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 2006-11
的体积是 24立方厘米。此刻,已与新课的内容比较接近了,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再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同学们去发现不用数个数就能求体积的简便方法。同学们积极思考、人人踊跃,通过认真的讨论,得出了只要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就能求出体积的方法,顺利得出:长方体的体积是长*宽*高。进而再启发学生从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上去讨论正方体的体积求法,又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由于公式是学生自己推导的,因此,掌握得很好,理解也比较牢固,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了学生创造能力。
四、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和发表创造性见解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鼓励聋生质疑问难,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能力。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3/7和5/6。这两个分数比较大小时,一般做法是将他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比较;有的同学却能想到把他们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还有的拿“一半”作为中间量来比较,认为 3/7不足一半,而 5/6比一半大,所以说 5/6>3/7。后两种想法都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另外,在平时教学中,我常把学生自己归纳的或“发明”的一些细小的运算定律或规律,像“牛顿定律”一样用他们自己的名字来命名来激发全体学生追求创新的心理需求,形成一个互相竞争、你追我赶的良好创新氛围。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发明”并不是那么神圣不可攀的,只要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多想多问多动手,“创新发明”的火花就会在同学们的脑中显现。那星星的火花,很可能就是将来点燃那创造发明的导火索。 五、适时激励,提高创新意识
任何一个学生,不管是普通学生,还是接受特殊教育的聋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和成功者。特别是在聋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还特别强烈。针对这一点,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充分数学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去体验成功。同时,教师对其学习结果进行“个性色彩”的评价,(多采用鼓励的语言,绝不能用挖苦讽刺的语言),使学生产生“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形成“乐学”的心态,保持十足的信心和高涨的情绪去探索、去研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要培养聋生的创新意识,就需要教师致力于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不断创设沟通师生关系的多种渠道,营造创新的氛围,引导聋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鼓励他们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发明。这样长期下去,聋生的素质一定能得到大面积的提高。
- 64 -阜特教研
2006-11 教学实践
克服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对策
武德娣 许永
调查证明:人们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时间是按习惯行事的.如果这些习惯是好习惯,则有利于人们取得成功;相反,则会使人们做任何事都事倍功半。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就更是如此了,因为学习对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一般而言,学生中常见的不良学习习惯有以下几种:
1、易分心。很多学生无论你怎么教育他,劝导他,还是不能很好地集中精力学习。有些老师和家长对此很恼火,甚至认为这样的学生没治了,其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分心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力与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小学生,他们的注意力保持的时间大约在20分钟左右,初中生为40分钟,高中生为50分钟,大学生可以维持一、两个小时,这也就是说,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的时间超过他的生理客观就会让他们“力不从心”。久而久之,学生还可能会养成一种漫不经心的学习习惯。现在一节课的时间一般是40分钟,这就发生了矛盾。所以,教师在安排一节课的内容时,最好能有张有弛。此外,这一问题不仅在学校发生,在家中,分心现象更为严重。
