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小学,215626)
摘要:微课程在内容、方法以及形式上具备诸多优势,将微课程引入品德课堂,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举措。
可从四个层面推进实施:一是生活化预设,动态化生成;二是多元化体验,情感化触动;三是生长式规划,发展性拓展;
四是开放化推进,整体性感知。
关键词:品德微课程 生成 体验 感知
微课程在内容上直接指向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以事论理,主题突出;在方法上,将原有课程内容按照学生接受规律分解成系列目标明确、任务清晰、方法灵活的微型课程体系,有深度,重启发;在形式上,声像兼具、以事释义、以微见远,关注细节、注重体验,集娱乐性、活动性、开放性于一体。将微课程引入品德课堂,不失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举措。遵循品德微课程的教育性、有效性、适切性原则,结合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可从四个层面推进实施。
一、生活化预设,动态化生成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微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认知,找准课程与生活的“链接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主动性,促发动态生成,使微课程成为助力学生深化理解的有效载体。
教学四年级下册《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时,课前我要求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富有特色的地方传统习俗。教学时,适时融入设计好的“家乡地方传统习俗”微课程,引导学生在了解各地民风民俗、洞悉它们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提升认知。有了初步了解后,学生跃跃欲试地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当交流“身边的民风民俗”这一话题时,他们有的说:“听奶奶说,旧时家乡的农村每逢过节总有许多农户在田头焚烧枯草乱柴,俗称‘烧毛虫’,但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现在这一习俗已经消失了”;有的说:“大年夜时,家家户户都要蒸糕蒸馒头,寓意来年蒸蒸日上”;有的说:“在我们家乡建造新房,当房屋造到上正梁时,一个泥瓦匠就会手拿糕团、馒头,口念吉祥话语,将糕团、馒头从房上抛下,俗称‘抛梁’,蕴含吉祥之意”……微课程有效架起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使他们在动态化生成中深刻感受到了家乡的风俗文化与变迁,初步树立了移风易俗的观念,提升了道德认知。
教学五年级上册《让我们来寻根》一课时,针对学生对炎黄二帝较为陌生的学情,我设计了“寻根”微课程,并在教学中适时导入,鼓励学生课后到生活中搜集炎帝、黄帝的丰功伟绩。微课程的内容可视化极强,并留下了很多值得探究的“留白”,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通过请教长辈、咨询网络等多样途径进行资料搜集,对炎黄二帝产生了由衷的亲近感和崇敬感,并动态生成了自己的体悟,如有的认为炎黄二帝具有体惜百姓、一心为民的崇高思想,有的认为他们不因循守旧、创造求变的创新精神更值得借鉴。这样的微课程使用,很好地促发了学生的动态生成,使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自我再生”中得到了提升。
二、多元化体验,情感化触动
品德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德”与“行”脱节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找准学生的情感触发点,鼓励学生通过多元化体验,提升情感认知。微课程能够将难以用口述、板书表达清楚的抽象内容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巧妙使用微课程,有效地将静态资源动态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多元化体验,是达成这一需求的捷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论文指导品德微课程的实施策略探究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