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校-政-社”应用型导向协同育人培养实践——以温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
温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近年来逐渐探索出一条以“校-政-社”协同育人为突破口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温州大学秉持“求学问是,敢为人先”的校训,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办学生命线的观念,致力于培养“重实践、强创新、能创业、懂管理、敢担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服务于地方发达的民营经济。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融合地方元素,全面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被确立为国家创业型人才培养温州模式创新实验区、全国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居2017年广州日报应用型大学排行榜榜首。
温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办于2005年,作为在地方综合院校开办的新兴专业,初建时相对法学、经管类老牌和优势专业明显“先天不足”。迄今专任教师仅10位,每届仅招收一个约40名左右学生的建制班,存在着专业的特点不太鲜明、可替代性强,学科地位不明晰、学科体系混乱等问题。如何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要求,凝炼自身的专业特色,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特色明确人才培养取向和重点,进一步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学生职场竞争力,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这些问题倒逼着学校和学院相关负责人和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直面学科发展困境和现实,经过多年实践探索,结合市场和社会需求,以项目带动为龙头,以培育应用型导向人才为目标,以建立实践基地为载体,尝试探索“校-政-社”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大学生实践锻炼,毕业生就业率和单位满意度逐年提升。
(一)尝试探索以“校-政-社”协同育人为突破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为汇聚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学校人才培养,真正解决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间的无缝对接,温州大学出台了《温州大学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教学建设与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以行业、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积极支持各学科和专业实行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温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近年来尝试探索以“校-政-社”协同育人为突破口的人才培养路径,即以“校-政-社”合作为突破口,以项目带动为龙头,以强化大学生实践锻炼为抓手,重视对学生知识、思想、方法和技能的综合培养,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深造、就业、创业竞争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形成一套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课程体系、科研训练模式和创新激励机制,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
温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校-政-社”协同育人机制是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双向受益”的原则,在加强行政管理专业理论教学基础上,广泛寻求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特别是聘请社会工作经验丰富、实践指导能力强的政府部门领导、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社区和社会组织的校外实务专家,开设多期行政管理专业实务论坛,并参加大学生实践、实训社团教学的指导和协调工作,使大学生增加了对社会实践的感知和认识,形成良性互动、协同共进的运作机制。
(二)以较强的师资力量为依托,指导和带动学生做项目
近年来,温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通过培养和引进有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师,师资数量虽不多但实力较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占60%,有博士学位者占80%,且年龄结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专业教师中共主持1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包含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项重点项目,横向项目有近200多项,项目研究经费近一千万。目前专业教师中学术经历与研究领域涵盖了公共管理、政治学、社会学等专业主要关联方向,师资队伍学科背景、学历水平、知识结构,特别是研究能力都对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人才培养产生有利影响。目前温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专任教师师生比为1:14,其优势在于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纵向、横向课题研究团队,以项目带动为龙头,通过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实践锻炼,指导学生公开发表科研论文,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探究精神。此外,通过指导学生参与政府和一些社会组织的横向合作项目,参与省、市和学校举办的各级各类“挑战杯”及“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老师带领并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的调研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校-政-社”协作育人的目的。近年来,专业教师以研究中心或社团组织为载体带领学生参与的政府及社会组织横向合作项目,主要有温州市侨联委托的“‘亲情中华’侨界留守儿童快乐营项目”、温州市直机关工委、市审管办、市编办委托每年常态化开展的“温州市直部门‘即办制’动态考核项目、全市各县(市、区)、功能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满意度调查以及全市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考核项目”、温州市民政局委托每年常态化开展的“爱心驿站项目考核、弱势群体帮扶项目”等等。通过教师纵、横向课题、学生课题为依托的“研究型理论学习”,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与侨界留守儿童关护等诸多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实践平台所支撑的“实践型管理训练”,以及温州大学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大赛、“读书会”、辩论赛、演讲赛、各种社团活动等为载体的“应用型技能培养”,带动学生增强科研能力,并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使理论运用于实践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有效培养了学生适应地方需要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以强化大学生实践锻炼为抓手,打造“校内+校外”开放式培养平台
由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特质,尤其需要加强职业训练的资源融入。温州大学在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强调实践锻炼能力的培养,与温州市有关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协同共建社会实践基地、专业实习基地、社会服务基地等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搭建课程实践平台、专业实习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打造“校内+校外”开放式培养平台。校内,建立“法政学院实训实验室”“温州市瓯海区劳动人事纠纷仲裁高教园派出庭”“社会工作实验室”“公务员行政能力实训中心”“大学生社区工作室”等平台;校外,做大做强温州大学法政学院创客中心中“社会工作协会”“绩效评估工作站”“星之火大学生防灾减灾志愿服务协会”“同行公益服务社”等社团,利用好校内外这两个平台指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参与社会调研和公共服务外包,为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公共管理能力、社会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如图2)。同时着力构建“校-政-社”三方协同育人中的“投入+受益”的驱动模式,形成投入主体与受益主体统一的经费投入和资源筹措机制。通过三方协作,培养出更符合用人单位需求、实践创新能力更为优秀的人才资源。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管理学行政管理改革应用研究分析论文(共4篇)(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