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五年级下册《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一课时,我发现班上学生对父母有不理解、抱怨甚至厌烦的情绪,认为父母养育自己天经地义,不应该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管得太紧。对此,我设计了微课程“免费”。在播放十月怀胎免费、喂奶免费、洗尿布免费、陪伴看病免费、买衣服鞋子免费、吃饭洗碗洗衣免费、上学放学接送免费等伴有唯美字幕、柔美音乐以及感人画面的视频时,学生被震撼了,被感动了,有的还流泪了。在微课程营造的氛围中,他们的认知体验被完全激活,深刻地感悟到了父母的无私和伟大,也为自己的无知和不懂事而羞愧自责。找准了学生情感的触发点,不用苦口婆心,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教学五年级上册《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我设计了“祖国祖国多美丽”这一微课程。当旖旎奇丽的黄山、磅礴逶迤的长城、富饶广袤的东北林海雪原等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当富有激情的解说词回响在学生耳边时,每个学生都为祖国有如此壮丽的自然人文景观而动容,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三、生长式规划,发展性拓展
现行的品德教材资源不一定适合每个地区、每所学校甚至每位学生。品德课程的生长点就是利用能够引发认知冲突的、具有发展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进而自主解决学习任务。借助微课程,找准生长点,深化教学内容,不仅能拓展学生视野,更有利于学生的德行成长。
教学五年级上册《心中有“规则”》一课时,我设计了“‘黄金眼’大搜索——寻找身边的规则”这一微课程,其中有一个环节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慧眼搜索“身边的规则”,并将这些发现放到微课程的“留白”中。该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行为
获得成长和发展。学生对这一设计非常感兴趣,他们很快就发现:在家里有尊敬长辈、孝敬长辈、积极做家务、不挑吃穿等家庭规则;在学校有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集体活动守秩序、上下楼梯靠右走、作业及时完成等规则;在公众场合有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爱护公共财物、游园时不践踏花草、
乘公交车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在公开场所不大声喧哗 等社会规则。在微课程的引导下,在大搜索的尝试中,学生明白了生活、学习中时时处处有规则的道理。
教学三年级下册《不说话的朋友》一课时,学生对“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两个概念的认知有些模糊,而这两个概念又是本课必须突破的难点,对于提升学生的思辨性思维也大有好处,可以说是具有生长性的知识点。对此,我设计了“公共场所中的公共设施”微课程。设计本课程前,我实地拍摄了学校、广场、公园、医院等“公共场所”的相关照片,还捕捉了学校的乒乓球台、宣传栏,公园里的健身器材、木凳椅子等“公共设施”画面。将贴近生活的相关内容画面分类融入微课程,并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很轻松就能分辨出“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的区别,还能活学活用,自己去实地观察,发现更多关于“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的实物。
四、开放化推进,整体性感知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个开放性系统,需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使学生对具体问题形成整体性感知。
教学四年级下册《绿色小卫士》一课时,我先带着学生走出校门,到某些景点、社区、自来水厂等地方进行现场调研,还鼓励学生通过多样途径寻找与环境相关的种种现象,并将这些内容融入了微课程设计。课上,播放了这部分微课程内容后,学生的交流兴致极高。待他们交流完感受后,我又顺势播放了微课程“小河在哭泣”的内容,其中融入了我在课前拍摄的家乡某些河流被严重污染的录像以及这些河流没被污染前的情形,并组织学生思考:“我们周围的环境状况如何?”学生发现,身边环境被破坏的现象已经很严重,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趁热打铁,我又播放了微课程中的“活动内容”,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知识竞赛、写倡议书等方式,抒发自己爱护环境、捍卫家园的决心,树立争做“绿色小卫士”的意识。开放化的调研方式,加上微课程的适时融入,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论文指导品德微课程的实施策略探究(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