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 随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无规范动作要求,但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 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 小练习:音高听辨:用几组音距效远的两音组成听辨。 二、新课学习:
1、 欣赏歌曲《阳光下的孩子》,
1) 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情绪是“高兴”还是“悲伤” 2) 复听时,提示学生用轻声合着节奏拍手。 2、 欣赏歌曲《夏天的阳光》
1) 完整地聆听全曲,选择动作为“走路?跳舞?” 2) 复听时,提示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作伴奏。
2、 教师范唱歌曲《乃哟乃》;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
3、 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 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 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乃哟乃》。动作创编(要求自创与教师的民族舞动引导相结合)按句创编;然后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歌表演进行表演; 三、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快乐的罗嗦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富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乐曲,曲调简朴、短小精悍,旋律优美、流畅,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感觉,展现了彝族人民载歌载舞的话了场面。 【教学内容】
1. 听:《快乐的罗嗦》 2. 动:《快乐的罗嗦》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安静聆听乐曲《快乐的罗嗦》,感受到乐曲所表现的情绪。初步养成听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2.通过集体舞表演让学生从音乐活动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快乐的罗嗦》了解彝族风格。 【教学难点】
学习集体舞《快乐的罗嗦》。 【教学过程】 常规
1.音阶练习 1 2 3 4 5 6 7 1|1 7 6 5 4 3 2 1|| 2.练声 (1)3/4 5 3 1 | 5 3 1 || mi mi mi ma ma ma (2)4/4 1 2 3 4 5 - | 5 4 3 2 1 -|| mi ya mi ya 一、欣赏《快乐的罗嗦》
1.导入
师:你们真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彝家娃娃!彝族的风格文化多姿多彩,彝族的歌舞美妙动人。听,那边的山寨里又传来了什么音乐?
2.感受
播放乐曲《快乐的罗嗦》,进行整体听赏。
3.交流感受,表现乐曲 师:你好像听到了什么? 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乐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让学生采用相应的手段(如:色彩、肢体语言、表情等)表现乐曲欢快的情绪变化,并随着乐曲表演。 二、表演《快乐的罗嗦》
师:今天是彝族的火把节,我们一起去参加火把节的篝火舞会吧! 1.学习基本动作,感受彝族摆手舞的舞蹈风格 2.教师示范碎步摆手动作 3. 引导幼儿观察的基础上学跳。
师:在出发前,我们先学一个彝族的舞步,你们仔细看我手、脚的动作是怎么样的。 4.学跳单圈集体舞,引导幼儿根据情节提示创编动作。
师:我们就跳着这个好看的动作上路吧,赶路时注意安全,不走到马路中间去,也不要碰到旁边的小朋友。
5.学习A段,创编“看、寻找、擦汗”等动作
师:我们看一看、找一找到了吗?身体和手的动作可以怎么样?怎样才可以看到更远的地方?
师:我看到你们都走的满头大汗了,快擦擦汗吧。
师:我们用动作来告诉朋友还没到呢。你们看(教师示范)这样就更象彝族的动作了。 师:(出示篝火)你们看篝火!到了,你们高兴吗?高兴时你们会怎样?我们用动作来告诉对面的朋友吧。
6.学习B段围篝火跳舞的动作,引导幼儿动作整齐,弓箭步到位。
师:好朋友,准备好。让我们围着篝火跳舞吧。走一走,拍拍手。(教师边念口令边带领幼儿跟做)
7.完整舞蹈,教师用语言提示幼儿动作。引导幼儿用夸张的动作、激昂的叫声,表现舞蹈奔放的情绪。
师:彝族小朋友跳舞时还喜欢发出好听的声音。(教师示范)你们学一学。 三、总结
同学们,今天的课让我们走近了彝族,更走近了彝族的音乐文化,相信那炙热豪放的音乐语言深深地打动了你我,今后我们还要利用各种机会,更多的探究民族音乐文化的渊源,把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五、板书设计
《快乐的罗嗦》 六、教学反思
学生欣赏音乐很多老师是通过讲解来引导的。在上欣赏《快乐的罗嗦》一课时,我想,能否用更好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呢?
自从器乐进课堂后,我尝试着让学生运用口风琴进行欣赏教学,看是否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当学生欣赏了一首乐曲,对主旋律有了模糊的印象后,如能让学生演奏乐曲的片段或主题,将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在学生欣赏彝族舞曲《快乐的罗嗦》时,对主题音乐55 3 55 3 35 51 3 32 ??这一段让学生试着演奏一下,全体学生分四次轮流演奏,这时,学生不仅是音乐的欣赏者,同时也是一名演奏员,直接参与作品的演奏,让学生直接感受自己吹奏主题音乐的音响效果;四次的轮流演奏很快让学生感受乐曲所要表现的主题——快乐,这对培养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兴趣起着积极的作用。
乃哟乃
教材分析:
《乃哟乃》是一首湖南土家族风格的歌曲,表现了土家族小朋友幸福快乐的生活。所用的音只有三个(do、mi、sol),但其构成的旋律却极富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给人以奇特、质朴、清新之感,是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热爱祖国的理想教材。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唱土家族民歌《乃哟乃》,通过听、跳、唱、辨、奏等音乐活动让学生记住歌曲的主干音,记住歌词,并能充分理解、表现歌曲。
2、 能用碗筷与老师合作演奏歌曲《乃哟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结合音乐让学生了解土家族风情,在学唱歌曲中体验并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感受、理解、唱会土家族歌曲《乃哟乃》。QQ:370675628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碗、筷 教学过程:
一、 初步感受歌曲、了解土家风情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是哪个吗? 学生:春节
教师:中国有个少数民族,他们也有一个像咱们过年一样热闹的节日中“社巴节”,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他们在这个节日里都做了些什么?(播放《乃哟乃》歌曲,同时屏幕上展示土家族风情图片及社巴节跳摆手舞的热闹场景图片。)
教师:谁听见或看见土宾人在自己的节日里是怎样庆祝的? 学生:唱歌、跳舞。
教师:刚刚我们看到的就是土家族社巴节里最好玩的摆手舞,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二、 学、认、记歌曲主干音“sol、mi、do”
教师:看同学们脸上的笑容就知道跳摆手舞是件快乐的事。土家族的摆手舞好玩,歌曲也非常特别。我们刚刚听到的这首歌就是一首有名的土家族儿童歌曲,歌名叫《乃哟乃》。“乃哟乃”,多奇怪的名字呀!你想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想!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人音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精品教案(2015年最新修订完整版本)(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