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依据: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新知;培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并体会直线的方程就是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x,y)满足的关系式,从而掌握根据条件求直线方程的方法。 四,教学概念设计
老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要确定一条直线的位置,需要一个点和这条直线的倾斜角。
【引例】那么现在假设直线l经过点P0(x0,y0),且斜率为k,那么若P(x,y)为直线l上任一点(其中x≠x0),请建立x,y, x0,y0及k之间的关系。(由学生自主根据斜率公式写出,教师适当点拨基础较差的学生)
解:由直线上两点的斜率公式,当x≠x0时,有
即y – y0 = k (x – x0) (1)
【问题1】过点P0(x0,y0),斜率是k的直线l上的点,其坐标都满足方程(1)吗?(学生验证,教师引导)
【答】:满足。
【问题2】坐标满足方程(1)的点都在经过P0(x0,y0),斜率为k的直线l上吗?(学生验证,教师引导)
【答】:若点P1(x1,y1)的坐标x1,y1满足方程(1),即y – y1 = k (x – x1) ,
若x=x1,则y=y1,说明P1与P0重合,于是可得点P1在直线l上;
若x≠x1,则k?y1?y0,说明过点P1与P0的直线斜率为k,于是可得点P
x1?x0过点P0(x0,y0),斜率为k的直线上。
老师:经过前面的探究,我们可以知道y – y0 = k (x – x0)由直线上的一点及其斜
26 / 33
率确定,我们把方程y – y0 = k (x – x0)叫做直线点斜式方程,简称点斜式。下面我们来看看思考:
【思考1】x轴所在直线的方程是什么?y轴所在直线的方程是什么? 【答】:y=0;x=0
【思考2】经过点P0(x0,y0)且平行于x轴(即垂直于y轴)的直线方程是什么?经过点P0(x0,y0)且平行于y轴(即垂直于x轴)的直线方程是什么?(如图3.2-2,3.2-3)
l
P l P
图3.2-3 图3.2-2
【答】:由图3.2-2知,直线l倾斜角为0°,即k=0,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y – y0 = 0或y=y0;
由图3.2-3知,直线l倾斜角为90°,斜率k不存在,则不能用点斜式方程表示直线l的方程,因为这时直线l上的每一点横坐标都等于x0,所以方程为x-x0 =0或x=x0
概念应用【例1】直线l经过点P(-2,3),且斜率为α=45°求直线l的点斜式方程。 解:直线l经过点P(-2,3),斜率k=tan45°=1,代入点斜式方程得y-3=x+2,则方程y-3=x+2即为所求。
老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特殊的点斜式方程:(由学生探究,教师指导) 假设若直线l的斜率为k,且与y轴的交点为(0,b),代入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得 y-b=k(x-0) 即y=kx+b; (2)
我们把直线l与y轴交点(0,b)的纵坐标b叫做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方程(2)由直线的斜率k与它在y轴上的截距b就确定,所以方程(2)叫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思考3】观察方程y=kx+b,它的形式具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及时给与评价) 【答】我们发现,左端y的系数恒为1,右端x的系数k和常数项b均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k直线l的斜率,b为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
【思考3】直线y=kx+b在x轴上的截距是什么?(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及时给与评价) 【答】若x?byb?,则直线y=kx+b在x轴上的截距为x? kkk 4.1.2 圆的一般方程
一、 地位与作用,并分析确定其教学重点、难点。
(1)地位:《圆的一般方程》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27 / 33
作用:①巩固和深化旧知识②为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圆锥曲线等内容打下基础③ 本节内容在整个解析几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一般方程与标准方程间的互化,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方程中的系数D、E、F.
难点:对圆的一般方程的认识、掌握和运用 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及其依据。(18分) 答题要点及评分标准: (1) 知识与技能方面:
① 掌握圆的一般方程及一般方程的特点
② 能将圆的一般方程化成圆的标准方程,进而求圆心和半径 ③能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条件求出圆的方程
依据: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圆的一般方程是学生必须掌握了曲线方程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在学习过圆的标准方程之后进行研究的,所以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 过程与方法方面
① 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②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强待定系数法的应用
依据:由于学生学习解析几何的时间还不长,学习程度较浅,且对代数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困难。另外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有待加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①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意识 ② 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探究问题的精神
③ 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依据: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引导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发现美,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设计课堂教学引入部分的教学片断,并说明设计意图。 ①说出圆心为(a,b),半径为r的圆的标准方程.
