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l期
福利体制两个极端而言的。混合福利制度或多元福利模式的基本要求是政府在整个社会福利体系
中仍然扮演最主要的角色,承担最基本的责任,但
同时其他各类组织和个人也以制度化的方式参与社会政策行动,并在其中分担责任。
(2)“准市场”模式。这涉及到社会政策运行
机制的改变,具体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在资金供应
和服务传递模式方面的变化。所谓“准市场模式”,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引入一定的市场机制。20世纪80年代的市场社会主义理沦率先提
出了可以在社会主义的目标和原则下引入市场机制,保持经济的效率和活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这种观点经“第三条道路”理论的进一步发挥,
目前已成为社会福利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观点。概括起来看,“准市场模式”的要点有:
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人市场竞争机制:打破福利性服务中的垄断,通过服务机构之
间的横向竞争而提高机构和项目的运行效率和服
务质量。
改变政府拨款方式:将面向机构的“按人头
拨款”方式改为按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来拨款,并进一步转向面向服务对象的“政府购买服务”方
式。
增大受益者选择:扩大服务对象对服务机
构的自由选择,通过服务对象“用脚投票”的效果
来促进服务机构重视效率和质量。
增加福利使用者的付费,通过使用者的付费一方面体现受益者的个人责任,并约束其福利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加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并降低政府的财政负担。
加强对服务机构的业绩考核和评估,在业
绩考核和评估中强化效率和质量的指标。
总体上看,在福利性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是
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促进服务效率和质量的
提高,也可能损害对贫弱人群的社会保护。因此,
引入市场机制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与其
他政策主体构建什么样的互动机制。
2.融入社会政策的经济政策:“可持续生计”与“资产建设”
万
方数据这是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针对长期陷入失业和
贫困的公民所采取的旨在帮助他们反对社会排
斥,增强个人的自主和自立精神,从而最终彻底摆
脱贫困、融入主流社会的政策措施。这构成了发
展型社会政策的又一特色领域。
“可持续生计”(Sus试nable“velihoods)这个概
念,最早见于1991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报
告,在1995年社会发展峰会通过的《哥本哈根宣言》中得到了清晰的界定:“使所有的男人和妇女通过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和工作,获得可靠和稳定的生计。”纳列什 辛格和乔纳森 吉尔曼在《让生计可持续》一文中指出:“消除贫困的大目标在于发展个体、家庭和社区改善生计系统的能
力。”[10]
按这个思路去看待和理解贫困,这就意味着:①应该以积极的眼光看待贫困群体,把他们看作是宝贵的人力资源,相信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从而获得可持续生计。②政府应该用优惠政策鼓励失业和贫困者自谋职业,自己创造适合自己并且可以长期或较为长期维持下去的有收入的“工作岗位”,对各种
形式的灵活就业给予保护。③重视发挥社区、非
政府组织和经济组织的作用,他们拥有很多意想
不到的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解决可持续生计问题是很有效的选择,如全世界的扶贫活动中已见成效的“小额贷款”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
子。
“资产建设”(assetbudding)这个概念源自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 谢若登1990年写的《资产与穷人》一书。谢若登写道:“凡是广泛地和普遍地促进公民和家庭尤其是穷人获得不动产和金融资产以增进他们的福利的方案、规则、法律法规,都属于资产社会政策。”“如果家庭想要长久地改善其生活条件,必须就教育、住房、产业等方面进行
投资和积累。这个道理对所有的家庭都是一样
的,无论是贫困家庭还是富有家庭。有人错误地认为收入非常低的家庭不能或者不应该积累资产。其实,即使小额的资产积累也能够对家庭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资产积累除了延迟消费以
一93—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重大转型及其对(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