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神病没有改善或者完全治愈的可能 (×)2.对于精神病人应该敬而远之,不跟他们交流 (×) 多选题
1.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有( )
A.思维障碍 B.缺乏自知力 C.妄想 D.幻觉 答案:ABCD
2.妄想是一种错误的信念、推理和判断包括( ) A.被害妄想 B.关系妄想 C.夸大妄想 D.幻觉 答案:ABC
3应如何正确地治疗精神病?( )
A.一般以心理治疗为主 B.以药物治疗为主 C.重症者应住院治疗 D.治疗应及时得当 答案:BCD
4.影响精神病治疗的因素有( ) A治疗及时得当 B.坚持治疗
C.减少不良精神刺激 D.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 答案:ABCD
5.下列哪些做法有益于精神病的恢复?( )
A.放慢生活节奏 B.坚持让个体起床或出门做事 C.鼓励个体协助做些简单的家务 D.尽可能多地替个体做事 答案:AC
第十章 助人者的基本沟通技能
一、关注——积极地与当事人同在
单选题
1.我们应采取什么姿势来向求助者表达“我同你在一起,你随时能得到我的帮助”? A.侧身 B.背对 C.正对 D.斜对 答案:D
2.当朋友住院了,即便不可能进行交流,你只要陪伴着他,他也会感到很欣慰这是我们表达对他的( )
A.倾听 B.关注 C.接纳 D.理解 答案:B
3.开放的姿势最能给求助者传递什么信号?( )
A.乐观的态度 B.自然放松的态度 C.不情愿的态度 D.开放接纳的态度 答案:D
4.关注是助人者的什么能力?( )
A.是能够与其求助者同在的能力 B.是助人者攫取和理解求助者的能力 C.是接纳与支持求助者的能力 D.是传达对求助者的理解的能力 答案:A
5.以下哪种行为有助于你真诚地帮助他人的质量?( ) A.表情严肃认真 B.双手交叉
C.身体向后倾 D.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
46
答案:D 判断题
1.理解自己的躯体反应是有效的非言语沟通的第一步 (√) 2.与人交流的时候,身体往后仰可能表示“我对你所说的话有兴趣” (×) 3.当与求助者交流时,双脚交迭表示你不愿关心求助者 (×) 4.面对求助者时,我们应让自己显得轻松自如,因为这样才使求助者也处于轻松状态 (√) 5.当你跟别人交流时,双方都将身体向对方倾斜,自然而然的表现出关心 (√) 多选题
1. 微观技能包括哪些?( )
A.以投入的方式面对当事人 B.开放的姿势 C.适当前倾 D.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 E. 放松 答案:ABCDE
二、积极倾听——开启心灵之门
单选题
1.倾听是助人者的什么能力?( )
A.是能够与其求助者同在的能力 B.是助人者攫取和理解求助者的能力 C.是接纳与支持求助者的能力 D.是传达对求助者的理解的能力 答案:B
2.以下哪种行为不属于“行为上的专注倾听”( )
A.开放而微微前倾的身体姿势 B.蕴含温暖与支持的视线接触 C.表示鼓励与专注的点头动作 D.垂直角度的谈话座位 答案:D
3.“心理上的专注倾听”是指?( )
A.开放而微微前倾的身体姿势 B.表示鼓励与专注的点头动作 C.即要理解言语中说出来的意思,也要理解未表达出来的隐含意义 D.蕴含温暖与支持的视线接触 答案:C
4.罗杰斯曾强调尊重是?( )
A.无条件的 B.部分的接纳 C.有条件的 D.取决于求助者的行为 答案:A
5.以下哪种问题不属于倾听过程中要经常对自己提问的?( )
A.求助者表述的核心信息是什么 B.我对这位求助者的态度如何 C.求助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D.求助者想让我理解的东西是什么 答案:B 判断题
1.倾听有助于谈话双方理清思路、坦诚相对 (√) 2.心理上的专注倾听是指要采取“积极参与“的态度 (√) 3.倾听的过程一定要做到接纳对方、关心对方 (√) 4.倾听的目的在于使当事人愿意畅所欲言并产生一种“被理解、被接纳”的感觉 (√) 多选题
1.良好的倾听技巧有助于( )
A.有助于求助者更好地宣泄自己的情绪
47
B.有助于安抚求助者紧张与害怕的情绪
C.有助于助人者与求助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D.有助于准确而全面地了解求助者 答案:ABCD
2.真正的倾听要做到哪两个层面( )
A.行为上的专注倾听 B.躯体上的专注倾听 C.心理上的专注倾听 D.精神上的专注倾听 答案:AC
3.倾听的效应源于自我开放(袒露自己),自我开放会使说话人产生哪两种心理反应( ) A.洞察自己 B.自我接纳 C.情绪宣泄 D.心理解脱 答案:AD
三、共情——走入心灵世界
单选题
1.共情是助人者的什么能力?( )
A.是能够与其求助者同在的能力 B.是助人者攫取和理解求助者的能力 C.是接纳与支持求助者的能力 D.是传达对求助者的理解的能力 答案:D
2.下列哪种不属于共情表达的技术?( )
A.言语鼓励 B.重复关键字 C.简单的判断与评价 D.非言语表达 答案:C
3.“转换角度”去共情,就是要?( )
A.设身处地 B.投入倾听 C.行动反应 D.反馈信息 答案:A
4.不属于共情反应的注意事项是?( )
A.做到进得去出得来 B.给予保证与直接指导
C.应因人而异,适时适度 D.注意文化背景和求助者的特点 答案:B
5.感受当事人的私人世界,就好像那是你自己的世界一样,但又绝未失去“好像”这一品质指的是( )
