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所述,越南有第一部中学语文课本的时候,鲁迅的作品就被选入其中。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越南经过四次教育改革,多次对语文课程和语文课本进行调整,然鲁迅作品一直没有落选,总是在《阿Q正传》,《故乡》,《药》三部作品之间的替换。其中《故乡》的位置相当稳定,而《阿Q正传》虽然最早被选中,但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慢慢失去原来的地位,尤其是在迈进新世纪的那次教育改革中,也最选被裁掉,只在作者文学事业介绍的部分被提起。
(二)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的译本
最早对鲁迅作品关注的越南研究者是邓台梅。一九四三年他已翻译《阿Q正传》并发表在《青议》杂志上。另外还有三个不同译本,译者为潘魁(一九五五)③,张政(一九六一)④,简芝(一九六六)⑤。而《故乡》和《药》据我所掌握的资料,每部作品有两个译本,一个由潘魁⑥译,另一个由张政⑦译。在翻译鲁迅作品的译者之中,张政是翻译最多、最全面的一位译者。
翻译鲁迅作品一点也不容易,曾经翻译鲁迅文学作品的译者简芝说:“鲁迅之文难译。他用的词语不险不怪和很少方言,但是词语意义很深,不太明显。我们翻译的时候既努力保持原文的意图又顺畅,但有地方不能两全其美,那时我们选择牺牲顺畅方面来保持翻译准确方面,这符合于鲁迅‘直译’的翻译观念”①。简芝和潘魁的翻译观念有些相同。他们都不允许随便增减或者改变原文的陈述秩序,这样做希望能真实地传达作者的态度、情感和思想。但“直译”做法也容易陷入用过多汉越词语②的尴尬,给读者的接受带来不少困难,尤其是离鲁迅时代较长的当今读者。张政的翻译观点和翻译风格跟简芝和潘魁的完全不同,主张“流畅”委婉的译法。他“努力保持鲁迅心灵的音调”,在“把原作者的原意领会到位”的同时,“精选言语来译得流畅”③。张政主张不太依赖于原文,虽然尊重作者的原意,但他也非常注重自己的表达风格。他以“通俗大众”语言表达出原文的灵魂。这种翻译风格虽然难免差错,但译本越化度较高,使它很受读者的欢迎,尤其讨好中学生们。
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译本都是张政翻译的。选哪个译本的理由较多,其中除了译本的质量,还有看译者的政治思想和他对国家文化建设事业的贡献及对被选入的作家作品的翻译数量等。从这些角度来看,张政的译本是最符合的。当然进入中学课本之前,任何译本都要经过课本编撰者的再一次审核。一位中学语文课本总主编——陈庭史教授曾经跟我说:“张政《故乡》和《药》的译本跟其他译本相比当然是最好的,但也有些地方翻译不太正确,不过那种情况不多也不严重,只是个人的翻译风格而已,当然必要改的地方我也改一改。”可说,一个译本被选入中学课本之前要经过多方面的慎重考察,因为,一旦进入中学课本中,它就成为典范并对全国学生即国家的未来建设者产生影响。而且,就中学教师和学生而言,在文学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将译本与原文进行校对是少见的事情,所以越南教师和学生认识鲁迅,理解他的文学作品,主要通过译本,并且大多时候甚至忘记该作品还有另一个中文本。
(三)目前越南初中对鲁迅《故乡》的教学
在越南,语文课本有学生用版和教师用版,学生用版指导学生学习,而教师用版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工作。除此还有分配教学时量和教学进度的培养计划。虽然在图书市场上围绕每部语文课本都有多种参考教材,但为了确定中学课程中每部文学作品的标准知识量和教学方式还要根据上述的三部教材,尤其是语文课本教师用版④。下面的陈述和评论都根据上述的三部教材。根据语文课本及培养计划,鲁迅的《故乡》被编入初中四年级上册,即在上学期进行教学,其时量是三节课(学年课时总数是一百七十五节课,其中外国文学教学包括二堂复习课的课时总数是十四节课)。编撰初中语文课本者调整《故乡》从初中三年级到四年级的事情说明他们意识到这个文学文本对初中学生具有较高难度。初中四年级学生的期待视野当然比三年级学生的高,对这部文学作品的接受会更顺利一些。
