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 2006-11
创设环境教学对智障生的作用
王彩霞 张海艳
[摘要]:创造力是人类最宝贵、最有价值的财富,人类的进步发展都源于这种创造力。培养正常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何况智力落后儿童,因此,作为他们的老师,应从较低的起点上,想方设法去开发他们的智力,精心创设适合创新的氛围,悉心指导,培养他们学习、创新的能力,使他们中的绝大部分,经过特殊教育与训练,可以获得一定的发展,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成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生活,从而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劳动者。
关键字:创设 环境 智障儿童
我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他提倡的“活教育”主张中提出:做现代中国人必须具备创造的能力。他说:“我们急需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儿童本来就有一种创造欲,我们只是要善为诱导,善为启发可以事半而功倍。”智力落后的儿童按智力水平高低可分为三类:轻度智障儿童、中度智障儿童和重度智障儿童。这三类儿童的智力程度不同,学习环境理所当然不能全都是一个模式。要使此三类儿童在学习进度等指标上有所突破,就应该根据不同类别的儿童进行不同学习环境的设计。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开展,随班就读成为我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同时,医疗、康复训练的加强,越来越多的轻度智障学生随班就读,越来越多的中重度学生及多重障碍学生、精神疾患学生、孤独症学生及其它已知、未知原因不能入普通小学就读的学生进了培智学校。因此,创设环境教学对这群“特殊群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情感的支持和推动
由于生理、心理、智力缺陷而造成的心理创伤,使智力落后学生在个性方面与普通学校学生有着不同的特征,他们不仅需要人们的关怀、爱护,更需要人们的尊重、鼓励,而且他们的自觉意识很淡薄,自控能力也很差,在认识过程中,特别需要情感的支持和推动,在教学中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情感共融。作为他们的老师,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看到希望,克服自卑,让他们看到自身存在的巨大潜力,看到通过自己的加倍努力,普通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并且能做好,能出成绩。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面对每节课、每个学生,常用“你
- 54 -阜特教研
2006-11 教学实践
真棒!”、“你能行。”??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当学生思想不集中,做出一些怪异的的举止时,我总是走到身边,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使他们安静下来,决不大声责备。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我总是及时表扬,对于答错的学生,我总是耐心引导,直到他们弄懂为止。有的学生发音困难,我总是面对微笑:“没关系,你慢慢说,老师相信你能说好。”这样,学生会信心大增,努力地尽全力地回答,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应有所提高。布鲁姆曾经说过:“情感对认识过程有着动力、强化的调节功能。”因此,尊重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正是给予了学生创新的阳光和土壤。
二、 学习的方式多样化
游戏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情境教学是为学生创设一种游戏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如:在“我们的校园”的单元教学中,我们创设“校园”的情境,上课时带领学生直接在校园里边观赏,边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同时也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习要比在课堂上学习来得放松、活泼,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也非常明显。
1.情境表演。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课堂设置成舞台,让学生当演员。如教学《有礼貌的孩子》一课时,让学生通过扮演“小红”、“奶奶”、“老师”,让学生一方面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对学生也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又如学语言训练课《让座》时,我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小朋友、老奶奶、解放军、妈妈等,通过表演,让学生自始至终一次又一次在游戏中重复学习,每个学生对要求说的这段话:“汽车上人真多,有个老奶奶没坐,我把座位让给了她。”能说了,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效果好,而且有的学生还说:如果是老爷爷、抱着小孩的阿姨、小弟弟小妹妹我们也应该把座位让给他们。说得多棒啊!对于智力落后学生来说,初步的创新能力已展现在我们面前。
2.操作练习。
将学生放于学与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要, 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如在教学《秘密学习》一课时,让学生动手操作一下埋书的过程:先拨开树叶,扒去浮土,再掀开砖,把课本放进事先挖好的小坑里,然后盖上砖,铺上浮土和枯叶。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学生很快掌握了埋书的先后次序。当我问如果埋书的次序颠倒了能不能把书埋好时,学生们都积极举手回答,并且能说出理由,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了发
阜特教研- 55 -
教学实践 2006-11
展。
三、在环境教学的时候,我们需要创设很多的环境,这样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可以使学生耳濡目染,陶冶他们的情操。
1、墙面设计
由于中、重度智障学生智力水平多处于幼儿时期,因此,他们的学习环境应该与幼儿园的环境布置相对一致。在室内墙面上,可以用彩色图片进行装饰,如动物造型,植物造型和人物造型。因为活泼可爱的空间会让儿童易于接受。在这种学习环境下进行学习,既丰富了儿童的想象力,又便于他们融合于其中。
2、桌椅设计
由于半弧形带给人们平和、律动感的美,又考虑到中度弱智儿童自理能力的局限性,故应该选择椭圆形的课桌,这样就可以保护儿童在室内不会受到伤害。同样也应该选择椭圆形的座椅,既有童趣,又安全。教师的讲台则采用弧形,与儿童的桌椅相得益彰。在色调方面,选用粉红色可使儿童处于一种被保护的状态,能够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
根据中、重度弱智儿童学习能力低、自制力差的心理特点,教师使用寓教于乐的方法较多。不妨在学习环境内,根据所学内容自制出立体造型供儿童接触、学习。同时利用室内四角分别规划出图书角、卫生角、表扬角及作业角,逐渐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在学习兴趣、生活自理及个人表现的培养上也都有辅助的作用。
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这些残疾儿童能更好地适应于社会、融入于社会。学习环境的创设对于智力落后儿童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有效地创设有利于学习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开发并弥补智力落后儿童先天的不足,促进智力落后儿童的康复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济、黄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
