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笔、印章、算盘、铜钱、化妆品、玩具等,让孩子任意抓取,以此预卜他长大后的爱好和前程、命运。届时亲朋都要带着贺礼前来观看、祝福,主人家设宴招待。这种“抓周”,是寄托了上一辈对下一辈的希望。
在湖南,周岁生日宴席上的菜注重“十”,须配以长寿面,菜名多为“长命百岁”、“富贵康宁”之意,要求吉庆、风光。周岁席后诞生礼结束。
福建泉州旧俗将婴儿周岁称为“度晬”(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是自婴儿出生后最为隆重的一个喜庆日子。是日要敬神祀祖,设筵请客,主人还要特别印制以糯米或面粉为原料的“度晬龟”或“四脚龟”馈送亲友,祈望婴儿能像善爬的龟那样,较快地开步走路,又像龟那样健康长寿。外婆家于外孙(女)周岁时所送的礼品甚为丰厚,有衣、帽、鞋、袜、披风、童被、布料,以及八卦项链、长命锁链、手镯、脚环等金银饰品,其中缀绣的“度晬裘”(披风)和虎头图案的虎耳帽、虎仔鞋,颇有特色,寓有避邪,吉庆、长寿之意。
在北方山西地区,孩子一周岁生日一般是在奶奶家过,比较隆重。
其实,一般人抓周只是以此取乐,而不太看重它是否预示着孩子的未来,但也有少数人十分相信和认真,似乎孩子的将来全在此一抓。如《红楼梦》之贾政,看到贾宝玉其他物品“一概不取,伸手只是把些脂粉钗环抓来”,万般气愤和失望,怒斥贾宝玉将来必是“酒色之徒耳”。
抓周受传统生育礼俗的影响。只重视男孩,而轻视女孩。
冠礼与笄礼
古代汉族社会上层阶级中流行的成人礼称冠礼、笄礼。—般认为,它们是由原始氏族社会中“成丁礼”(入社式)发展演变而来的。
古代—般把20岁以前的男孩称为“童子”,平时只把头发剪短,披向两面,叫做“两髦”,或者把头发打成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叫“总角”。贵族阶层的男孩到了20
21
岁必须举行“冠礼”,表示他已经成为贵族阶层中的正式成员,从此可以择偶婚配,有义务承担家族的事务,有资格参与祭祀、充当家族的继承人,也有服兵役、担任朝廷官职的责任和义务。正因为如此,古代贵族的冠礼十分隆重。
冠礼的仪式,以“筮日”为始,即在宗庙中用蓍草筮(《礼记·曲礼上》:“龟为卜,策为筮”。孔颖达疏:“蓍为策者,策以谋策为义”)问举行冠礼的吉日,并且在父兄的僚友之中挑选一位德高俊贤者为主持加冠的“宾”。然后,冠者父兄要一再登门敦请,直到宾答应为止。
参加加冠典礼的人员:冠者、亲戚、宾、赞(宾的助手)、摈者(仪式中负责秩序和传递东西的人)。宾者加冠,赞者从中辅助,冠者父兄穿着礼服一旁站立。
冠礼一般有三次加冠仪式:初加、再加、三加。 初加:器物——礼冠、礼服等。
程式——赞者铺席定位,席南端放一幅
6尺长的(黑缯)、两枚象骨笄、一把木梳。 冠者坐在席上,赞者为之梳头,用黑丝帛包裹住头发。 然后宾者来到冠者面前,再次为之整发,然后为冠者戴上缁布冠——用黑麻布做成的冠,表示从此有了统治、指挥别人的特权,一边戴冠—边口诵贺辞: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接着冠者起身,到陈衣的东房更换上衣下裳和佩戴相应的饰物。
再加:由宾给冠者戴上皮弁(白鹿皮拼接制成,几似后世瓜皮帽),表示要承担服役的义务,祝辞云:
“吉日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三加”:由宾给冠者加爵(que,雀)弁(赤中带黑平顶帽,由极细的葛布或丝帛制成),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祝辞云:
?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者无疆,受天之庆?。
22
三篇祝辞均是希望冠者修德进贤,成为俊杰明士。
古人的服装—般根据服者的身分和用途,戴上相应的帽子,同时必须穿上与之相配的上衣、下裳,以及腰带、鞋子和饰物等,所以三次加冠后,都要到东房去更换不同的衣裳服饰,即所谓的“三易礼服”。
“三加”以后,主人设酒宴款待宾、赞等人,叫“礼宾”。冠者入内室拜见母亲。
随后又开始“命字”的仪式。宾站在屋子的中央,向冠者宣读祝辞: “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某某。’”
冠礼以后,私名只用于自称,除了国君和父母以外,任何人都不宜呼其名,而只能称字。
命字以后,冠者脱下最后一次加冠时所穿戴的衣帽,换上黑色的礼服,依次拜见兄弟、宾、赞,然后入室拜见姑姐妹;并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乡大夫,以及德高望重的长者以取得各方面对其正式加入贵族社会的承认。最后是冠者的父亲向宾客敬酒,赠送礼品,答谢宾客的辛劳,并希望日后对儿子多加提携、照顾,全部冠礼至此结束。
整个冠礼自始至终围绕着成人这个意义而展开,《礼记·冠义》:?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春秋榖梁传》文公十年:?冠而列丈夫?。反复强调要抛弃幼稚,随着成年而成德,?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礼记·冠义》]。冠礼是人的一生中最初转折的标志,历来受到重视,汉昭帝举行冠礼时曾在宗庙中祭祀祖宗,并赐给诸侯王以下至吏民金帛牛酒,并免收百姓的口赋、更赋,令天下庆贺五日;秦王嬴政行冠礼以后,就立即执掌同事,以迅雷之势平定长信侯嫪毐在蕲年宫发起的—场宫廷政变。