引起学生分心的原因是不相同的。周围环境的影响一般都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如强烈的光线,鲜艳的色彩,巨大的声响,奇异的气味等等。要避免这种影响,唯一的办法就是排除周围环境中一切可能出现的干扰。
首先,学习时要选择比较安静的场所,目前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多采取学生集中上自修,人多必然影响学习,还是分散的好。在家,可以要求父母尽量不要来打扰你,不要进进出出。
其次,要把书桌上的东西整理干净,把所有与现在学习无关的东西都拿开。有些同学认为他在学习时是不会受书桌上的其它东西影响的,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把其它的东西拿走。其实,这些物品对分心的影响主要是在学习间断时,当你中途休息时,你的注意力不可避免地要在书桌附近停留,这时,这些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就会引起你的注意,使你分心,从而成为影响你用功的因素。此外,还应把学习的必需品都准备好,以免学到一半时,因为学习用具而离开书桌,中断学习。
最后,整个书房的环境也要做一些调整。色彩应以冷色为主,而灯光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过暗或过亮都会影响学习的效率。日本照明专家东宫先生认为:上小学后开始用桌子学习,桌子上的照度应该是200--500勒克斯。只凭房间里的灯光是不够的。如果在桌子的左前方安上一个15--20瓦的荧光灯,桌子上就有了足够的光。有
阜特教研- 65 -
教学实践 2006-11
人说荧光灯会伤害眼睛,这是无需担心的。同普通灯泡比较,荧光灯会给人一种冷的感觉,桌子上用个荧光灯对整个室内照明也是有好处的。荧光灯用久了,亮度会慢慢减退最后变黑。有许多人为了延长荧光灯的寿命,亮度减退后还是满不在乎地使用,这样不好。在一般情况下,最好用两年光景就换一个新的。另外,灯管上落了灰尘,亮度也会减弱20%,所以要轻轻擦掉它。到了中学时期需要看词典,词典上的字很小,看那么小的铅字,荧光灯的亮度至少要有300勒克斯。使用能够根据需要变换照度的60—100瓦灯泡最好。
2,粗心。常常听见老师和家长抱怨,有些学生如何粗心,如何在考试中屡次将不该做错的题一错再错,这种学生可谓屡教不改了。有没有一个特别的办法,可以使他们克服这一缺点呢?办法确实有。
一种方法是教师们最常用的“惩罚法”。教者碰到过不少学生被罚事件,惩罚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老师让学生在操场上跑圈,圈数由所犯错误的严重程度来决定;有的教师让学生重抄做错的题,遍数多少不定;有些学生常常因为一个字的错误而被罚抄到深夜。这种做法在短时间内也许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它是一种愚蠢的杀鸡取卵的办法,很可能使学生对这门功课再也没有兴趣了;另外由于体罚而导致的事故也屡见不鲜。所以此种方法不可取。
另一种方法是对学生要求比较高的“检查法”。这类学生一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屡错屡犯的往往是同一个或同一类问题。为了有目的地克服这方面的粗心,可以让他们把易犯的错误写在纸上,做完作业或考试时答完第一遍题后,针对纸上所写的问题进行检查,即集中精力对最常出现的错误进行检查。一段时间后,情况必会改善。
还有一种方法是“求证法”,即对自己的错误不加理会,只是继续学习正确的东西。与其去矫正缺点,不如通过培养别的正确的能力去超越它。如果错误的习惯是经过十次养成的,那就用二十次、三十次的正确的东西去战胜它。在缺点多的时候,要从最主要的缺点入手,改正一个再去改正第二个、第三个......当正确的习惯养成后,坏的习惯也就不治而愈了。
最后一种方法,也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易行、效果显著的方法——“逆法则原理”。这种方法看似违反了学习的一般原理,却行之有效。其具体作法是:把你常犯的错误找出来,然后有意地让自己去学习错误的东西。例如,你要是总把小数点丢掉,那你就故意找到一些小数,让自己抄写,并特地让自己丢掉小数点,经过数次练习,你会牢牢记住这个错误。下次,再遇到小数,你就会加倍小心,犯错误的可能性也就随之降低了。
3.学习无规律.学习缺乏规律主要有两种表现,抽风式学习和学习过度.抽风式学习指学习时间全由自己的情绪决定。心情好时,一口气就学它几个小时,心情不好时,
- 66 -阜特教研
2006-11 教学实践
连着数日或一个星期都不摸看书。学习过度指的是有些学生学习过于用功,以致于一次学习的时间过长,或学习一直持续到深夜。这两种学习习惯对于学习成绩的提高都是有弊无利的。
抽风式学习的主要缺点是一次学习的信息量太大,使知识掌握效率低,巩固差。也就是说,虽然花了几小时时间学习,所掌握的知识量却可能只相当于分散学习时一小时的效果。而且,由于每次学习后,都要间隔很长一段时间再进行这门功课的学习,遗忘的信息量也就非常大。从学习的总体时间上来说,用这种方法学习的学生所花费的时间并不比那些学习有规律的学生少,但学习效果却相差很远。
学习过度与抽风式学习一样也存在着一次接受信息量太大,效率低,遗忘快的缺点。另外,采用这种方法学习的学生由于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常常会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涣散、头脑迟钝等现象,严重者会导致神经衰弱等身心疾病。因此,教师和家长看见孩子用功不要盲目乐观,学习和音乐一样只有在特定的节奏下才是优美的。
怎样的学习才算是有规律的呢?
