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流畅性训练:如在一定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满足一定要求的观念、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答案。 表达流畅性训练:如按照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意要求,用尽可能多的词汇造出一个句子。 (2)变通性训练
物体功能变通性训练:如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列出砖块、杯子、回形针等物体尽可能多的功能或用途。 遥远联系变通性训练:如训练学生能在意义相差甚远,表面看似不存在联系的事物间建立新联系。 问题解决变通性训练:如要求学生解决一系列问题,而其中每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运用不同的策略 (3)独特性训练
命题独特性训练:如要求学生对所给的故事情节给出一个恰当的又富有新意的题目,并且越新颖越好。 后果推测独特性训练:如列出一些事情,让学生独特性地想象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故事结尾独特性训练:如给出一些故事或寓言,缺少结尾,要求学生以独特性的结尾完成这些故事或寓言 问题解决独创性训练:要求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尽可能用独特的方法去解决。
第四章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一、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多样化的活动丰富了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 学习活动 交往生活
劳动、体育活动
2、小学儿童的情感进一步分化
相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小学儿童的情感分化逐渐精细、准确。 新生儿:兴奋 —— 抑制
3、小学儿童的情感表现手段更为丰富 儿童对声音表情的认知发展情况:
以高兴、惊讶、恐惧、愤怒、厌恶、轻蔑等六种感情诵读“你这个小家伙真淘气”。 结果发现,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儿童声音表情的认知发展进入了正常辨认阶段。 (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深刻性是指情绪情感产生的原因所涉及的本质程度。
1、对儿童恐惧的研究证明
学前儿童的恐惧主要涉及个人安全和对动物的恐惧 。
小学生更多的是来自学校的恐惧,如怕学业不佳、考试成绩不好,怕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怕遭到同学的讥笑等等 。
2、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儿童的归因能力不断增加,愤怒的情绪开始逐渐减少,并更加现实化。 表现之一:面对父母因下雨而取消野餐计划的反应。 表现之二:引起愤怒的原因。 表现之三:表达心情的方式。
3、小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渐内化了社会规则和道德标准。 (三)情绪的稳定性不断加强 1、强度——易冲动、爆发快 2、速度——变化快
3、情境性——易受暗示
二、小学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道德感的发展 (二)小学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三)小学儿童美感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道德感的发展 (二)小学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小学儿童学习兴趣的发展趋势:
1、从对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发展到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作业感兴趣; 2、从笼统的泛泛的兴趣,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的分化性兴趣; 3、从对具有事实的兴趣发展到初步探讨抽象和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
4、阅读兴趣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普小读物; 5、从对日常生活的兴趣,逐步扩大和加深到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兴趣。 (三)小学儿童美感的发展
研究发现我国儿童审美发展的特点如下:
1、小学低年级儿童已能很好地欣赏动物塑像,而且与高年级儿童的感受体验十分接近。随年龄的增长美感欣赏能力还会逐渐发展。
2、在音乐美感欣赏上,小学儿童对流行音乐很感兴趣,对民族乐曲接触不多,而且缺乏人生的体验感受,无法引起内心的共鸣。
三、小学儿童积极情感的培养
(一)扩大知识面,提高认识水平 (二)创造情境,加强情感体验 (三)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
(四)升华学生的社会情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羞耻心和自尊心 (一)扩大知识面,提高认识水平
一般而言,对低年级学生,采取讲故事、做游戏过程中容易获得知识,得到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 对中高年级学生而言,以介绍优秀少儿读物为宜,让他在读物中受到健康、向上的启迪。 (二)创造情境,加强情感体验
通过环境设置、角色扮演、气氛组织等实践活动培养小学儿童的情感。
比如:利用电影、电视创设情境。观后再组织评议,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或教师把原剧进行改编,以话剧形式出现,让学生扮演剧中人物,并进入角色。
也可以通过班级活动,如经常举行多样化的班会、少先队中队会活动、兴趣活动等。建立起一个洋溢着积极健康向上气氛的班集体。 (三)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
首先,教师应教会学生善于调节情绪的强度,使他们学会用语词或理智防止或缓和自己不适当情绪的发生; 其次,要鼓励和发挥儿童的自觉性,养成自我检查与调节的习惯; 再次,需要丰富儿童的情感经验。
(四)升华学生的社会情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羞耻心和自尊心
培养同情心,要教育学生同情弱者、尊老爱幼,帮助苦难者,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爱护小动物,防止捉弄残疾人,虐杀小动物。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的途径是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和长处,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要表场,但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成绩,表扬过分,以防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情绪的产生; 同时也要向学生提出期望和更高的要求,鞭策他们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此外,教师要帮助儿童克服消极情感。
小学儿童的消极情感主要有害怕、焦虑、妒忌感、自满和自卑等。 例如怕黑暗、怕老师等。
在生活中,对某些东西感到害怕,是正常的,但是有些害怕是完全不必要的,甚至有损于身心健康的,这往往与成人不正当的教育有关。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害怕的情绪。
讨论:
如何帮助小学儿童克服消极情绪? 一、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二、亲子关系
(一)亲子关系的变化 (二)父母的教养方式 (一)亲子关系的变化 1、交往时间的变化
研究发现5-12岁儿童的父母比学前儿童的父母在教导儿童,为儿童阅读、与儿童谈话,与儿童做游戏的交往时间少了一半。
2、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减弱。
6岁以前,父母替儿童做出决定,6-12岁在父母的监督引导下做出决定,12岁以后儿童更多的是自己做出决定。
(二)父母的教养方式
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忽视型、放纵型。 权威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是什么?
