产率低下——居民收入水平低下——资金供给能力不足”的不良循环之中,从而使各种自然资源得不到充分发挥,使发展动力越来越弱。如食品工业是徐州都市圈的重要产业之一,但是目前国内食品市场为大型企业集团所垄断,而徐州都市圈只能提供一般性食品商品,很难占领较大范围的市场,如果要想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又受到技术开发支撑薄弱、投资引力不足的制约。
3、“后发劣势”向后发优势转移的途径
从后发劣势的分析可以看出,落后地区发展不够主要是市场力量发生作用的自然结果,与发达地区的贸易并没有趋向生产率和收入的平等,而是使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要克服回流效应,需要政府在投资、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区域发展政策有力宏观调控,减弱回流,减少壁垒和垄断,增强扩散效应。
第一章背景篇 12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