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一个弱点就是我们往往受到一些微小,但是直接而又确定的东西的诱惑,忘记了那些重大,但是遥远而不确定的目标。 例子
怎么解决?
斯金纳的方法:把未来的目标化为近期目标 程序教学 原理
学生要形成教育者希望的行为模式,这个行为一时作不出来,可以采用连续接近法,通过设计好程序不断强化形成最终行为目标。教育的行为就是设计好教育特定步骤的强化,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行为模式。 内涵
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这些知识项目之间前后衔接,逐渐加深,然后让学生按照由知识项目的顺序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伴随每个知识项目的学习,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使学生最终能够掌握所学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原则
①小的步子 ②积极反应 ③自定步调 ④低的错误率 ⑤及时反馈 程序教学流程
行为塑造技术与强化
所谓塑造,就是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学生达到目标。
连续接近技术:通过不断强化有机体的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来使他逐步形成这种行为。 强化原理与技术
强化类型:正强化vs.负强化
强化的安排:连续强化vs.间歇强化 三、社会学习理论 人物与实验 班杜拉其人 观察学习实验
(二)观察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 1. 榜样与示范
榜样行为的示范方式: (1)行为示范 (2)言语示范 (3)象征性示范 (4)抽象示范 (5)参与性示范
2. 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第三节 学习的认知理论 一、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 二、奥苏伯尔的意义接受理论 三、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 一、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
(一)认知学习观 学习实质
学习者主动地进行加工活动形成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指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组织,并形成一个模式,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别”。 学习结果
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即形成各学科领域的类别编码系统。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类目化(概括化)的过程。学习者通过这种类目化的活动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类目编码系统联系起来,不断形成或发展新的类目编码系统。
新知识学习的环节 知识的获得 知识的转化 对知识的评价 促进学习的条件 知识的呈现方式 学习的内在动机
学习的最佳方式:发现学习
内涵: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 特点:
①发生较早;
②内容是无定论的实际材料; ③过程复杂 优点:
①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技能,培养学生直觉思维。 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 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 ④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
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结构教学观
将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编写教材和设计课程的中心地位。 任何科目都能按照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 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发现法教学模式
指导思想:教师为学生提供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发现规律、获得知识,形成发展认知结构。 模式特点:
①教学是围绕一个问题情境展开,不是围绕一个知识项目展开; ②教学中以学生的“发现”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 ③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 布鲁纳发现教学法教例1
小学数学教学:“商不变的性质” 首先,列出一批例式:
6÷3=2 12÷6=2 20÷10=2 30÷15=2 60÷30=2
180÷90=2 600÷300=2 2400÷1200=2 6000÷3000=2
让学生仔细思考:这些式子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为什么这些式子中,被除数和除数都不相同,而商都是一样的?
然后,以60÷30=2为标准,让学生把它的被除数和除数分别与其他各式的被除数和除数对应比较,看看能发现什么?(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了相同的倍数) 60÷30=2 6÷3=2 60÷30=2 12÷6=2 60÷30=2 20÷10=2 60÷30=2 30÷15=2 60÷30=2 180÷90=2 60÷30=2 600÷300=2 60÷30=2 2400÷1200=2 60÷30=2 6000÷3000=2
最后,由学生自己定出商不变的性质,从而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基本步骤:
①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②让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探究; ③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材料和线索;
④协助学生分析材料和证据,提出可能的假设帮助学生分析、判断; ⑤协助、引导学生审查假设得出的结论。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教师的任务:
①鼓励学生有发现的自信心;
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求知欲; ③帮助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有经验的联系; ④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⑥启发学生进行对比。
“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奥苏贝尔
二、奥苏伯尔的意义接受理论 (一)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相对于机械学习而言)
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建立内在联系,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联系。