如上述,自二〇〇〇年起,越南第四次教育改革主张“一体化”模式之教学方法,注重文本解读,在文学教学中,除了理解文学文本的思想内容,需要加重对文学艺术手段的分析。在这种教育改革指导之下,编撰课本者提出《故乡》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鲁迅对旧社会的深刻批判精神和对新社会、新生活会出现的纯洁信心”,“理解《故乡》浓厚抒情色彩及其比较对照多种艺术手段、结合于多种表达方式的成功”⑤。这次教育改革需要对《故乡》的教学调整解读方向,比如过去教学主要集中于润土这个人物,忽略“我”这个人物,这次倒是把教学重心转到“我”身上,从而使学生更加理解该作品的艺术特色及深刻的意义。同时编撰者也要教师们使学生意识到“我”这个人物不同于鲁迅本人。因此,学生用版课本的注释部分写道:“实际上不是二十年中鲁迅没有回故乡。在大约二十年之中,鲁迅几次回故乡。尤其是从一九〇九年至一九一一年,鲁迅在老家中学学校和师范学校教学……虽然作品中有不少事情是鲁迅生活中曾经出现的,但不该将文中的“我”等同于作家。《故乡》是有回忆性的短篇小说而不是回忆作品”①。编撰课本者这样写是想让学生注意到文学作品的虚构方面和理解作品对封建礼教、等级制度毁坏人的体力及精神的告状。也为了遵守“一体化”模式之教学方法的主张,教学生解读《故乡》的时候也注意到该文学文本的叙事、描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也可以用作文教学部分的对话、独白、内心独白的知识来解读这个文本。
课本教师用版根据课本学生用版的解读,指导提问系列,指导组织各种教学活动。第一教学活动是概括介绍作家及作品。介绍鲁迅的部分,课本学生用版强调鲁迅“在中落当官家庭长大,他母亲出身农民,所以从小他有很多机会接触农村生活”,同时强调鲁迅放弃学医梦想从事文学活动,希望能医疗民众的愚昧和懦夫之病的事情②。另外教师也要大概介绍鲁迅创作的事业及指出《故乡》是《呐喊》中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说。在教学实践中鲁迅放弃学医从事写作的事情是一直被强调的,教师们想以这个行为来说明鲁迅对国家与人民的命运的关心和深情。
接着的教学活动是文本解读活动。这种活动先注意发现及分析作品的结构,指出《故乡》的三部分结构:第一部分是“我”在回故乡的路上,第二部分是“我”在故乡的几天,第三部分是“我”离故乡的路上。找到该作品的结构是找到解读的基础。编撰课本者也注意到《故乡》的首尾相应的结构,其开头是一个人在回故乡船上一直思考,结尾则是他在离乡的船上一直思考。首尾相应的结构虽然有些重复的地方但也有差别的地方,那是回故乡的路上“我”一直对故乡的现状进行判断,而在离乡的路上又希望故乡的革新。学生解读该文本的时候也要注意到通过分析“我”的回忆部分、内心独白部分及风景描写部分领会到作品的抒情色彩。如果给优秀学生教学,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对艺术空间和实践进行分析,解释为什么作家让“我”在夜里(空间)回故乡而在黄昏(空间)中离乡。“我”在离乡的路上对现在和未来进行思考,也使读者联想到未来民族道路的含义。对《故乡》文本进行解读,教师们也要指导学生理解该文本的表达方式,让他们意识到《故乡》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事,但又插入不少回忆文段。这说明《故乡》是回忆性的短篇小说而不是回忆作品。在这次教学改革中,教学课程策划者也根据文学文体进行编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们同时也关注作品文体特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问题以及应对措施(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