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认识周边常见的植物,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教师设计了如下三个学习目标:(1)能利用眼、手、鼻等多种感官观察一颗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从而激发探究植物特征的兴趣。(2)能运用“根、茎、叶”等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植物的信息。(3)能根据观察结果,画出一棵植物的简图,培养认真观察、认真记录的好习惯。
1.关于第一个学习目标。
相应的评价任务是:用自己的话说出植物的1~2个外部特征。主要的教学过程是:(1)教师呈现评价任务,请学生远距离观察一棵植物,说说看到了什么。(2)学生根据评价任务进行观察,并交流观察结果。(3)教师根据交流引向“茎”的观察,并指出联结叶子的叫“茎”。(4)教师把远观引向近距离观察。
从这个评价任务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的观察似乎是从教师的提问“请同学们远距离观察这棵植物,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开始的。而根据我们整理的课堂实录来看,学生的观察其实始于教师出示“这棵植物”。教师在课堂导入中先让学生认识植物,再让学生对不认识的植物进行观察,这导致教师出示菊花实物时,学生观察的重点不是这棵植物的特征,而停留在这棵植物到底是什么上。所以,教师导入之后、呈现评价任务之前,学生的观察是盲目的、无效的;教师呈现评价任务之后,学生逐步明白自己的观察目的、效果。因此,笔者建议,这里应将评价任务前置,发挥评价导向、促学的功能。
2.关于第二个学习目标。
相应的评价任务是:对照实物,指出植物根、茎、叶所在的位置。主要的教学过程是:(1)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观察呢?我们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进行观察的?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去观察?(2)教师小结:无论是用手去摸还是用鼻子去闻,都必须在老师允许的、安全的情况下进行。(3)教师呈现评价任务,请学生近距离进行观察。(4)教师再次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用什么方法去观察植物,那么你知道要观察什么吗?(5)学生再次进行观察,并交流观察结果。(6)教师提问:在刚刚观察的过程中,你有没有看到植物的根?并请学生根据图片进行观察。
这里,学习目标的设计是清晰的,评价任务的设计是可行的,教学过程也是围绕着学习目标逐步推进的。但是在课堂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一环节的教学大约进行了20分钟时,在其他学生交流的时候,第一小组的2名学生离开了座位,在教室的右前方自由走动;第三小组的一半学生忙于整理自己的物品;第六小组的全部学生完全处于自由交流的状态;其他小组的学生基本上都出现了心不在焉的现象,处
于自我放松的状态。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评价任务的设计应该以学生喜欢为原则。这里的评价任务可以考虑修改成
“律动形式”(用人体模拟植物,随音乐舞动),从而既能解决一年级学生好动的问题,又能达到评价的目的。
此外,教师组织教学过程(3)时,呈现评价任务后,学生进行了自主观察,但是没达到教师的要求。于是,教师继续组织教学过程(4),强行引出用眼睛看植物的颜色、形状、数量,用手指摸植物的软硬,用鼻子闻植物的气味;接着组织教学过程(5),让学生第二次按教师的要求进行观察。对此,笔者觉得,用眼、手、鼻进行观察应该是学生观察过程中的一种自然行为,而不应该是教师牵着学生的简单告知。
3.关于第三个学习目标。
相应的评价任务是:画出一棵植物的简图。主要的教学过程是:(1)教师呈现评价任务,请学生完成“观察记录单”。(2)教师指导如何填写姓名、观察日期,然后一边讲解画植物的顺序及方法、一边用贴图进行展示。(3)学生根据评价任务画出植物简图。(4)教师展示学生简图,并请学生相互评价,说说好在哪里。(5)教师用图片演示这课植物开花的过程,揭示这株植物是菊花。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论文指导科学课堂目标一评价一教学的一致性——《观察一棵植物》课堂观察(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