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接着的部分是分析理解润土和“我”。鲁迅通过塑造润土这一人物刻画故乡的变化,同时从润土和“我”之间的特殊关系,理解为何故乡的变化对“我”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但是学生也要注意的是《故乡》的中心人物不是润土而是“我”。因为作品中的所有事情都涉及到“我”,同时作者想通过一个穿透整个作品的人物表达主导思想内容。除了闰土和“我”这两个人物形象,学生也要分析“路”这一形象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不能忽略作品中塑造人物和描写故乡风景的比较和对照的两种艺术手法。在表达故乡的人和风景的变化时,虽然作者提到故乡的贫穷和家道的中落,但作者更想强调并一直纠结的还是人精神面貌的衰退。作品中的人物一直被放在过去和现在的比较对照之中,现在的水生和过去的润土对照强调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各方面的衰退情况,同时对制造那种可悲情况者发出控诉的声音。不仅如此,作家还指出消极方面还存在劳动人本身之中。闰土的悲惨情况不仅是因为孩子多、灾荒、税重等外在原因,而且还是因为润土本身不能从等级陈旧观念和迷信自拔。
对《故乡》教学的最后活动是分析故乡形象。课本教师用版强调:“不该只将作品中的故乡形象解释为出生和长大的地方。在该作品中,故乡是中国社会缩小的画图。鲁迅对故乡变化的描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典型性的特点。因此,通过对农村变化的描写,鲁迅以沉静而深刻的写作方式提出了一个极为迫切的问题,那就是:要建设我们还没体验过的新生活”。①
上述的标准教学指导说明目前越南初中对鲁迅《故乡》的教学已经关注分析文学文本的结构,塑造人物方式、艺术空间、艺术实践、表征形象及各种艺术表达方式。与一九七五年中学文学教学情况相比,目前的教学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在高中语文课程中《阿Q正传》有些变动,而在初中语文课程中《故乡》的地位相当稳定。也许,因为越南文学中也有不少关于故乡的作品,尤其是一个出生于农村、离乡后事业成功、回故乡的时候发现故乡已经变化极大、心中非常感慨的母题。而且在每个人心里中一直有相当亲切的故乡,所以很容易找到《故乡》的共鸣。虽然编撰课本者强调《故乡》的社会批判含义,但在教学实践和个人接受中,《故乡》令人喜欢的不是在于社会批判含义而是在于人对故乡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因为对越南当今初中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了解中国近代社会情况和体会鲁迅对国家对人民的思想极不容易。而且只接触《故乡》的译本,学生们只能从与他们熟悉的方面进行解读。尤其是《故乡》中有几个小孩形象,如小时候的润土和“我”,水生和黄虽然生长环境不同但相处很好。这些小孩形象也容易打动初中四年级的学生。也许就这些理由使鲁迅的《故乡》成为越南初中的固定教材。
(四)目前越南高中对鲁迅《药》的教学
语文课本教师用版提出对《药》教学的目标是“理解《药》是对十九世纪末叶至二十世纪初叶中国人的愚昧和懦弱发出提醒的声音,急于要给国民治疗的药,使国民觉悟革命和促进革命与人民建立密切的关系”②。过去的文学教学偏于讲授方法,而目前的文学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能动创造性,因此,编撰课本者指导教师要把讲授教学方法和发问教学方法结合,这也算是中学教学中的新动态。
跟初中对《故乡》教学的情况不同,因为《药》是给高中三年级学生进行教学,学生的期待和视野比初中四年级学生的高得多,所以教学要求也随着提高。关于作者的创作事业介绍也更加详细。编撰课本者要求教师使学生了解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环境及作家的主要思想,同时让学生了解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向学生这样提问:“为什么年轻的时候胡志明主席很喜欢阅读鲁迅的作品?”③
关于《药》文本的教学要强调寻找作品的创作意图。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理解鲁迅对国民的愚昧和懦夫精神感到痛苦之心,他想把国民所有的疾病公布以让大家共同寻找医疗的方法,尤其是国民的劣根性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或者《祝福》《故乡》中人物向命运低头的态度,或者《药》中人物对一些人为自己牺牲的冷漠无情。教师也要指导学生通过作品的题目理解其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药”是治疗痨病的传统药方。通过这种含义作家想反对国民的一种迷信。第二层含义是“药”是一种毒药,所以国民要觉悟,要觉醒,不要再在没有窗户的铁盒中沉睡。第三层的含义是要让国民对革命有所觉悟和让革命与国民的关系更加密切”。按编撰课本者所说,理解作品题目的三层含义就能接近作品的主题思想,虽然鲁迅只对寻找国民治病药方作出提问,而还没有找到答案。
对《药》教学的第二部分是分析人物夏瑜,指出这个人物是辛亥革命的象征。通过这个人物鲁迅指出辛亥革命远离群众,因而没有唤醒群众的觉悟,尤其是对封建制度的认识还不彻底等。作者对辛亥革命的先锋战士们敬佩而伤感。该作品体现出鲁迅对中国人民和民族解放道路的思考。在对《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到该作品的艺术创作方面,尤其是叙事方式,作品结构,中国传统叙事和西方表现主义及象征主义结合的特色。
上述的教学指导说明高中文学“一体化”模式之教学方法还没有初中的彻底,对《药》的教学还偏于作品思想内容。虽然取替了《阿Q正传》,但对《药》的教学还和对《阿Q正传》的教学一样,政治思想教育的倾向相当突出。同时,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跟该作品的历史背景联系的要求较高,因而接受难度也增加。也许因为这样的要求所以编撰课本者才把《药》放在高中最高年级下册。
三、结论
从越南正式有第一部中学语文课本起,鲁迅作品就被编入其中了。虽然每个学年外国文学的课时总数不多,但课本编撰者还给鲁迅作品一定的时量。鲁迅作品的意义深刻含蓄,对学生的接受带来不小的困难,所以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学对象有些调整,《故乡》和《药》都被调整到初中和高中的最高年级。但是经过四次教育改革及多次教育课程和课本调整,不论鲁迅作品在中国中学课本中发生什么情况,在越南,鲁迅作品还一直被选入中学课本之中。之所以在越南中学教育中鲁迅有如此的稳定地位,乃因为越南教育策划者很欣赏他作品的人文价值、革命思想和艺术创作才能,而在给国家未来的主人培养世界观、人生观和人品的工作上,中学语文课程及课本起极为重要的作用。鲁迅的《故乡》能打动越南读者心中对自己故乡的感情、引发读者对人及人际关系的积极思考;而《药》能给快要跟未成年告别的学生们培养革命觉悟和革命道德。这样的文学作品对越南的教育事业很有价值,这大概是它们至今还没有排除在越南中学课本之外的理由。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问题以及应对措施(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