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妻。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由于鱼的繁殖能力强,生长迅速,象征着家族兴旺、人丁众多,因此,古代青年人交往过程中送鱼、食鱼,多与恋爱、婚姻和生育相联系,即使是在今天,一些地区的婚嫁习俗中仍少不了鱼,一则祝愿新人间将来彼此如鱼和水一样须臾部分,另一方面,希望婚后的新娘像鱼一样地为婆家绵延不断地繁衍后代。
其二,“拍喜”——杖打新妇
旧时代受传宗接代、延续香火观念的影响,民间形成了一些求子祈嗣、早生多育的陋俗。其中以正月十五乡人以竹杖、木棍抽打新妇以求得孕的“拍喜”鄙陋风俗。
胡朴安在《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述了福建闽侯的“拍喜”陋俗: ?闽侯西门外某乡,风俗鄙陋。其最足令人喷饭者,则乡民娶妇,至次年正月十五,亲邻持竹杖觅新妇打之,谓之‘拍喜’。随拍随问曰:‘新娘有喜未?’应曰:‘有’。则挟竹再往他家。设畏羞或倔强不答,则连打连问以逼之,必使答应而后已。妇呼号痛苦,至于身无完肤不恤也?[《中华全国风物志》下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10—311页]。
设若未孕,次年如旧,直至有孕生子后才能摆脱这种厄运。按当地风俗,新妇这天不得回娘家。而手拿竹杖者在乡内“奔走如狂”,竟“与火把、灯球相挤”。一般天刚微明。拍喜者就窜门走户,搜寻新娘而“拍喜”,其中不乏冤冤相报者和趁机调笑者。新妇见“拍喜”之徒前来,则四处躲藏,勇敢者与之相拍打。亦有不堪羞忿而自尽身亡者。
“拍喜”用竹杖的原因:
一是“竹子”与“祝子”谐音,取其祝殖得孕的寓意。
二是与古代神话竹中藏儿、得儿传说有关。古代夷狄中的夜郎国竹王,传说就是从竹子中出世的。据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载:
?有竹王者,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于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氏以竹为姓?。
竹中存子、俗信竹能传子。竹杖之用是以声音、触摸为媒介,以巫术为信仰,追求感而生子的“得喜”效果。
31
三是竹子可以避邪。武帝治河用芦苇、竹子,与虎、羊具有同样的功效。
从时间选择看,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的首次月圆,月亮作为“太阴”,被看作女性的保护神,专司妇女的生育。月亮自身圆缺的变化早被古人看作一个不断生育的过程,其满月的天象又当作“团圆”——阴阳交合、祈孕的象征,因此,在正月十五日“拍喜”亦隐含着祈月感孕的文化成分。
苏北泰兴传承“棒打求子”风俗,是“拍喜”的又一种形式。每年正月十五清晨,如果村里有新媳妇婚后两年还没有怀孕的话,就会被一些手持棍棒的汉子们从家里拖出大门。他们前拉后推地赶着新媳妇绕着村上的大粪坑跑,边跑边用扫帚、竹条、木棍拍打。只要不往脸打就行,做丈夫的往往袖子旁观,听任妻子被人抽打,直到小媳妇被人打得浑身青紫,或做丈夫的实在看不下去了,才从家里拿出香烟、糖果散给众人,请他们罢手。如果新妇下一年还是没有怀孕,那还得照样挨打。
这种野蛮而愚昧的陋俗同棍棒能驱邪的迷信联系在一起,而妇人不孕又被愚民们视作身上有邪,所以动用了木棍。
此外,封建家庭中“棒打出孝子”的信条被曲解,附会为“棒打出小子”的妄说。
至于时间选择仍在正月十五,而地点选择为粪坑,则与民间紫姑神的信仰有关。
紫姑又称“子姑”、“坑三姑娘”,是古代传说中厕神。南朝宋刘敬叔《异宛》卷5:
?世有紫姑神,古来相传,云是人家妾,为大妇所嫉,每以秽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以厕间或猪栏边迎之?。
又有人说紫姑姓何名媚,字丽卿,山东莱阳人。687年,寿阳刺史李景纳为妾,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也被杀于厕中,上帝怜悯,命为厕神。旧俗
32
每以元宵夜于厕间祭祀之,并迎以扶乩(又叫“扶箕”)。苏轼有《紫姑神记》。
正月十五夜正是旧时妇女迎紫姑神的日子,而迎神的地点是在厕所里或粪坑边。过去妇女迎紫姑往往伴有箕卜活动,所寄心愿中就有“得子”的祈盼。因此,苏北的“棒打求子”风俗,除竹子、月亮外,又与棍棒、紫姑等信仰相联系,成为一种综合的文化形态。
其三,鱼鸟与生育
鱼鸟图作为生殖崇拜的记号,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期的原始陶器上,并广泛运用在古代风俗中。它不仅是男女两性生殖器及其欢合的象征,同时也是对子嗣繁盛的追求与表达。
在仰韶文化遗址(约5000—3000年)——出土数件鱼鸟纹的完整陶器。 河南临汝阎村之“鹳鱼石斧图”彩陶缸:鹳嘴衔鱼嘴,即用鱼、鸟对吻的构图传导神秘的意义。
在宝鸡北首岭黑彩绘“水鸟啄鱼图”陶壶:一水鸟啄衔一鲙鱼的尾部,即用鱼、鸟的尾吻相接表现它们的相亲关系。由于鱼大鸟小,北首岭陶壶上的彩绘绝非表现水鸟食鱼的场面,而当另有文化象征意义。这一象征主要演示的是以人口生产为追求的生殖崇拜。
与宝鸡彩绘陶画鱼、鸟相连相合的构图表现的生殖崇拜相同,陕西武功游风出土的陶瓶“鱼吞鸟头图”也具有这一生殖崇拜的性质。瓶画为一张开大口的游鱼吞进了一个鸟头。普通河鱼欲吞食体大的飞鸟根本不可能,因此,这幅原始陶画绝非写实,而是象征符号的组合。这里的鱼口是女性生殖器的指代,而鸟头则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
这些解释可以从古代典籍的有关记载中得到证实。鱼、鸟的两性或阴阳象征意义在古代常被述及。《经籍纂诂》卷6引《诗·灵台序》云:?鱼,阴虫也?。又引《易·井》曰:“鱼为阴物?。该书卷47引《楚辞·自悲》“鸟兽惊失群兮”注云:?鸟者,阳也。?