②学生练习:将以C(a,b)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展开并整理得x2+y2-2ax-2by+a2+b2-r2=0.
③指出:如果D=-2a,E=-2b,F=a2+b2-r2,得到方程x2+y2+Dx+Ey+F=0,这说明圆的方程还可以表示成另外一种非标准方程形式.
④能不能说方程x2+y2+Dx+Ey+F=0所表示的曲线一定是圆呢?这就是我们本堂课的内容 设计意图:①通过复习旧知识,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景,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知识;②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③问题探究法的能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思考的能力。 四、说明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步骤。 (1)概念的引入:把标准形式展开,
22①把式子x2+y2+Dx+Ey+F=0配方得 (x?D)2?(y?E)2?D?E?4F
224②(x-a)2+(y-b)2=r2中,r>0时表示圆,r=0时表示点(a,b),r<0时不表示任何图形.
28 / 33
22③(x?D)2?(y?E)2?D?E?4F
224E(ⅰ)当D2+E2-4F=0时,方程有实数解x??D;y??E,它表示一个点(?D,?);
2222(ⅱ) 当D2+E2-4F<0时,方程没有实数解,因而它不表示任何图形
(ⅲ) 当D2+E2-4F>0时,表示以(- ,- )为圆心, 为半径的圆,x2+y2+Dx+Ey+F=0叫做圆的一般方程。
22
综上,方程x+y+Dx+Ey+F=0表示的曲线不一定是一个圆。 只有当D2?E2?4F?0,是方程x+y+Dx+Ey+F=0表示的曲线才是一个圆,此时我们
2
2
称x+y+Dx+Ey+F=0为圆的一般方程。注意:当我们说圆的一般方程是不能漏掉条件22
D2?E2?4F?0
(2)概念的明确:当D2+E2-4F>0时,表示以(- ,- )为圆心, 为半径的圆,x2+y2+Dx+Ey+F=0叫做圆的一般方程
(3)概念的应用:求过三点O(0,0)、M1(1,1)、M2(4,2)的圆的方程,并求圆的半径长和圆心坐标.
设所求圆的方程为x2+y2+Dx+Ey+F=0,由O、M1、M2在圆上,则有
解得D=-8,E=6,F=0,故所求圆的方程为x2+y2-8x+6y=0,即(x-4)2+(y+3)2=52.所以圆心坐标为(4,-3),半径为5.
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 地位与作用,并分析确定其教学重点、难点。 (1)地位:《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作用:①巩固和深化旧知识②为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圆锥曲线等内容打下基础③本节内容在整个解析几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难点:用解析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及其依据。(18分) 答题要点及评分标准: (4) 知识与技能方面:
③ 能根据改定直线,圆的方程,掌握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两种方法,几
何法和解析法;
④ 能综合应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依据:学生已学会利用平面几何知识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但我们还要从直线与圆的方程研究问题即解析法。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的“数”的关系,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5) 过程与方法方面
② 经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形结合与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意
识;
③ 经历探索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使学生参与数学实践
29 / 33
依据:新课标标准的要求是能根据直线与圆的方程判断其位置关系,体会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感受“形”与“数”的对立和统一;初步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研究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6)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④ 让学生参与用解析法探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解析法
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优越性。
⑤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合作勇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主动
学习的良好习惯。
依据: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但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解题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有待加强。
三、设计课堂教学引入部分的教学片断,并说明设计意图。 ①早晨的日出非常美丽,如果我们把海平面看成一条直线,而把太阳抽象成一个运动着的圆,观察太阳缓缓升起的这样一个过程,你能想象到什么几何知识呢?没错,日出升起的过程可以体现直线与圆的三种特殊位置关系,你发现了吗? 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________,有两个公共点; (2)直线与圆________,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与圆________,没有公共点. ③几何判定法:
设r为圆的半径,d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1)d>r?圆与直线________;(2)d=r?圆与直线________; (3)d 设计意图:①通过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景,复习旧知识,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知识;②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③从富有启发性的生活情境出发,有利发展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说明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步骤。 30 / 33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教案(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