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214105)
摘要:
基于个体性、生成性推进的课堂,往往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顺应学生,把握思维发生的原点;尊重学生,创设思维发生的场域;发展学生,放眼思维发生的远点,让自主思维自然而真实地生发。
关键词:顺应 尊重 发展 自主思维
真正的思维生发,是激发,不是牵引。基于个体性、生成性推进的课堂,往往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课堂焕发更多活力,使学生获得更多生长的力量。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灰椋鸟》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生长课堂中学生自主思维的生发。
一、把握思维发生的原点
(一)从学生认知的角度
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等,都是思维发生的原点。教师应以此为基础,立足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发现文本与学生生活、学习与生命成长的沟通点,寻求“怎样学才有趣”“什么样的话题才能激发‘我’的热情、激活‘我’的思维”“什么样的讲解才能引起‘我’与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的路径,唤醒学生自主思维。
教学《灰椋鸟》一课之前,我知道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已能独立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又对本校五年级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了检测,发现学生基本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但在理解感悟文中重点词句,如“排空而至”“倾诉”“呼唤”“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时,对其中蕴含的意思、表达效果、思想感情以及基本表达方法等尚有困惑,需要教师引领。由此,我确定了教学方向和教学方法。
(二)从文本特点的角度
立足学生的需求和意愿,还需要从文本特点的视角,及时调整、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现场教学方法,灵活改变教学思路,有效生成教学对话,将学生的思维由被动提升到主动、自觉的层面。
《灰椋鸟》一课是一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对生命和谐的感悟,以及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情感真挚、意境优美、语言优美凝练。教学时,结合学生对文本的已有认知以及散文本身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本;
(2)能找出描写灰椋鸟归林情景的句子,品读语言文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生发对鸟类、大自然的热爱。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为:感受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温馨以及灰椋鸟入林后落下飞起、起舞争鸣的热闹景象,深入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创设思维发生的场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论文指导语文课堂中自主思维的培养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