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点”就是最适合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获得发展的点。语文课堂的拓展与文本解构的过程是一致的,它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抓准发展点,是使学生自然的学习生活得以延伸、自主思维得以深化的有效策略。
立足文本,根据其内容、类型及教学需要,可以将发展点安排在不同时段。如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知识时,可将发展点安排在课前;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遇到疑难,要通过拓展帮助他们释疑解惑时,可将发展点安排在课中;引导学生往纵深方向思考问题,探索未知领域时,可将发展点安排在课后。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点的确定,要立足文本。教师可以创造性地驾驭和拓展文本,引领学生走向远方,但不能忘“本”。
(二)发现深入点
深度挖掘,是教师用思想和智慧探寻文本中语言文字、事例背后蕴含的内涵,带领学生层层展开,对文本进行深度探讨,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在营造了观照人文情意的“场”,引导学生对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热闹场面进行了充分地品读交流后,带着他们向文本深处推进,进而获得更大的创造力,是我考虑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我让学生借助对电影《迁徙的鸟》中“鸟儿的迁徙是一种承诺。鸟儿们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只为了去往心中的那个地方,兑现一个永恒的承诺”这段话的解读,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在你看来,灰椋鸟的归林又是什么呢?可以创造性地写一写。”学生沉思了一段时间后开始书写,在他们的文字里呈现了诸多精彩,如“灰椋鸟的归林是一次大阅兵。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在天空中飞行,声势浩大,令人震撼”,如“灰椋鸟的归林是一次大合奏。那声音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震耳欲聋、惊天动地”,又如“灰椋鸟的归林是一场盛大的舞会。天空是它们的舞台,伴着风儿沙沙的乐曲,展示着优美的舞姿,多么美丽的画面啊!”……此环节的设计,旨在让“解读内化”转向“表达输出”,通过开放课堂的引导,让学生的自主思维步入更为广阔的天地。
抓住生长的根,顺应、尊重、发展,让学生获得由内而外的力量,从“少”走向“多”,从“浅”走向“深”,从“近处”走向“远方”,让自主思维自然而真实地发生。
参考文献:
[1] 孟晓东.用生长定义教育[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
[2] 【美】简·杜威.杜威传[M].单中惠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论文指导语文课堂中自主思维的培养(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