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高年级直至初中,这时的儿童能将自己的行为和行为动机联系起来,分析自己的个性品质,过渡到对自己个性进行综合评价。
(三)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自我评价的稳定性是相对于易变性而言。
一项研究是让被试间隔一周后对相同的5个题目作前后两次选择,并计算答案的一致性。
小学儿童对同一问题的两次选择的一致性
四、小学儿童自我调控的发展
自我调控包括: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自我调节指的是没有外部指导或监视下,个体维持其行为历程以达到某一特定目的的过程;
自我控制指的是目标受阻时,个体抑制其行为或改变行为发生的能力。两者不存在类型上的差异,与自我控制相比,自我调节在对外界变化的适应性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儿童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分别要到2岁和3岁时才出现。 儿童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的5个阶段(科普 ):
第一阶段为神经生理调节阶段。表现为儿童的生理机制保护着儿童免受过强刺激的伤害,如他们的神经系统对某些刺激不予接受和加工,还通过自我吮吸来降低自我的唤醒水平和减少身体活动。
第二阶段为知觉运动调节阶段,儿童表现出一些自发的行为活动,并逐渐学会根据环境变化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第三阶段为外部控制阶段,儿童能够服从成人和环境的要求调控自己的行为,行为的目标指向性增强。 第四阶段是自我控制阶段,随着儿童心理表征的发展,可以用符号或记忆表象来代表事物,因而也就可以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仍按照看护者的要求行事,并能够延缓自己的某些行为。 第五阶段为自我调节阶段。
王振宇等研究发现小学儿童的自我监控表现出低年级儿童的自我控制分数比高年级儿童高的现象。 原因?
低年级儿童容易受权威人物控制,他们的自我控制分数高是由外部原因造成的,实际上是“外部控制”的结果。
而到了高年级,小学儿童的独立性增强,外在约束力减小,内在的自我控制增强,但这种控制力的发展是缓慢的,因而表现出自我控制分数下降。 第四节 小学儿童的性格 一、性格的涵义
二、小学儿童性格的发展趋势
三、小学儿童性格特征诸因素的发展特点
一、性格的涵义
在国外心理学文献中,性格一词在古希腊语中的意思是:雕刻的痕迹或戳记的痕迹。强调的是个人的典型行为表现和外部条件决定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首先,表现在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个体的行为方式中。如:遇到危险时,怎样?当遇到灾难性事故时,又会如何?
其次,性格是个体独特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例如;一个人偶然忘记了某次约会,不能说他粗心大意;一个人偶尔发火,不能说他性格暴躁。
最后,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和世界观,它受社会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的评判,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所以人的性格都有好坏善恶之分。
二、小学儿童性格的发展趋势
心理学家把性格发展的年龄阶段分为4个时期:形成期、定型期、成熟期和更年期。 5~11岁左右为性格形成期。这个时期的儿童虽然初步形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但还极易接受社会环境的熏染,尤其是家庭的影响。
12~17岁左右是性格的定型期。这个时期的少年开始接触社会,虽然开始形成分辨是非的能力,但还缺乏抵御外界不良影响的能力。
18~55岁为性格成熟期。这个时期的人已有比较稳定、完整的性格特征。
56岁以上的为性格的更年期或老年期。这个时期的人也会出现性格上的某些变化。
刘明、王顺兴等同志的研究发现我国儿童青少年性格(EWR)发展的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表现出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
但是,发展速率是不平衡,不等速的,小学2年级至4年级发展较慢,4年级至6年级发展较快,小学6年级至初中2年级发展尤其缓慢,甚至出现相对停滞状态,初中2年级至高中1年级,又出现快速发展趋势。 原因?