A倾听 B共情 C交流 D同情 答案:B 判断题
1.共情即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 (√) 2.共情的表达可以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来表达 (√) 3.共情作为一种能力时,是指助人者能够站在求助者的立场上去深入体验、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 (×) 4.共情就是让你完全变成他来体会他的感受 (×) 多选题
1.助人者应避免哪些常见共情反应错误? ( )
A.空洞的说教 B.妄下保证
C.贴标签 D.直接指导和引导
48
答案:ABCD
2.共情的表达方式有( )
A言语激励 B重复关键字词或语句 C概括性重复 D非言语表达 答案ABCD
四、探问——深度的内心表露
单选题
1.以下属于隐含式问句的是:( )
A.“能说说你当时的具体感受么?” B.“我大致能够理解你的感受” C.“想必你对此有很多想法” D.“还记得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么?” 答案:C
2.为帮助当事人探索和表达无意识或部分能意识到的想法和感受,一般采用:( ) A.祈使式问句 B.隐含式问句 C.投射式问句 D.封闭式问句 答案:C
3.助人者对当事人的某些想法或体验感到好奇,想进一步了解却又不好强迫当事人回答时,一般采用:( )
A.祈使式问句 B.隐含式问句 C.投射式问句 D.封闭式问句 答案:B
4.对当事人已经提及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和证实,多采用( )
A.祈使式问句 B.隐含式问句 C.投射式问句 D.封闭式问句 答案:D
5.下列问句中,一个有经验的助人者最可能采用的是:( )
A.“你怎么会??” B.“你为什么??” C.“你??的原因何在” D.“能说说??的理由吗” 答案:D
6.探问中能够增加当事人谈话主动性的方法是:( )
A.引导当事人自我探问 B.尽可能多地发问 C.多使用封闭式提问 D.使用具体化技术 答案:A
7.某甲平时一贯活跃,最近却异常沉默有同学问他怎么了,答曰“郁闷”此时采用下面何种回应,较可能对其有所帮助?( )
A.“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可以和我说说吗?” B.“我现在也郁闷着呢,上星期我??”
C.“你可以看看情绪管理方面的书,比如??”
D.“想开点嘛,人活着最重要是开心你饿不饿,我给你泡碗面” 答案A
8.要求当事人就有关的问题、想法、感受、给予详细的说明,采用( ) A.祈使式问句 B.开放式问句 C.投射式问句 D.封闭式问句 答案B 判断题
1.探问应建立在积极倾听的前提下 (√) 2.探问时应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 3.隐含式问句通常以某种假设开始 (×)
49
4.探问中最常用的开放式问句和封闭式问句 (√) 5.开放式问句比封闭式问句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 6.探问的时候可以随便问问题,没有数量限制 (×) 多选题
1.运用探问技巧,助人者可以:( )
A.帮助当事人澄清问题本质 B.帮助当事人解说其内心的本意 C.拓展谈话主题 D.检视自己的反应模式与内心感受 答案:BCD
2.对于“为什么”这种形式的问题,被问者可能会:( )
A.做出详细的解释 B.提高谈话的主动性
C.降低谈话的主动性 D.怀疑对方对自己的观点反对或怀疑 答案:AD
3.常见的探问句式有( )
A.封闭式问句 B.开放式问句 C.祈使式问句 D.投射式问句 答案:AB
五、领悟——获得新的心灵感受
单选题
1.需要助人者运用自己的参照框架思考,并使当事人接受的技术是( ) A.倾听 B.解释 C.澄清 D.具体化 答案:B
2.关于领悟,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包括助人者与当事人双方的领悟 B.助人者必须先于当事人领悟
C.只在认知疗法和精神分析疗法中起作用 D.需要打破当事人原有的不合理认识 答案:C
3.下列语句中,较合理地使用了面质技术的是:( )
A.“你之前说担心自己跟不上,学不下去,但你现在的成绩在全班属于中上,这种担心会不会有些多余?”
B.“你说自己缺乏自信,又说很想交到朋友,这是不是有点矛盾?” C.“你说总感到周围人在议论自己,这怎么可能?” D.“你觉得昨晚的噩梦是不祥之兆,这不科学嘛” 答案: A
4.协助当事人察觉自己在“言与行、言与言、行与行”之间不一致的地方,可采用:( ) A.澄清 B.面质 C.解释 D.探问 答案:B
5.以下不属于面质的功能的是:( )
A.协助当事人探讨自己不愿意面对的某些经历或体验
B.协助当事人了解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资源与局限,使当事人看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C.协助当事人探索自己的潜意识,化解早期经历造成的情结
D.协助当事人看到自己对他人造成的负面影响,增进其自我觉察 答案:C
5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心理知识大比拼 比赛题库2013(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