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产业化农业——农产品加工(近期)——特色名优食品制造、纺织、中医药开发和制造、信息制造业等产业群(远期):近期,徐州都市圈依靠发展产业化农业,拓展农产品加工行业;同时积极培育和壮大特色名优食品制造、纺织、中医药开发和制造,有条件的情况可以培育信息制造业等,使之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群之一。
(3)商贸、旅游——物流、信息、旅游产业群(近期)——现代服务业产业群(远期):近期,徐州都市圈依托商贸业,发展和壮大物流、旅游、信息服务业;同时要注意服务业之间的协作,如将发展旅游业与发展商贸业结合起来,以旅游促商贸,以商贸托旅游,形成产业群,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二)社会目标
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过上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就业渠道拓宽,努力实现相对充分就业,基本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公民素质普遍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城市化迅速发展,各级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得到发展,以保障和增加就业为目标,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重点地区转移;在劳务输出的基础上,创造条件,推动劳动力转移,异地平衡劳动力供给和就业需求,增强长期发展的社会动力;以逐步消除城乡差别、收入差别和地区差别为目标,多途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改善落后地区发展条件,增强长期发展的社会动力。
(三)环境目标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产业生态化、环境资源化”,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徐州都市圈要把改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与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都市圈的综合实力作为同等重要的目标,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利用现状良好的、丰富的生态环境,促进“产业生态化、环境资源化”,建设发达的、生态高效的产业,挖掘优美环境所蕴藏的经济潜力,形成良性循环和互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目标篇 18
三. 空间发展模式与进程
(一)总体结构
根据历史地理基础、社会经济联系主要方向、核心城市区位和功能优势,构筑“单核心多节点放射状” 都市圈空间模式。
1、徐州都市圈空间模式选择 (1)历史地理基础
徐州都市圈是连接东西经济带的接合部、南北经济的重要枢纽,长期以来,圈内形成了密切的民俗、文化、商贸等社会经济联系。在九州分野时,均位于当时徐州的管辖范围内(见图2-1),文化历史十分悠久,山水相连,商旅相通,习俗相近,方音相通,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自然--人文区域。
第二章目标篇
图2-1 九州分野示意图(资料来源:柏杨,《中国人史纲·半信史时代》) 徐州都市圈具有一定的组织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合作出现新的形式,成立了淮海经济区,目前范围为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20个地市。自1986年成立以来,淮海经济区内各地市间积极开展横向联合与协作,各中心城市、各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各行业间交往频繁,部分领域借助地缘优势已经建立了比较紧密的联合协作关系。在城市间,采取轮流方式设立年会主办单位,讨论经济发展问题,为欠发达地区加强合作奠定了基础。各市间还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新闻联席会、学术研讨会、科技博览会等广泛开展科技新闻文化交流,使区内各市的科技文化成果多渠道少环节地得到传播和推广,同时在区内治安联防、市场开拓、信息传递、水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等方面还建立了较规范的协作网络和协作机制。
19
在行业间,通过联手联网,增强了区域整体优势,如客运行业,建立了苏鲁豫皖接壤区客运联合公司,日均分流客源万余人次。这一切都将在徐州城市圈的培育和发展中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社会经济联系主要方向
交通联系强度分析:都市圈城乡交通较为发达,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运输“五通汇流”的立体化综合运输格局已经形成。从公路交通量空间分布来看,徐州在淮海经济区中处于一级公路节点的地位。从区域之间交通流量来分析,和徐州主城区联系最紧密的是铜山新区,其次为市域外的淮北(含濉溪县)、宿州、枣庄;与宿迁、连云港、济宁的微山县和商丘的永城市与徐州的公路交通联系较弱。
信息联系强度分析:徐州市邮政为国家二级枢纽中心,电讯为国家一级干线光缆传输网交汇点,在全国起到汇接、中转、辐射和枢纽作用。从通话时间总量来看,徐州与宿州、宿迁、连云港的联系处于第一档次;其次是淮北(含濉溪县)、枣庄、济宁的微山县和商丘的永城市。从人均月通话时间来看,大于5秒的是宿州、宿迁、连云港,大于1秒的有枣庄,其它均小于1秒。综合分析,徐州市区与其它各城市的信息联系紧密的城市主要为宿州、宿迁、连云港、枣庄等城市。
