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上元小学,211100)
摘要:课堂发言是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能为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提供良好平台。针对学生“忌发言”的根源,从做好发言准备、营造发言气氛、强化发言技巧、跟进评价激励等层面探索提升发言能力的策略,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发言准备 发言气氛 发言技巧 评价激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口语表达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文明、和谐、个性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课堂发言是调控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能为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提供良好平台。但笔者观察了很多课堂后发现:低年级课堂往往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到了中年级,举手的越来越少;到了高年级,发言者更是寥寥无几,学生似乎都变得“沉默寡言”,只有几个尖子生在“垄断”发言。无奈之下,教师很多情况下只能“一言堂”,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心不在焉,致使课堂低效。
一、学生“忌发言”的原因分析
学生“忌发言”的原因主要如下:一是缺少积累,语言贫乏。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思维就会“堵车”,不能连贯顺畅地表达,即使被指名发言也往往词不达意。 二是自尊心强,怕被否定。中高年级的学生自尊心强,总怕发言不当会被同学嘲笑,所以有的常常欲言又止,有的干脆选择沉默,还有的曾因答错被同学嘲笑过,被老师否定过,就不愿轻易举手。三是基础较差,发言能力弱。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有差异,对于
问题,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做到在限定时间内理解要求、思考答案并组织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他们干脆选择不发言,“以不变应万变”。 四是教师提问少,没有发言机会。进入中高年级后,教学内容多了,教师为了赶进度,提问较少,学生即使想发言也没机会;有些学生因为之前举过多次手,老师没让他们回答,就逐渐失去了主动发言的兴趣,直至不愿回答。五是问题没有吸引力,不愿发言。有些问题学生认为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有些问题设计没有引人入胜的情境,没有坡度,似乎要故意为难学生,挫伤了学生发言的热情。发言能力是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与教师及学习伙伴进行交流与互动的能力。它能有效衡量学生课堂上的专注度,充分展示学生的胆量和自信,呈现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及人际沟通能力。因此,提升学生的发言能力势在必行。
二、提升发言能力的策略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针对以上“病”因,在提升学生发言能力方面探索出了如下策略。
(一)做好发言准备
有了充分的知识准备,学生就会在表现欲的驱动下激活已有储备,产生表达冲动。
1.充分预习。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以在课堂上有话可说。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金蝉脱壳》一课前,我布置了系列预习活动,让学生到野外观察蝉,到网上搜集蝉的相关资料,了解蝉的生活习性等。课堂上,有学生提出质疑:“既然脱壳那么麻烦,蝉为何还要脱壳?又为何在树上脱壳?”针对这一问题,学生发言踊跃:“蝉身上有一层硬壳,虽然有保护作用,但是限制了蝉的生长,所以要脱壳。”“在树上脱壳是因为蝉脱壳后身体很虚弱,在树上比较安全。”……充分的预习,增强了他们发言的信心。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论文指导提升发言能力的策略探析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