笄礼是古代贵族女子16岁时举行的加笄仪式。《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笄又称簪,是用来束发、安发的长针型发具。
古代男女都用笄,其区别是:女子特长发组成一个发髻,用丝帛包裹以后再将笄贯穿发髻,使之不致松散开来;男子之笄则用来固冠,笄从冠旁横贯至发髻中央,又从另—端孔中穿
出来。在男女的成年礼中都曾用到笄,但是男子以加冠为特征,而女子则以挽髻加笄为代表。《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郑玄注曰:“笄,
23
女之礼,犹冠男也”。它像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大体与冠礼相同,胡培翚《仪礼正义》:“以醴饮之,以笄加之”。
如果此女子已经接受了男方的采礼,行过“纳征”礼,即已经有了婆家,其笄礼则由男方家族中的女姓家长主持,延请外姓女宾为之行笄礼,以尊重男方家族;而未许嫁的女子行并笄礼,只要本家族中的已婚妇女行笄礼即可。
行笄礼时要改变幼年时的发式,把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黑色丝帛包住,再用笄插入发髻以固发。笄礼之后也有“命字”的仪式。后来多把女孩年满15岁称作“及笄”、“笄年”。如白居易《对酒示行简》:?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又作‘褵’,即‘祎’,古时女子出嫁时所系的佩巾)”。
冠礼、笄礼是我国古代汉族男女的成年礼,近代逐渐废止,只在法律上规定了法定的成年年龄。在我国,目前很多少数民族中还保留着古老构成年礼俗,例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文身等。
姑娘结婚前的“开脸”——将额发和脸庞边的汗毛修去,后来又加上理妆、加钗等内容——古时笄礼痕迹较为明显。
云南彝族村寨,姑娘年满15岁时,阿妈和女友要为她举行秘密的“换裙礼”。一群十六七岁的女友进来时,所有的局外人都要退出。他们要为这位姑娘扯颜开脸,把独辫梳成双辫,将挂在耳垂上的穿耳线扯下来,换上银光闪闪的新耳坠,再给衣领挂上银牌,最后再把红、白两色的童裙换成黑蓝色的百褶长裙。仪式结束后,姑娘即可逛街、赶场、观看马赛,同男女青年一起对歌、跳舞了。
从前的高山族、气仡佬族男女成年时,要拔掉上颌的一两枚牙齿,才能结婚;今天云南的布朗族、傣族青年男女到结婚年龄,则耍相互给才齿染色;基诺族新娘出嫁时,要先把牙齿染黑,嘴唇染红,均是古代“敲齿完婚”遗风的演变。
重视——《南史·孝义传》:东晋义熙(405—418年)末年,无锡有个叫华宝的人,其父临去长安服役前对他说:“等我回来,替你上头。”(“上头”,行冠笄礼的俗称)时年华宝年方8岁。可是,不久长安沦陷,华宝的父亲也阵亡了。结果华宝至70岁也没婚冠。每当有人提及此事,华宝总是“号恸弥日,不忍答也”。
元朝军队攻破南宋潭州(今长沙)时,衡州知州尹谷及其两子也在潭州城,在此城破人亡的关头,尹谷急急忙忙去为两子举行冠礼。人问尹谷:当此紧急危难之时,还行此迂阔之事干吗?尹答曰:这样才可以使儿子戴冠见先人于地下。结果城破落于元军之手,尹谷和他的匆匆行过冠礼的两子誓不降元,自焚而死。和子路“君子死,冠不免”的认识如出一辙。
24
古人取字
《礼记·檀弓上》记载,周朝有“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的习俗。一个贵族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这就叫“幼名”。到了20岁举行冠礼时,由宾取字,即“冠字”。“字”的形式是“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字”是由三个字组成,其中第一个字表排行,故用伯、仲、叔、季表示;第二个字是“字”的核心部分,是表德行的,同“名”在字义上要有某种联系,或相成,或相反。例如孔子名丘,“字”的第二个字是“尼”,因为丘是山丘,曲阜之东有座尼山,所以字“尼”;第三个字是“甫”或“父”,表示这个人已经具有父权,已取得了履行贵族义务和享有贵族特权的资格。例如孔子字的全称是仲尼父、周公长子的字是伯禽父、周宣王的一位大夫的字是仲山甫等等。但是在50岁以前,习惯只称字的后二字,即不称伯仲,只称某甫(父),50岁以后才开始加上仲伯之类,这就是所谓的“五十以伯仲”。
当然,按照周代的习惯,称字也可以不用全称,或省去排行,或省去“甫(父)”字。如仲尼父,可只称“仲尼”,也可以只称“尼父”;伯禽父,有时只称“伯禽”,有时只称“禽父”。但中间的关键字决不能省,否则大家便都叫什么伯甫”、“仲甫”之类的而无法区别了。
禁忌
民俗新妇怀孕,俗称“病子”或“有身”、“有喜”,孕妇有些不良的反应,其间凡事需小心在意,因此也就出现了许多禁忌。
胎神禁忌
《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宋代陈自明?胎煞避忌产前将护法?中也有按农时节气分定胎煞位置的办法:
?月游胎煞:立春在房床,惊蛰在户,清明在门,立夏在灶,芒种在母身,
2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人生礼仪——生育习俗(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