市场联系强度分析:都市圈的商贸设施较为完备,各种流通业态发展迅速。徐州周边11个地级市现有各级各类市场近5000多个,平均每百平方公里5.53个,分别相当于全国的5.5倍,安徽的1.7倍,河南的1.5倍,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功能多样、大中小结合的市场网络体系,并且崛起一批大型、超大型市场,其中徐州区域生产资料市场年成交额达70多亿元。徐州市区与外围地区已形成较强的农副产品、食品批发联系。徐州与外围城市之间农副产品(包括蔬菜、水果、食品等)的批发贸易成为现阶段加强核心城市与外围区域紧密联系的重要纽带,徐州已逐渐成为徐州市域及其外围县市农副产品批发贸易中转基地。城市之间专业化批发市场建设强化了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目前,徐州在工业品批发市场的地位还比较弱小,工业产品结构和市场意识是影响徐州工业品批发市场扩张的主要原因。
(3)核心城市区位和功能优势
徐州距南京、济南、郑州、合肥均在300公里左右,位于淮海经济区的中心,
第二章目标篇 20
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徐州已达到特大城市规模,是淮海经济区最大的城市,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处,具备核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和功能优势。因此,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地理位置上来看,徐州是淮海经济区内最适合以核心城市的角色来进行都市圈的空间组织,从而带动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4)徐州都市圈空间模式选择
在现状社会经济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核心城市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区域性基础设施指向作用,反过来促进区域内人口、信息、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市间流动,增强各级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发展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都市圈的培育和发展;同时,根据区域性基础设施布局,改善各级中心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集聚条件,促进区域人口和产业空间优化,最终形成以徐州为核心,以京福线、陇海线、徐宿线等放射状重点城镇发展空间为轴线的“单核心多节点放射状” 都市圈空间模式。
2、空间范围和空间划分 (1)空间范围
以徐州为中心,将半径300公里的范围从空间联系紧密程度上分为紧密圈层、经济协作圈层、松散圈层。
紧密圈层,是指与核心城市经济、社会联系较为紧密的商圈和产业圈,存在较为紧密的空间联系的区域。具体地域范围是指以徐州为中心的,半径为100公里以内所覆盖的范围。遵循主要交通方式出行“1小时距离法则”,参考核心城市通勤场理论,该范围就是徐州都市圈的规划范围, 主要包括江苏的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安徽的宿州市、淮北市(含濉溪县)、山东的枣庄市、济宁市的部分(微山县)、河南商丘的部分(永城市)。
经济协作圈层,是指与核心城市有着一定的经济、社会协作联系,但是并不紧密的区域。具体地域范围是指以徐州为中心的,半径为100公里以外、200公里以内所覆盖的范围。该范围为徐州都市圈规划所要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江苏的淮安市、山东的济宁市、临沂市、河南的商丘市、安徽的蚌埠市、阜阳市,加上紧密圈层,两个圈层的合集基本覆盖淮海经济区。随着徐州都市圈的发展壮大,这一地带有可能被都市圈侵入,而演化为都市圈的一部分。
松散圈层,是指与核心城市联系较为薄弱的外围区域。具体地域范围是指以
第二章目标篇 21
徐州为中心的,半径为200公里以外、300公里以内所覆盖的范围。该范围为进行徐州都市圈规划所要考虑的影响范围,主要包括江苏的盐城市、山东的日照市。这一地带位于苏鲁豫皖省会城市和徐州都市圈中心中间,接受多方的经济影响。
(2)空间划分
根据空间类型,将徐州都市圈划分为重点城镇发展空间和绿色开敞空间两大类。
以徐州为核心,以京福线、徐连线、徐宿线等放射状重点城镇发展空间为轴线,拓展各级中心城市和重点地区城镇的发展空间,形成“点轴”结合的人口、产业集聚空间。该地域内,要充分尊重不同行政单元发展要求,加强各级中心城市间一体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建设,重视建设和完善区域性基础设施条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使产业、城镇空间、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之间协调发展,逐步发展成为高度城市化地域,成为区域城市化的主体。
以山体(徐州的云龙山风景区、宿州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区(徐州泉山自然保护区、云台山自然保护区、新沂马陵山自然保护区、泗洪向阳水库自然保护区等)、大型湖泊(洪泽湖、南四湖、骆马湖等)、大型煤田采空区和塌陷地为基础,保护好基本农田和郊区型农业空间,分隔轴向城镇发展空间,形成都市圈内的楔形绿色开敞空间。该地域内,要利用基础设施的调控手段,引导独立、分散发展的镇、村逐步合并,置换的空间用来发展旅游和建设水利、防洪、排涝等设施,达到空间整体集约利用和区域环境保持和改善。
3、规划思路
培育增长极核,强化以东西向为主的放射状通道建设,实现核心和腹地互动、逐步达到均衡发展。
培育增长极核,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是徐州都市圈整体发展的根本和起点;强化放射状通道建设,特别是东西向陇海线通道建设,形成重点城镇发展空间,促进人口、产业集聚,是徐州都市圈整体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育增长极核,为核心城市自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腹地的发展提供核心城市的带动力;强化放射状通道建设,促进徐州都市圈形成,为核心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直接腹地和圈外生产要素进入提供便捷途径,核心城市、直接腹地和圈外广阔空间三者互动发展,促使徐州都市圈迈向未来均衡发展态势。
第二章目标篇 22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