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国
(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215211)
摘要:以“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为主题,制订观察量表,对《观察一棵植物》一课进行课堂观察。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确,评价任务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活动要让学生成为主体,目标、评价、教学要充分体现一致性。
关键词:课堂观察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教学过程 一致性
一、观察背景与主题
(一)观察背景
2017年5月27日,江苏省教育厅发布《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17年修订)》,明确从2017年秋季开始一年级开设科学课。2017年9月15日,为了准备苏州市吴江区教研室和姑苏区教研室联合举办的一年级科学任课教师培训,苏州市吴江区小学科学核心组、中心组23位教师在吴江经济开发区长安花苑小学进行先期研讨。这次活动中,我校的李菁璐老师执教了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观察一棵植物》一课,参加研讨的教师以“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为主题进行了课堂观察。笔者根据团队观察和交流的情况,结合个人的观察和思考,最终形成这份课堂观察报告。
(二)观察主题
本次课堂观察的主题是“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其中目标是指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要来自学科课程标准;评价是指学习过程中通过完成评价任务监测目标达成的形成性评价;教学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实现目标的支持过程。按照传统的观念,应该先有目标,再有教学,最后进行评价,由此课堂观察的主题应该是“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学术上通常也称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倡导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的逆向设计,即先有目标,再考虑评价,最后设计教学,因此我们拟定的课堂观察主题是“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其实,主题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使目标、评价、教学三个因素两两之间存在一致的关系,组成一个一致性的整体。也就是说,“目标与评价一致”“目标与教学一致”“评价与教学一致”构成了“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的所有含义。
二、观察工具与结果
(一)观察工具
观察团队制订了如表1所示的“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观察量表。该量表的设计主要考虑目标、评价、教学三个因素,假设学习目标的设计是正确的,那么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应该是一致的,教学过程也应该与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是一致的,学生表现应该是最能具体说明的。
(二)观察结果与分析
在课上,我们利用上述量表,主要观察了本节课的三项评价任务、相应教学过程以及学生表现,而非课堂的激趣导入、拓展小结等环节,也不太关注课堂串联的卡通故事情境。并且根据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对整课进行反思:其“目标、评价、教学”是否一致?是否需要做出更为合理的设定或调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论文指导科学课堂目标一评价一教学的一致性——《观察一棵植物》课堂观察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