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 教学实践
数学的兴趣。
三、再现生活情景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若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真有趣,学习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如:我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和计算”时,就把教室模拟成一个超市,并到学校小卖部借得一些实物,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再现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开展活动。如买一包饼干1元6角,给你2元,你如何找钱?让学生说出2元等于多少角,1元6角又等于多少角?应找回多少角的道理。通过多种类似场面的出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元、角、分的计算。整节课学生兴趣极浓,专注之致,发言积极,表现欲强。切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回归生活空间
毛泽东同志说过:“书读多了,不会运用等于没学。”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空间中感知。如: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就让学生到篮球场,量篮球场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让学生量乒乓球台算面积、量国旗算面积。又如我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就先让学生到操场量教师先画好的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算出它的面积。然后告诉学生100个这么大的正方形就是1公顷。再让学生讨论1公顷应该等于多少平方米?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正方形?然后让学生用测绳量出100米的边长来,让大家体会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学校,最后请学生估算一下我们学校大约占地多少公顷。在同学生激烈的争论声中结束了这堂课。再如学习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爸爸妈妈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水费(电费)是多少;学习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多少本息;再如学习完“比例尺”一节的知识后,让学生绘制“我给未来的校园设计平面图”、“我给生活小区设计平面图”等等,其对图表内容的丰富和社会关注程度令人感叹!这样的教学安排,把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中弥补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地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态。我想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在教室内闭门造车所远远达不到的。
五、演示生活场面
一些深奥、难懂的数学语言,常常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有如听天书一般。而教师也往往费尽唇舌,口干舌燥的解释、举例。此时,若把这些数学语言用一些鲜活的生活场面展示出来;不仅生动真实,而且费时不多,很容易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阜特教研- 59 -
教学实践 2006-11
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先让一个学生上台从教室门走到对面墙壁,让学生了解一个物体运动。再让两个学生从门和墙壁相对而行,可同时走,可不同时走,中间相遇,让学生了解两个物体,同时、相向、相遇等数学语言;并说出求路程的方法:甲走路程+乙走路程=总路程。给出甲乙速度和同行时间,让学生列出算式,再由算式中简算推导相遇问题的公式。再让学生演示背向而行、先行与后行、相遇与不相遇等等。整节课在学生的演示和讨论中进行,积极而且热烈,在情趣与理趣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六、移植生活片断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这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产生矛盾。在抽象的数学面前学生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产生恐惧感,甚至厌恶学习数学。为了消除学生此种心理,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移植一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片断,引导学生探索、思考、交流,从而切实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如我在复习“复合应用题”时,讲中间问题与应用题“步数”的关系。我就应用著名的刘德武老师发明的“饺子”法,移植这学生熟悉的生活片断为原型来突破难点。提问:同学们包过饺子吗?你最喜欢吃什么饺子?包饺子需要哪些原料?(皮和馅)如果皮和馅都有了,就可以直接包饺子了。这就象数学中的一步应用题。再问如果只有馅没有皮你能直接包饺子吗?(不能)那我们就得分两步做,先用水和面粉擀皮,然后再用擀好的皮和馅来包饺子。这就像数学中的两步应用题,这时的皮就是中间问题,要先做出来。第三次再问,如果馅也没有呢?那就还要用肉和韭菜和好馅才能包。这就又出现了一个中间问题,这就是三步应用题。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学生学起来趣味盎然。
七、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有用数学”大概就由此得出。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后,在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学习了“圆的基础知识”,可请学生解释车轮为什么不能做方形、三角形、圆形,而要做成圆形呢?又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问学生为什么电杆支架、自行车等等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呢?再如学习了“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后,请学生计算如果给教室铺地砖,需要买多少块地砖,这样学以致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事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学习完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我把学生带到学校的一块准备种植花草的正方形花坛边,请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种植方案,一半种草,一半种花,应该怎样种植最
- 60 -阜特教研
2006-11 教学实践
好看?方案越多越好,我们将选出一个最佳方案提交给学校。显然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而且内容源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种美化校园的激情驱使着他们投入了绘制活动,学生要充分地想象和创造,并且在“绘制”图案的过程中推陈出新,内动和外动有机地结合,创造的欲望逐步地高涨,让学生充分享受“创造”的乐趣,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事实证明,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会使学生越来越聪明,学生的创造欲望越来越强烈。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新时代学生”,应该“用活书”,“活用书”,“书用活”,让他们自己拿钥匙打开智慧的大门。
八、体验生活现象