权威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是积极肯定和接纳的,对儿童有明确的要求。 专制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是什么?
专制型父母对儿童严厉、粗暴、缺少温情。 忽视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是什么?
忽视型父母对儿童缺少关注与爱,很少提出要求和控制; 放纵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是什么?
放纵型父母对儿童高度接纳和肯定,允许儿童自由表达思想和感情,很少提出要求和控制,偶尔对儿童提出纪律要求却不能坚持下去。 讨论:
父母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三、同伴关系
(一)小学儿童的友谊
(二)小学儿童的同伴群体 (三)小学儿童的同伴接纳 (一)小学儿童的友谊
友谊是人际关系深化发展的结果。儿童友谊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稳定阶段(3~7岁):此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同伴之间存在的是一种短暂的游戏关系,在一起玩的那就是朋友。
第二阶段:单向帮助阶段(4~9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满足自己需求和愿望的才是朋友。
第三阶段:双向帮助阶段(6~1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带有明显功利性,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能长久保持如一。
第四阶段:亲密共享阶段(9~15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朋友之间应保持信任和忠诚、甘苦与共。此时,
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第五阶段:友谊阶段(12岁以后):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朋友的选择性逐渐增强,选择朋友更加严格,建立起来的朋友关系持续时间一般比较长。
在群体中,小学儿童的择友通常有四个标准:直接接触关系、接受关系、敬慕关系、其他关系。 直接接触,用儿童的话来说就是一起玩; 接受关系反映同伴对自己的帮助;
敬慕关系反映儿童择友的出发点是对同伴的行为特点和心理品质的赞赏; 其他关系?
包括空间距离、传统关系(两家是世交),传递关系(朋友的朋友)等等。 小学各年级儿童择友标准的变化(%)
从总体上来说,小学儿童的择友表现出同质性和趋上性。 同质性即选择与自己各方面相似的人做朋友; 趋上性即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做朋友。
(二)小学儿童的同伴群体
小学时期是开始建立同伴群体的时期。最明显的同伴群体就是班集体。
此外就是一些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在一个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规模以2-3人为最多,占68%;4人规模的占18%;到高年级时才会有5-6人以上的非正式群体的出现。 非正式群体多以同性别为主。
(三)小学儿童的同伴接纳
依据被同伴接纳的程度:可以把小学儿童分为人缘型、嫌弃型、孤立型以及中间型。 人缘型儿童是在群体中受到欢迎的儿童,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嫌弃型儿童是在群体中受到排斥的儿童,是同伴不愿意交往,在群体中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儿童;
孤立型儿童是受到忽视的儿童,他们游离于集体之外,或不善于交往,或不敢交往,既不受欢迎,也不受排斥,大家对其并不在意;
中间型儿童是在群体中有朋友,有共同活动的同伴,但也有人对他不亲近,不喜欢的儿童。
讨论:
教师应如何正确对待和帮助嫌弃型和孤立型的儿童?
四、师生关系
宏观:教师中心→学生中心→师生民主;
微观:儿童的师生关系会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最突出的表现是儿童对教师态度的变化:盲从→自主评价倾向。
调查表明:84%的小学儿童认为要听老师的话,儿童最常用的话是“这是老师讲的。” 其中,小学低年级儿童100%的认为要听老师的话。
五六年级时学生开始注重教师的人品、精神面貌,试图对教师做出全面的了解。
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罗森塔尔对小学1-6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预测其未来发展的测验,从中随即选取20%的儿童,告诉这些儿童的教师,说他们发展潜力很大。8个月后再次实施智力测验,发现这些儿童有明显的进步,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儿童更为明显。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概述
二、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 三、小学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概述 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意识,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内容上看,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部分。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形式上看,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种成分。 二、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
初生婴儿的意识是混沌的,没有明确的主体和客体的区分,基本没有自我意识,只有生理需求提示着我的存在。
当婴儿发现咬手指与咬布娃娃的感觉不一样时,就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自我感觉。
如果婴儿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分开来,这时自我意识就开始发展了。例如,知道自己推皮球,皮球就滚开了。
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知道自己的名字,开始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我是……” “我要……”“我有……”等。这表明儿童已能完成从自己的表象到抽象的飞跃,也表明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与年龄呈现正相关,但发展速度各年级是不等速的。 一年级到三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尤为迅速的时期; 三年级到五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平稳时期; 五年级到六年级时又会出现一个加速发展时期。
三、小学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一)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二)自我评价的全面性日益提高 (三)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一)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是相对于自我评价的依附性而言的。
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依附于教师、父母的评价,他们总是重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他们开始学会将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的行为进行对照,但教师和父母的评价不公正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是“抗议”。
他们开始意识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人说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 但总体来说,其自我评价还是会受到教师的态度的影响。
(二)自我评价的全面性日益提高
自我评价的全面性指的是自我评价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儿童评价自己的行为时能同时列举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