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双塘小学,210004)
摘要:将电影资源融入品德课教学,有助于师生在耳濡目染、修身养性中自然汲取道德养分,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立足目标,优选影视作品;设计各项学习活动,强化学生体验;聚焦思维提升,拓展影视资源,带着学生进入更为宽广的道德时空。
关键词:影视资源 道德素质 体验
电影具有娱乐功能、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很多经典影片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将电影资源融入品德课教学,有助于师生在耳濡目染、修身养性中自然汲取道德养分,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我校立足影视课程的特点,将“电影德育”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本文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立足目标,优选资源
教学资源是指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多类素材或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本文特指影视作品。寻找到合适的影视资源是推进高效品德课教学的良好开端。将影视资源融入品德课教学,首先需立足教学目标,选取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且有感染力的影视作品,切实推进教学。
如针对“关爱”这一主题,《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知道一些公益活动,了解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体会社会对残障等弱势群体的关怀,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同一主题出现在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目标的设定肯定不同。为了较好地遵循“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教学四年级的相关内容,我们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残疾人要面对的各种“难”,使他们对残疾人身残志坚的精神品质产生敬佩,进而产生主动帮助的意愿;教学五年级的相关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残障人与我们是平等的,应当得到理解和尊重。由此,四年级的课堂中,笔者找来了有关黄阳光的故事视频,而五年级的课,则采用了影片《叫我第一名》。
黄阳光5岁时因触摸高压电而失去双臂,却凭着惊人的毅力学会了用脚自理生活,学会了用脚写字和绘画,并在全国残疾人文艺会演中获得特别奖,后来成为一名专业的舞蹈演员,随团出访了40多个国家,演出千余场,受到各国人民的广泛好评。他的成长故事生动、真实,能有效打动学生,使他们深入了解残疾人的不易以及他们坚持不懈的品质。影片《叫我第一名》讲述了患有妥瑞氏症的布莱德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成为优秀教师的故事。观影过程中,学生不断被布莱德的故事打动,心灵受到了震撼。针对品德课的教学目标,除了引导学生领会残疾人成功的内因外,还需要让他们理解残疾人需要社会各界支持、理解和平等相待的道理。因此,电影播放完毕,笔者又相应呈现了莫扎特、贝多芬、爱因斯坦等人的相关图片,并告诉学生:他们也曾患有自闭症,但他们同样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赢得了世人的尊重。电影带来的不可抗拒的感染力,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残疾人身上的精神光辉,进而对他们产生由衷的理解和尊重。
二、强化体验,巧设活动
用好影视资源,充分释放其感染力,直接影响着品德课堂的效能。品德与社会课程立足儿童社会生活,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为核心,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达成此目标,利用丰富的影视资源,设计基于学生已有认知的各项学习活动,强化学生体验,是值得教师思考的内容。
(一)资源分类,主题推进
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多种形式落实电影德育。如围绕具体的德育目标,依据教学主题,将影视资源进行分类,选用各种内容、不同角度的影片,组织学生观片,强化其认知体验,提升其道德素养。
如在课例“蜜豆话合作”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合作”的概念,笔者选取了影片《别惹蚂蚁》中的两个小片段,引导学生重温蚂蚁为了拿到甜石头而做出的努力,进而体会“合作需要共同的目标以及团结互助”的道理;还和学生一起欣赏影片《怪兽大学》,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惊吓赛”中的相关情节,分析得出“在一个团队中,需要领袖,但不需要英雄。既然是团队,就要让大家都成功。每个人都精彩,团队才精彩”的结论;又和学生一起回顾影片《魔术师和兔子》,领悟“合作双方应当利益均等”的道理;更花心思选取影片《指环王·王者归来》中的7个小片段,重新剪辑,让学生在史诗般的音乐、浩大的场面、感人的情节中感受到“合作有时意味着牺牲个人利益”的哲理。围绕同一主题进行的多形式观片,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内容立体化领会了 “合作”的概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论文指导例谈影视资源在品德教学中的运用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