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包括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努力提高投资回报率;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及教育普及,培养企业家和产业工人群体;实施优惠的技术引进政策,对落后地区的产品宣传等,政府和媒体应给予一定的关注。
四. 规划重点
都市圈的建设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同步推动,但在都市圈的不同发育阶段以及都市圈不同的建设领域,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在不断发生变化。
从都市圈的发育阶段来看,在都市圈成长初期应以“培育”为主,因为“培育”是为都市圈走向成熟创造基础优势,随着都市圈不断走向成熟,“发展”将成为都市圈的主题。从都市圈内不同的建设领域来看,有些投入回报低、周期长、市场不愿意介入,但对都市圈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建设领域,如大型区域基础设施投资、农业发展等需要通过政府为主导来进行培育,给予重点支持,其目的不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更重要的是为都市圈营造共同发展的环境;而对于产业发展及其空间选择,更多体现为市场行为,应当以市场推动为主,政府导向为辅。由于徐州都市圈处于四省交界处,必然存在省际之间的矛盾,同时随着都市圈经济的不断发展,圈内的矛盾也会不断增多,“协调”的作用也会日益突出。
因此,培育是发展的基础与源泉,发展是协调的主题与目的,协调是培育与发展的手段,本规划将重点围绕“培育、发展、协调”来展开,强调其在都市圈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建设领域将有不同的侧重。(见图1-1)
(一)培育 1、培育的内容
培育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倾斜,创造都市圈成长的基础条件,缩小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的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徐州都市圈培育的主要内容为:(1)提高市场经济下劳动力的发展能力;(2)扶持具有资源优势的弱势产业——农业;(3)推动城市化进程、优先建设核心城市和重点空间;(4)创造有利于发展的政策环境。
2、培育的执行主体
培育是指主要依靠政府行为,由政府来承担执行主体。在徐州都市圈形成初
第一章背景篇 13
期,必须依靠政府培育都市圈成长的基础要素,用行政的手段帮助欠发达地区克服市场劣势,培育市场自我发展能力,最终获得平等进行市场竞争的能力。从江苏省来看,徐州都市圈与苏南地区差距拉大是市场力量发生作用的自然结果,要克服回流效应,需要政府的区域发展政策进行有力的宏观调控,从而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政府的作用具体体现在:(1)制定比周边地区、发达地区更加优越的发展政策,在投资方向、税费、服务等方面形成相对最优的发展环境,加强对徐州都市圈长期发展发挥影响的生产要素的扶持,弥补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促进徐州核心城市壮大和圈域产业升级;(2)实施非均衡战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市场经济下人的发展能力,超前发展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培育都市圈城镇发展的结构基础,大大推动都市圈内经济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 1、发展的内容
徐州都市圈目前处于工业化初期,是一个国有经济比重很大的区域,在改革和开放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落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意识还不够强。因此,都市圈的建设一方面强调以政府培育为主,同时在某些产业领域加快市场化步伐,由市场来推动,逐步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以此增强都市圈整体在国际、国内统一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都市圈发展的主要内容:(1)加快发展以食品加工制造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提高都市圈吸纳就业的能力;(2)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能源、轻工机械、建材等行业;(3)依托核电、港口以及大环境容量发展一些重化工业,依托沿海港口发展临海型工业;(4)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文化教育、信息咨询、体育竞技等现代服务业;(5)以旅游业的发展为新兴增长点。随着都市圈经济技术实力不断提高,可以在信息化和高技术应用扩展的基础上,通过产业的结构更新和技术更新,推进产业高度化、高新技术化方向发展。
2、发展的执行主体
发展强调市场为主、政府推动。通过在都市圈内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打破
第一章背景篇 14
区域人为壁垒和行政界限壁垒,推进都市圈内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以及各种有形商品在区域内部和产业内部的充分流动。
(三)协调 1、协调的内容
通过协调都市圈各城市的发展,来提升徐州都市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增强都市圈整体综合竞争力。协调内容包括都市圈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
2、协调的执行主体
政府主导、市场调节,是指在尊重市场机制前提下,区域内部各利益主体之间本着“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通过平等磋商、民主决策,实现徐州都市圈整体效益和长期发展的优化。
第一章背景篇 都市圈不同发展阶段 成长初期 重在培育 政府主导 重在发展、协调 市场主导 发展 培育 壮大、成熟期 劳动力发展能力、农业、政策环境、城市化及重点城镇空间 制造业、服务业、 旅游业 跨界矛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旅游等 都市圈不同建设领域 市场为主、政府推动 协调 政府主导、市场调节 重在协调 图1-1 徐州都市圈规划重点示意
15
第一 章 背景 篇16
第二章 目标篇
一. 功能定位
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具有承南启北、内聚外扩功能的都市圈,是新欧亚大陆桥上连接亚太经济圈和欧洲大市场的“引桥”和物流区带,参与国际竞争的制造业基地,中国楚汉、墨家文化旅游名城集群。
二. 总体目标
增强整体经济实力和长期发展的社会动力,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目标 1、总体经济目标
加速工业化,增强整体实力,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
经济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显著提高,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较大进展,进一步降低第一产业比重,但由于农业仍将是徐州都市圈的特色产业和基础动力,农业比重仍将高于苏锡常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制造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支撑产业;第三产业随着旅游、物流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发展也将有较大的增长。
省内部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10年人均GDP约为11000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增加值调整到15:50:35,逐步缩小与苏南地区的差距。
2、产业选择目标
以煤电、产业化农业和商贸旅游为基础,近远期分别形成以下三大重点产业群。
(1)煤电——重化工(煤化工、铝加工、建材等)(近期)——重化工、钢铁、重型机械等产业群(远期):近期,徐州都市圈依托煤电资源、发展煤化工、铝加工、建材;同时积极培育和壮大重型机械、钢铁等重化工企业,使之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群之一。
第二章目标篇 1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