学习是有计划的,而非随心所欲的。一般来说,学生一周内每天的课程是固定的,所以,在制定学习计划时,应根据当天的课程把有限的时间安排得尽可能合理。要让每一门功课都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完成作业和进行预习、复习。
各门功课的学习顺序也要遵循科学的规律。大脑是人们进行学习的物质器官,它的不同部分有着不同的功能。虽然学习时都要用脑,但使用的部分是不完全相同的。心理学家认为大脑包括记忆系统、推理思维系统、想象系统三大部分。在学生学习的诸门学科中,数学、理科等属于理解性的学科,语文、社会等属于记忆学科。所以,前者主要由推理思维系统来进行,后者主要由记忆系统来操作。这样,我们通过两类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间隔就可以让大脑得到及时的休息。据研究证实,大脑疲劳的界限一般为两小时,并且,一旦疲劳就很难恢复过来。因而,我们在学习时最好能每隔一个小时休息一次,变换一下学习内容。另外,由于理解性学科和记忆性学科引起大脑的兴奋程度不同,理解性学科要求大脑更加兴奋一些,为了避免理解性学科的倒摄抑制的影响,最好把它们放在记忆学科的前面。
除了假日,最好每天的学习时间安排在晚饭后一小时到夜里十点。晚饭后立即学习表面上节省了时间,其实效果却肯定不会好。这是因为饭后一小时内,消化系统处于积极活动状态,胃肠道的血流量增加,供氧量增大;此时用脑,会由于供氧不足而降低效率,加快疲劳速度。同时,长期如此,还会导致胃肠道疾病。因此,最好不要在这个时间内学习。学习时间要是太长,超过夜里十一点,不仅会使人感到十分疲劳,还会影响到夜里的睡眠和第二天的在校学习,是一种欲速而不达的笨办法,不值得提倡。
阜特教研- 67 -
教学实践 2006-11
抓好预习,让学生在老师前面小跑
姜永春
进入一篇新课文的学习,从哪儿入手,教在什么起点上;学生基本学情如何,他们需要什么等等,往往都是落实为学而教的基础。而抓好课前预习,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但在不少的教学实践中,预习走过场,效果不到位的现象时常可见。一是把预习完全放在课外。由于学生个性不同,学习能力、态度、品质与习惯不同,加之各自所处环境的复杂性,一般很难预习到位。常常是少部分学生达到了要求,而绝大部分仅仅应付了一下。二是课中预习短平快,要求提得多,时间给得少,节奏走得快,学生的预习成了走马观花。三是预习要求呆板与形式单一。总是把预习死盯在课本上,死盯在课后思考练习、生字识记与新词机械理解上,一个模子、一个套路,求同而不求变;总是牵着学生走,剥夺学生预习的主体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学生走一步,教师查一步,使学生的“预习”名存实亡是忽视预习形式的活泼而多样,忽视氛围的营造与学生的合作。千篇一律的预习模式消蚀了学生的热情,让他们把预习当成了负担。四是预习见高不见低。也就是不能面向全体,实事求是,总是以优生预习效果取代全班学生预习水平,把“教”定位在那一小部分学生阅读发展的起点上,使教学一开始就人为地造成两极分化现象。很显然,这样的预习注重的并不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是为了老师的教。
预习,无论是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发展规律看,还是从学生学习建构的基本过程看,或是从教与学的目的关系看,还是从提高阅读综合能力上看,都是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它的重要优势在于能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阅读实践能力,对于缺少读物的山区或贫困地区的学校更有价值。它能借助教材本身的便捷特点,促进学生阅读时及时迁移,有效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探索能力,充分弘扬学生个性,使每个学生寻找到自己读的起点与指向拓展学生联系空间,丰富课内外衔接,提前引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充分关注,进行情绪酝酿与情感投资,缩短阅读主体与新教材之间的心理距离等。由此可见,高度重视阅读预习,深入探讨,细抓到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落实预习教学环节呢?
1.求活。年级段不同,预习的内容不同,个体不同,预习的处理方式也应不同。一是形式要活。要重视课外预习,更要重视课内预习,同时还特别要重视课内外结合预习。二是要求要活。要针对不同教材和科目特点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品质、习惯和能力以及抗干扰的水平合理下达预习任务,同时要科学选择或安排预习时间。三是方式要活。学生应以独立预习为主,也可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不仅预习书中的内容,还可延伸课外,收集与之相关的各种信息与资料,读相关的材料、调
- 68 -阜特教研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用教育创新的理念转化后进生(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