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越南中学语文课本里的鲁迅作品
摘要:从越南正式有第一部中学语文课本至今,虽历经多次中学教育改革和课本改革,鲁迅的作品始终被选入越南的中学语文课本。本论文想介绍在越南中学教育课程建构的历史过程中,鲁迅作品被选入的情况,并分析其原因,同时介绍越南中学如何讲述被选入的几部鲁迅作品,借此分析中国现代最重要的作家鲁迅先生在越南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及其对越南的影响。
关键词:鲁迅;《故乡》;《药》;中学语文;越南
一、开题
中学语文①在为国家培养人才中有重要地位,所以越南政府很早便已注重包括语文课在内的中学教育课程建构工作。除了选国内文学作品,中学教育课程策划者也注意到国外古今文学作品。从越南正式有第一部课本起,鲁迅的文学作品就被选入其中,并且在五十多年间,经过四次教育改革、多次中学课本改革,只是被选入的具体作品有些变化,但鲁迅的文学作品都一直保留在语文课本之中。这说明鲁迅及其作品对越南教育和一代代越南学生必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及影响,也反映出越南中学文学教学观念的历史性改变和对鲁迅文学作品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的变化。
二、研究内容
(一)鲁迅的文学作品与越南历史中的中学语文项目
一九四五年八月革命取得胜利,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虽然当时国家各个方面都十分困难,但越南政府已经非常重视教育工作。遗憾的是随后一年,全国要进入抗法运动,导致越南教育工作难加上难,所以直到一九五〇年七月第一次教育改革方案才正式被通过,同时虽然已经号召全国优秀教师集中编撰中学课本,最后却只能完善小学课本体系。一九五四年抗法胜利,越南北方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制度事业,南方又被美帝国侵略,直到一九五六年越南教育部才主张进行第二次教育改革。高中语文教学课程和新高中课本,则直到一九六三年才正式颁布。在较长的时期中,越南教育部两次对中学教育课程和中学课本进行调整,第一次于一九六五-一九六六年,第二次于一九七八-一九七九年。根据我掌握的资料,在一九六五年高中二年级文学课本外国文学部分中,除了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和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的一部分以外,还有鲁迅的《阿Q正传》。从当时的教育目标角度可以理解为何那时编撰高中语文课本者选《阿Q正传》而不是鲁迅的其他文学作品。当时越南教育部提出中学教育的目标是给学生培养共产主义人生观和世界观及辩证唯物方法。因为越南人民要连续抗法抗美,所以“激发人民心理中的爱国心和革命英雄主义比任何时候迫切”。“学校和教学工作也不例外,甚至在鼓励战斗和战胜精神活动中还占重要的地位”。当时教育目标有很多具体的要求,如:“要给学生培养爱国心,对侵略者和统治者充满记恨,爱劳动,爱社会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为理想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会有意义活着和有意义地死去……但最重要的是实施时代的伟大政治任务,那是培养出为建设北方社会主义任务和在南方与美——艳政权战斗,进行国家统一的任务愿牺牲自己的所有”①。
《阿Q正传》是鲁迅作品最早被翻译成越南语的文学作品之一(一九四三年)②,该作品的思想内容尤其是作家爱国之心在当时和抗法抗美时期一直得到越南读者的共鸣。但是因为残酷的战争环境,所以包括语文课本在内的中学课本编撰计划到了六十年代才完善及正式进入教学活动中。也是在这个时期,在对《阿Q正传》多年认可基础上,这部作品被中学语文课本编撰者选中。《阿Q正传》成为越南中学语文课本的一部分,无疑是因为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符合越南当时的教育目标。当时越南全国全力投入民族解放战争,越南北方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废除旧制度的残余,需要鲁迅《阿Q正传》中的彻底反对封建礼教、教条主义,批判农民阶级的保守愚昧的精神和革命不彻底的思想。因而,这个时期对《阿Q正传》教学还偏于思想内容,偏于社会学方面,忽略其创作艺术本身,主要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文学外在方面理解作品;作品的政治思想和现实性成为评价作品的最重要方面。这种教学上对《阿Q正传》的评价方法,同时也适用于语文课本中其他文学作品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③。
一九七五年越南国家统一,但直到一九八〇年才开始实行第三次教育改革计划,其目标是统一包括中学教育课程在内的许多问题。一九八〇年到一九八五年,小学越南语课本得以编撰及实施。在一九八六年越南教育部指导编撰初中文学课本的时候,鲁迅的《故乡》作品被选入初中三年级文学课本中。一九八九年高中文学课本得以编撰,《阿Q正传》仍被挑选并被加入高中二年级文学课本中。一九九三年越南教育部指导编撰和试点高中文学课本自然科学班与社会科学班的培养课程。这个时候,高中文学课本编撰者根据当时教育思想和文学教学观念选鲁迅《药》代替《阿Q正传》(《药》属于正式教学部分而《阿Q正传》被添加到附加阅读部分,即教师可教或可不教,学生可读或可不读的部分)。从二〇〇〇年高中学校使用合一课本④,基本上其培养内容还依旧。之所以一九七五年越南教育部指导教育改革和中学培养课程及中学课本改革,乃因为从一九七五年越南国家统一,全国脱离战争环境,在战争环境编撰的、政治内容较重的中学培养计划及中学课本不再适用于新环境。与旧社会相比思想斗争的需要不像以前那么迫切,在提高文本解读能力的要求之下,《药》这篇作品比《阿Q正传》更有优势,并且《药》的容量比较短,能选全部文本,而《阿Q正传》只能选一部分,在文学文本解读教学中就缺乏整体性。
二〇〇〇年越南教育部启动第四次中学教育改革,与以前的三次中学教育改革不同,这次只集中改革中学培养课程和中学课本,其改革方向是注意“一体化”模式,由自然科学班与社会科学班的两班分别培养课程转向基本和高级的两班培养课程。经过几年试点,直到二〇〇二年,这个课程才在全国范围实施于小学和初中一年级,到了二〇〇七-二〇〇八年高中新课程和新课本才基本完善展开。在这次教育改革中,鲁迅的《药》和《阿Q正传》仍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与以前唯一不同的是上次教育改革《药》《故乡》被选入初中三年级的语文课本,而这次教育改革被选入初中四年级课本;《药》从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转到高中三年级语文课本①。这次对语文教育课程和语文课本改革的目标是从特别注重提供知识内容,转向注重给培养学生文学感受能力,形成能主动独立地解读任何文学文本的技能和方法。因此,这次改革注意课堂内容设计的学院性,扩大文本概念内涵,注重文本解读教学活动。在这次教育改革中,鲁迅的《药》已经彻底代替《阿Q正传》,连附加阅读部分《阿Q正传》也没有被选入。这对鲁迅作品被挑选的情况也算是一个较大的变化,语文课本编撰者正式宣布以《药》来代替《阿Q正传》的理由:“鲁迅的有代表性作品是《阿Q正传》中篇小说,其中作者塑造出一个不朽的典型主人公是精神胜利病的阿Q。只不过《阿Q正传》太长,只能学其一部分。这次选《药》是因为这部作品也体现作家‘医疗精神病’的主张,而简短,含蓄,所以学生有条件对该作品进行整体性地接受(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教师支持将《药》代替《阿Q正传》的决定)”②。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问题以及应对措施(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