所谓非人为性的联系,是指建立的是符合人们所理解的逻辑关系上的联系,而不是一种任意的附加上去的联系。
二、奥苏伯尔的意义接受理论 有意义学习的过程
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即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具体过程:
①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即寻找一个同化点; ②将新知识置入到认知结构的合适位置,并与原有观念建立相应的联系;
③对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精细的分化;
④在新知识与其他相应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观念体系,继而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发展。
有意义学习的结果
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
奥苏贝尔所言的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头脑中已形成的,按层次组织起来的,能使新知识获得意义的概念系统。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 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表征学习: 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二)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 教学原则
逐渐分化原则:学生应该学习包摄性最广、概括水平最高、最一般的观念,然后逐渐学习概括水平较低、较具体的知识,对它加以分化。
整合协调原则:指对认知结构的已有知识重新加以组合,通过类推、分析、比较、综合,明确新旧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使所学知识构成清晰、稳定、整合的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
每门学科的各个单元应按包摄性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每个单元内的知识点之间也最好按逐渐分化的方式编排。
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
内涵:先行组织者是指在教新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知识更抽象、概括和综合,并且能清楚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与新学习任务的联系。
种类:一是说明性组织者,用于对新知识提供一个上位的类属者;二是比较性组织者,是对新旧观念的异同点进行比较。这类组织者在学习者对新知识不完全陌生时使用,目的为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类似的材料。 教学方法 讲解法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 先行组织者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概念 程序:
① 教师:同学们,我们准备学习“平行四边形”概念。我们过去已经学过了“多边形”概念,当多边形的边数是四的时候,则是四边形。今天所学的“平行四边形”与四边形什么关系? ②板书平行四边形定义“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并作图。 ③教师请一位学生作出一个一般的四边形。
④教师要求学生分析平行四边形与四边形相同之处:都是四条边组成的闭合图形;重点要求找出两者的不同点: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相互平行。
教师提出:当四边形具有两组对边平行的性质时,它才是平行四边形,因此,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是上下位关系,平行四边形是四边形的一种,它们关系如下图。当不符合平行四边形特定规定的四边形,暂称为其他的四边形。
讲解式教学的特点
奥苏伯尔的讲解式教学有四个特点:
(1) 要求师生之间有大量的相互作用。虽然以教师先讲为主,在课上始终要求学生作出反应,要抓住学生的注意。
(2) 大量利用例证。虽然强调有意义言语学习,但例证包括图解或图画。 (3) 它是演绎的,最一般的蕴涵的概念最初呈现,然后从中引出特殊的概念。 (4) 它是有序的,材料的呈现有一定步子,这些步子首先是先行组织者。 讲解式教学实例:
九年级自然地理课,内容为五种地形: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
(1)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重新安排学生的座位。使学生能看见黑板,又能彼此看见,以便进行讨论和看到教师的板书。
(2)呈现先行组织者。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地形的定义:“地形是具有共同形状和构成成分的陆地表面。”这是一个抽象的组织者。同时在讲台上呈现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的模型。这是具体模型组织者。 (2)让学生讨论五个模型的异同,同时教师强调这节课的主要目的。
(4)师生共同补充五类地形的具体例子。教师先就高山提问,让学生补充例子。其余两种地形依次进行讨论。要求学生指出各类地形的特征。
(5)最后,对照黑板上的组织者,师生共同小结,进一步对五种地形进行比较,找出五种地形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使知识融会贯通。 三、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 第四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理论背景:
社会背景:科学主义导致对人性尊重的缺乏
心理学背景:行为主义的片面性(幼稚心理学)、精神分析关于人性恶的观点(伤残心理学) 代表人物: 马斯洛、罗杰斯
学习的结果
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有用的人,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学习的过程
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自我挖掘其潜能,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 如何进行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
学习是有意义(是指一种涉及学习者成为完整的人,使个体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学习。) 从做中学
让学生处于一个理解、关爱、和谐的氛围中
关于教学的主要论点 总的原则
尊重学习者,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与需要,相信学习者的能自我教育,发展潜能。 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运用原则:
①强调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的群体讨论中。 ②强调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个别性和独特性。 ③不长时间集中于某一讨论题目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