2、马晓燕:《培智学校课程生活化的思考》,《现代特殊教育》,2001年9 月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4、赵寄石:《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 56 -阜特教研
2006-11 教学实践
联系生活学数学
滕春秀
内容摘要:多少年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由于教材方面的影响,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导致学生不感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知识的学习过程,缺少了生活的气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数学走进生活,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生活 学习 数学 方法
记得我以前做过这样的一个调查:你认为最枯燥的学科是什么?你认为最难学的学科呢?你认为最令你头痛的学科是什么?令你最讨厌的学科是什么?答案普遍都是数学。为什么数学在学生的眼中,总像是一座不可翻越的山,不可跨越的河呢?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一针见血地分析道:“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针对此种现象,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就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应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数学教学的思想。提出要学习有用数学的理论。《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实用性,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在小学阶段,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中我们力求联系生活进行教学,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我从中悟到、总结出八种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方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源于生活,也必须根植于生活。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数学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出发来学习和掌握数学。如:我在教学体积单位时,讲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时,先让学生伸出食指,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第一个指节大小;然后拿出一个粉笔盒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有如粉笔盒大小;那么1立方米这个空间概念又有多大呢?我让全班学生每8人为一学习小组,每组发三根米尺,让学生用米尺在墙角围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体。于是学生明白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米。为了让学生实际体会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我让学生分组钻进这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身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当学生一个一个都挤进去时,他们既高兴,又惊讶:“原来1立方米的
阜特教研- 57 -
教学实践 2006-11
空间是这么大,能挤进这样多的同学”。如此一来,在同学们既兴奋又惊奇的目光中,我们完成了对1立方米这个体积单位的认识。
现实的生活数学能够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正如陶先生所说:“创造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虽然书已是求知的一种工具,但生活中随处是工具,都是教育。”例如:在教学体积与容积的联系和区别时,我用厚1厘米的木板做了一个长方体木盒,在课堂上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这个木盒的体积是多少?容积是多少?如果木板的厚度不计,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关系?然后把木盒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自已动手去测量,去计算,去比较,去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通过上面的学习后,继续提问:通过你的测量还能知道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一步讨论制造这个木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木板,如果求能装水多少千克,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这样把书上离生活较远的知识变为学生现实的生活化问题,使他们能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有较多的讲、练、议的机会,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积极思考,积极投入,对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进行了锻炼。在讨论交流中,集思广益,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了新知识,并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同时也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意识。
二、捕捉生活素材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特别应善于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为让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如:我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这节课时,将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先收集一下本班同学住宅情况。上课时,提出问题:“如果我要知道,住平屋的有几人,住两层楼的有几人,住三层楼的有几人,要怎么整理呢?”有的说,住平屋的同学举手,住两层楼的同学再举手??,数一数每种情况各有几人;有的说来分组,住平屋的同学排成一组,住两层楼的同学排成一组??,再数一数各有几人。这时学生已初步理解数据整理的一些方法,对学习内容也产生了兴趣。老师再提出新问题:“如何统计在一定的时间里公路上通过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这时学生感觉到刚才的方法已经不行,用什么呢?这样把学习内容生活化、游戏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是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了学习的快乐,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就带着学生到校外大桥路口,让学生在5分钟内数出来往的小轿车、大货车、摩托车的数量;再回到教室分组整理出收集数据的最佳方法。这样既实际了解收集数据的全过程,又让学生感到有趣实用,切身体会到生活与数学“同在”的道理。这样把学习内容生活化、游戏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是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了学习的快乐,培养了学习
- 58 -阜特教研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用教育创新的理念转化后进生(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