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全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改进制度供给,创造新供给引导和释放新需求,通过改善供给环境进而优化供给侧机制。相对需求侧改革而言,供给侧改革是更加强调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实现供给质量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其目的是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经济领域存在着“供需错位”与“供需不匹配”状况,提出的有效供给和结构性改革的理念,为地方高校改革提供了一个高校与社会相衔接的切入点,也为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以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例,探讨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达到协同与匹配,以最大限度实现人才供给侧和社会人才需求侧的平衡。
一、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亟需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中关于有效供给和结构性改革的理念给地方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高校作为供给方,供给社会的主要产品是人才,如何提高人才供给方的人才质量,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作为我国各行业从业人员供给侧的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以及后续服务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结构性问题,“供需错位”与“供需不匹配”状况凸显,亟需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此,必须从高等教育人才生产线上找原因。
(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供需结构性矛盾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公共服务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的阶段,需要大量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自1999年实施高等教育扩招计划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如雨后春笋般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无论是院校数量还是在校大学生数量均呈现几何级的增长态势。随着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大学毕业生数量大规模增加,理论上能够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但实践中,大部分地方高校的管理体制导向是“以省市本科院校为主”,作为传授知识和输出人才的供给方,学校发展定位和学生就业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需求侧改革的思路导致了高等教育结构、质量和效益的问题不断凸显。在科技知识有效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方面还存在“两张皮”现象,以至于部分本科生陷入毕业即失业、“学非所用”、“有价无市”的困境,就业率、薪酬待遇及工作满意度不尽如人意,而用人单位一些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缺口严重。与高职院校毕业生相比,本科毕业生甚至出现薪酬与学历“倒挂”等不正常现象,导致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引起的结构性失业占有很大的比重。当前,地方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虽然已成为我国各行业从业人员的主力,但地方高校面临的最大窘境就是生均经费严重不足,资助教学改革的项目经费额度和范围小于科研项目,没有相应资金资助,很多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项目,获得资助的力度非常有限,直接制约着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步伐,导致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同,课程体系设置与学生就业需要之间严重不对接,培养出来的本科生与产业发展、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
(二)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理念需要转型
近年来,在倒逼压力下,我国从经济社会领域需求侧的投资、出口、消费,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转型,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从传统偏重精英教育的理念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转化。从人才培养理念上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是与学术型本科和高职专科不同的新型高等教育类型,应注重应用性和实用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一是具有地方性,即立足于地方人才需求为导向,能够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二是强调应用性,即能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供给侧视域下,为跟上经济快速发展步伐,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创新,转变社会偏重精英教育的传统观念,在办学理念及定位上要树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注重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从人才生产线的源头出发,培养服务于地方行业结构的应用型、职业化人才。
(三)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点要求向应用型转型
20世纪30年代,行政管理学作为一种理论被引入到中国后,行政管理学专业在我国开始兴起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学科大调整中行政管理专业终止,直到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号召哲学社会科学要补课,1984年,我国才恢复了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与科研。我国在1997年国家实行学科调整后,把原来隶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行政学专业(二级学科)调整为管理学科之下新增设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并把公共行政学更名为行政管理学。目前全国约有500多所高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兼具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决定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在素质培养方面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但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发展历史短、地方高校办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有限,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深入等因素,导致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够成熟。目前我国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的共性缺陷有:如人才培养定位模糊、方案目标不够明确,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吻合甚至相脱节,人才培养目标的泛化和边缘化导致很多学校难以加大对行政学科的投入和建设,学生就业去向与人才培养定位的初衷偏离较大;从课程设置来看,行政管理学科虽已归入管理学门类,但由于该学科最初隶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大部分学校至今仍延续了政治学学科注重培养从事学术性研究的特点,所设课程政治学色彩依然浓厚,导致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学生普遍反映“理论性课程较多,操作性课程较少”,重理论知识传授而轻实践能力培养,能力训练、综合素质提升方面的课程较为缺乏。因此,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的管理人才的需求,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理论型)向应用型(实务型)转变。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管理学行政管理改革应用研究分析论文(共4篇)(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