三、小学儿童性格特征诸因素的发展特点 1、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性格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性格的最直接的体现。 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表现在对人、对己、对事三个方面。
小学儿童的态度特征不稳定,例如,小学儿童表现出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积极态度倾向;但有时在特定情况下又会放弃已有的态度倾向。
虽然到了高年级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性格的态度特征逐步稳定,但总体仍不明确。
2、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人们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小学儿童的理智特征在二年级到四年级时是稳定发展,而四年级到六年级时会出现一个迅速发展时期。例如,思维水平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发展趋势。
而求知欲在整个小学阶段都是不断发展,小学六年级时达到顶峰。
但灵活性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水平都比较低,发展比较缓慢,各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
3、性格的情感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指那些经常影响人的活动或受人控制的稳定的情绪状态。
小学儿童的情绪特征不断发展,其中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发展较快,因为六年级儿童刚刚进入青春期,其行为特别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
在主导心境方面,由于小学低年级儿童刚刚进入小学,正处在适应小学生活的过渡期,繁重的课程学习和作业让他们感觉紧张、焦虑、感到力所不及,因此小学低年级儿童的主导心境低于其他年级。
4、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就是对自己的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特点。
小学儿童的自制力和坚持性都呈现下降趋势。原因是低年级儿童受外部控制,随年龄增长,对外部控制的依赖减少,但内部控制又还没有发展起来,不足以调节和控制自己。
小学儿童的果断性发展比较缓慢,没有显著的年级间差异,基本上还缺乏适时地、果断地做出决定的能力。 讨论:
影响小学儿童性格发展的因素!
(先天因素、家庭、学校、社会文化、个体的自我教育)
第五章 小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的理解
一、理解及其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理解
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二)理解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 二、小学生理解发展的特点
林崇德:《小学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发展的研究》,
第Ⅰ级:直观概括水平。儿童依靠实物、教具或配合掰手指头来掌握10以内的数概念,离开直观,运算就中断或发生困难。
三、怎样提高小学生的理解水平 1.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感性材料 2.激活学生原有的有关知识
3.使新知识与原有知识间产生适当的差距 4.通过变式与比较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概念
第二节 知识的巩固与转化 一、知识的表征
知识在人脑中的存储和组织形式或者说知识在人脑中的呈现方式。
信息加工的观点 联结主义的观点 二、知识的遗忘
遗忘是指认识过的材料(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发生错误的回忆或再认的现象。 (一)遗忘的理论
衰退说 干扰说 提取失败说 动机遗忘说
(二)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 《论记忆》(1885年)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缓慢。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三、促进知识巩固的策略
知识的巩固是指对所学知识的持久保持。
知识巩固的意义:
首先,学习是积累知识的前提.
其次,知识巩固是进—步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四、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 (一)知识的分类
知识: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知识分类的不同角度 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 个体知识和公众知识
结构良好领域知识和结构不良领域知识 陈述性知识
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包括事实、规则、事件、态度等,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可以言传,也就是说,它可以通过言语形式向他人传授,不会出现“欲说而不能”的现象。
陈述性知识主要为言语信息,分为三种不同水平: 符号表征 概念 命题
程序性知识
是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是关于“怎么办”或“如何做”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包括动作技能和认知技能两方面。
(二)陈述性知识的获得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命题表征:知识以命题的方式表征,命题是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
命题网络表征:若干命题彼此联系组成命题网络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联结阶段 精加工阶段 组织阶段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过程
1、引起与维持注意;告知教学目标(注意与预期) 2、提示学生回忆与巩固原有知识 (激活原有知识) 3、呈现经过组织的新信息 (选择性知觉 )
4、阐明新旧知识的各种关系,促进新知识的理解(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5、指导学生复习与记忆策略 (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6、测量与评价认知结构的特征(根据需要检索信息,提取与建构) (三)程序性知识的获得
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与产生式系统来表征。
产生式系统:前一产生式的反应为后一产生式的发生提供了条件时,互相联系的产生式构成产生式系统。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陈述性知识阶段
学习者形成对问题的最初表征。 转化阶段
学习者开始把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实现程序化。
第三节 知识应用 一、概述
是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二、知识应用的形式
应用所学知识解答口头或书面作业题。 应用所学知识完成实际操作或实地作业 应用所学知识去发现或解决实际问题 三、知识应用的过程 (一)审题
审题也叫分析课题,就是掌握课题的任务和条件,形成有关课题的映象。 (二)重现
通过联想,再现有关知识,并使当前课题与有关知识联系起来。 (三)解题
影响学生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与巩固程度 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课题的性质 动机与情绪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