在上古神话中,太阳为三足鸟,它每天从扶桑树上升起,也是以鸟代阳。因此,鱼、鸟的相接,就是阴阳相就,也是男女相亲,其结果是子孙的延续及氏族的壮大。所以,我们说鱼、鸟纹在原始文化中是人口生产的象征标记。
33
有史以来,鱼、鸟纹作为一种祥瑞符号一直被广泛地使用:
西周有鹰衔鱼的玉雕件,秦代有鱼鸟纹瓦当,汉代有鱼鸟纹画像石和画像砖、各种鱼鸟图饰,同时被用于墓葬,除原来的祈生意思外,还有诱生、祈嗣安魂的功用。
在鱼鸟图中,还有多尾鱼和多头鸟,即一首多尾鱼、一身多头鸟。 1973年,在河南巩县石窟发现了一身三尾鱼和一身五头鸟;
在湖南雪峰、武陵山区的侗乡苗寨的建筑物上或路隘石标上,也见有一首三尾鱼的构图。实际上,都是强调鱼鸟的“生”气,用以护宅镇路,或庇佑子孙。
在当代民间剪纸图案中还能见到鱼鸟纹,并仍有三鱼共头的图案。 如浙江水康地区民间剪纸中的三鱼共首图,伴有莲花和水波纹,使多体式鱼图与“鱼串莲花”的母题相联系,潜留着祝子祈嗣的遗痕。——绘莲花丛生的纹图,以祝家道昌盛,子孙绵延;“连生贵子”,绘莲花和莲子的纹图。
在江苏邳县的民间剪纸中也有“一首三尾”的鱼图,这种神秘的构图伴有弯曲的水草,使画面具有动感。不过,当今人们已不再把“一首三尾”式鱼图看作是对生殖力的夸张,而把
它当作传统的吉祥图案用于居室的装饰,赋予它新的功用。
在北美洲印第安海德人的木雕制品中,也有鱼鸟图形。木雕的最下端是一条鲸鱼,上面站着一个女人,女人的头上站着一个男人,男人的头上是一支展翅欲飞的鹰。这件木雕除了表现海德人的宇宙神话观外,也以鸟代天,以鱼代地,表现天地合、阴阳交、人类生的生殖信仰,同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鱼鸟图有着极其相似的意义。
鱼鸟不仅见之于直观的图象,也见诸文字的载述。《庄子·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
34
庄子所说的鱼鸟幻化,既有兽体宇宙神话的思考,又有天地两极、阴阳二仪的转比统成的观念。
总之,滥觞于原始文化的鱼鸟纹,历经人类社会的阶段变化、发展而传承至今,其象征意义和功能指向也在不断嬗变。
在原始时期,鱼鸟主要作为繁衍生殖的符号而出现;
在古代社会,又作为祝子诱生的标志,既用于求生,也用于安死; 在当代,它已退去生殖的意义,仅作为一种传统的吉祥图案而继续沿用,其吉庆祥瑞的功能取代了繁衍生殖的追求,使传统的文化符号获得了新的意义。
其四,送瓜祝子。 苏南关于孟姜女的传说。
虽属于附会,但瓜果中生人、藏人的描写却有其悠久的神话信仰基础。——伏羲与女娲久层凭借大葫芦而逃避洪泛,最终成为华夏民族的始祖。
正因为瓜有多籽,使得瓜成为得子之兆,民间由此而出现了摸秋、送瓜的祝子习俗。清代《金陵琐志·炳烛里谈》卷上:
“江南妇女艰于子嗣者,每于中秋月夜潜至菜园,摘一瓜回,以为宜男之兆。谓之‘摸秋’?。
又光绪《六合县志》附录载“摸秋”祝子曰:
?(中秋)乡村愚妇有夜分私取园瓜,谓之‘摸秋’,以兆生子?。
“摸秋”之所以在中秋月夜进行,是时瓜熟籽成,如人之“足月”,俗信能产生交感触孕的效果。月下偷摘,除了祈请太阴庇护外,也是为了渲染俗事的神秘。
园瓜之用作乞子的象征吉物,乃因瓜中有籽,且籽实繁多,俗以之为得子、多子之兆。此外,瓜藤蔓延,藤瓜累累,
又被赋予了“瓜瓞绵绵”的吉祥成分和传宗接代的象征意义。因此,民间风俗中
3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人生礼仪——生育习俗(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