在单元结束或学期结束时,学生对整个单元、整节知识、整册知识掌握得怎样?如何进行综合训练?这历来是教师头痛的问题。大多的方法就是出卷子考学生。而这样学生都很害怕.久而久之,必然生厌。如果教师在此时联系生活,带学生走进生活,用一些生活中的现象,用学生心中的理想来联系数学知识,进行训练,既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终身受用的数学。如:我在教学完“土地面积”这一节知识后,就联系生活,出了一个题:如果你是一个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总经理,现在你想要买到一块好地,参加竞标,你应该怎么办?请你订出一个计划。同学们一听当老总,个个踊跃,积极发言,有的说要先了解土地面积;有的说要先了解每公顷值多少钱?有的说应先了解市场环境、地理位置等等。最后一致归纳为三方面:1、了解土地面积。这一条应该运用所学的知识,算出土地面积。2、了解市常搞清这土地的价值,估算出每公顷多少钱?一共多少钱?3、参照自身实际,拿出投标价。这样设计在学生的脑海里造成强烈兴趣,教师自然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综合运用知识,既使已获得的知识记得牢固,理解透彻、运用灵活;更重要的是学生再一次体验到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而学好数学将来才能更好的生活的道理。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使学生切实学到终身受用的、有用的数学。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教学,让学生心灵开放》严育洪编著
2、《新课程核心理念学科例解〃小学数学》朱红伟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 3、《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郑强主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丛书开明出版社
阜特教研- 61 -
教学实践 2006-11
聋校数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杨 芳
主题: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具创新、探索意识的新世纪人才,是我们聋校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现代教育论的思想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教”就应转移到学生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创新教育是关键。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数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那么,在聋校数学教学中,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具创新、探索意识的新世纪人才,就成为我们聋校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营造自立学习氛围,提供创新的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快乐等与知觉联系起来的温和、愉悦、宽松的情绪,对认知具有组织作用。创设一种宽松、和谐、自主的教学环境,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迸发创新的火花。要创设这样的环境,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爱”学生,教学时要采用和蔼可亲的语言(口语和手语),如“谁来帮帮他”、“讲得好、说得不错、棒极了”等语言来调动情感,建立师生互敬互爱的和谐氛围;其次,要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引导学生去猜想,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错想的表现;让学生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和不守纪律,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要注意宽容引导。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我首先让学生尝试操作:“同学们动动手,将手中圆柱的侧面相办法展开,看看成了个什么图形?”我随之下去巡视,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按照书上的方法沿着圆柱的一条直线展开,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对这几个同学,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们不迷信书本,敢于自己创新的精神,同时鼓励全班同学积极开拓、大胆创新。刚表扬完,一位同学就站了起来说:“老师,我展开的怎么是一个正方形呢?”我随势提问:“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好,那什么样的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才能得到正方形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已非常活泼,积极讨论、纷纷举手,把学习活动推向了又一个高潮。最后,殊途同归:圆柱的侧面积都等
- 62 -阜特教研
2006-11 教学实践
于底面周长乘以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气氛宽松活泼,主体性强,发展了创新的兴趣,为以后的创新铺好了路。 二、树立创新意识,着眼创新培养
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聋校教师都忽略了知识、技能以外的各种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探索意识和创造精神,造成聋生“高分低能”,不能很好地回归主流的不良后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光要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学生素质能力,着眼于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让聋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结果是不是唯一的、能否找出新的方法和手段,能否有更简便、快捷、方便的途径。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恰好可以围成一个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后改围成一个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应是多少厘米?”大部分学生都按一般的方法去做的:(8*4- 6 * 2) / 2= 10(厘米)。这种方法是正确的,老师首先要给予肯定,但从培养创新意识、拓宽解题思路的角度出发,还可以引导出更妙更好的办法。这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去思考,还可以怎么去解答?通过学生激烈的思考、讨论,学生中又出现了三种解法:( 1)8 * 4 / 2- 6= 10(厘米);(2)8* 2- 6=10(厘米);(3)8+(8- 6)= 10(厘米)。这三种方法解题思路巧妙,应用了长方形、正方形对边相等的特性,具有“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解题思路不要给学生限制死了,应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多触角多方位地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求异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论的思想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教就应转移到学生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只有学生主动地学习了,才能使教学落到实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发展。在教“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我首先发给学生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空心长方体,让学生动手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去测量这个长方体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从而测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在观察中发现,多数学生用小正方体一层铺满后再铺第二层,铺完后,再数出个数有24个,而每个单位休积是1立方厘米,所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有位同学摆得特别快,他说:“我只摆了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就可以算出个数,用4*3*2= 24(个),即长方体
阜特教研- 63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用教育创新的理念转化后进生(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