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4-1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心理学家运用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发展的关键期

关键期的缺失对人类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通常在极端的情况下才难以弥补,对人类大部分心理功能而言,也许用敏感期这样的概念更为合适:各种心理功能,成长与发展的敏感期不同,在敏感期内个体比较容易接受某些刺激的影响,比较容易进行某些形式的学习。

在这个时期以后,这种心理功能产生和发展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只是可能性比较小,形成和发展比较困难。 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1、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既不要超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过深过难的内容强加在学生身上,同时也要注意提供略高于学生发展水平的内容,给予学生一些挑战。 2、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语言符号的作用,与学生充分交流。

3、要重视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适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一、弗洛伊德的观点 S .Freud简介

S.Freud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是奥地利人,在治疗精神病人过程中发现不少病人的病没有机体的根源,却有许多无意识的情感,当他帮助病人认识到这些情感时,病就好转了。在总结治疗经验的基础上,他逐渐形成了关于个性发展的观点。有人将他和马克思、爱因斯坦合称为改变现代思想的三个犹太人。他的学说、治疗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灵世界的理解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1、意识与无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 意识是指人们能直接感知的心理活动。

无意识指在一般情况下不为人觉察到却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心理活动。包括个体的原始冲动、欲望和本能。 2、人格结构

本我(id):由人的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组成,像一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大锅。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

自我(ego):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行事,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

超我(superego):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最高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自我。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

Freud认为,在儿童发展的不同时期,里比多投放集中于身体的不同特定部位。 口唇期(0-1岁) 肛门期(1-3岁)

早期生殖器期(3-6岁) 潜伏期(6-11岁)

青春期(11、13岁开始) (三)对弗洛伊德的简评

强调了儿童的早期经验和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这一理论对开展儿童早期经验、早期教育的研究有极大的影响。

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并描述其各部分内在联系,对心理动力学有启发意义。 对性本能的过分强调有失偏颇之处。

从对病人的诊断分析出发,缺乏实证成果的支持。

第三章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认知——

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及其品质的发展,认知结构的发展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第一节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概况 一、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 (一)小学儿童的生理发展 1、身体外形的变化

小学时期儿童生长发育比较平稳均匀。从青春期以后,生长的速度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存在性别差异 小学儿童头部生长速度减慢,四肢的增长速度依旧;进入青春期后,体格快速增长,出现长臂长腿的不协调现象。

2、体内机能的发育 心脏和血管的变化

肺的变化(12岁前后的第二次?°飞跃?±) 骨骼和肌肉的变化 3、神经系统的发育

脑重量的变化(12岁儿童脑重基本达到成人水平)

脑电波的发展(意味着神经系统在质的方面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逐渐增加 (二 )小学儿童的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1、学习活动增强了小学儿童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2、学习活动增强了小学儿童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 3、学习活动促使小学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不断发展 4、学习活动促进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主导活动是指在儿童各个发展阶段中具有自身质的特点,影响和支配其它活动并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

主导活动理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列昂节夫等提出的。 二、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迅速性 协调性 外露性 可塑性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不仅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而且伴随着心理过程的始终 注意的两个特点: 指向性 集中性 (二)注意的种类

1.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

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三)儿童注意的发展

注意首先是与定向反射相联系的,最初的定向反射是一种无条件反射,后来由无条件的定向反射发展成为条件性的定向反射。

3岁以前儿童的注意基本是无意注意。

3岁之后儿童开始接受学前教育,有意注意就逐步出现了 。 进入小学之后,儿童才开始能够独立地组织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注意还常会带有情绪色彩。 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的特点与教学

一,在教学影响下,儿童的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用。

二,在教学影响下,儿童对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而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在引起儿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重大的作用。

三,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注意经常带有情绪色彩。 教学活动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 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不要由于某种不必要的教具、事物等无关问题,而把儿童的注意引向不必要的方向去。 (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对小学低年级儿童,观察其外显行为,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引导方式、课堂组织。(活动过程的组织合理有效)

(四)注意的特征(品质) 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包括: 继时广度 同时广度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 活动的性质和任务 个体的知识经验 2、注意的稳定性 (1)定义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

包括广义的稳定性和狭义的稳定性。 注意的起伏 注意的分散

(2)影响注意的稳定性的因素 工作目标的明确性 活动方式的多样化 个体的意志品质 3.注意的分配 (1)定义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2)注意分配的条件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形成了动作系统。

4、注意的转移 (1)定义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 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 明确的信号提示

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五)儿童注意品质或特性的发展 1.注意广度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注意范围很窄。

有研究发现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广度不足四个客体; 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注意广度为5~6个客体。

一般成年人的注意广度是7-8个点,而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广度就为6点,也就是说在初中时,注意广度已达到成人。

注意的广度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2.注意稳定性的发展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递增: 2~3岁婴儿能集中注意10分钟左右, 5~7岁15分钟左右, 7~10岁20分钟左右, 10~12岁25分钟左右, 13岁以上30分钟。

影响儿童注意稳定性的因素多种多样 一是概念的难易程度;

二是活动形式的丰富程度; 三是学习内容的新颖程度。 3、注意分配与转移的发展 注意的分配:

随着学习活动的深入和知识技能的发展,小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逐渐提高。 中高年级小学生在同一时间里可以把注意分配在几个对象上。 但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比较缓慢。 3、注意分配与转移的发展 注意的转移:

幼儿的注意转移能力差,年龄越小,注意转移越慢。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转移的能力还不强,他们还不善于把注意从一种学习活动转移到另一种学习活动上。 小学中、高年级以后,学生的注意转移能力逐渐地发展起来。小学生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主要取决于对先后两种注意对象的兴趣。 4、儿童注意的培养 1)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 3)丰富教学活动形式

4)培养儿童有意注意的能力 5)激发孩子对活动的兴趣与需要 6)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什么是感觉?

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观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分类: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 (一)视觉

1、基本视觉现象: (1)明度与视亮度

明度取决于物体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视亮度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2)视觉适应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明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暗适应最初7-10分钟内,感觉阈限骤降,感受性骤升;

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明适应进行很快,在5分钟内,明适应全部完成。 明适应和暗适应研究的实践意义 (3)视觉缺陷 包括色弱和色盲

色弱者在刺激光较弱时几乎分辨不出任何颜色。在男人中占6%。 色盲分为全色盲和局部色盲

全色盲者只能看到灰色或白色,丧失对颜色的感受性。局部色盲者分为红绿色盲和黄蓝色盲。 (4)视敏度

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医学上称之为视力。 最小间隔视敏度是视觉系统区别物体间最小间隔的能力。 医院常用E型视标和蓝道环(C)来测量最小间隔视敏度。 (5)视觉后像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的现象。 正后像和负后像

后像品质与刺激物相同的,叫正后像,相反的,叫负后像。 颜色视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 (6)闪光融合

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的现象。 2、小学儿童视觉的发展

(1)小学儿童视敏度的发展趋势 第一,10岁前儿童视敏度不断提高。

第二,10岁时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的范围最大,远近物体都能看清。 第三,1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视力逐渐下降。 (2)儿童颜色视觉的发展:

第一,颜色的辨别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并表现出初步的颜色偏好。

第二,小学儿童的颜色视觉表现出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的颜色视觉能力一般高一些;男女生对颜色有不同的偏好。 (二)听觉

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16?a20000赫兹。

(低于16赫兹的振动叫次声,高于20000赫兹的振动叫超声波。)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2)在线全文阅读。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jiaoyu/96602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